裴长洪: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把经济学写在祖国大地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04 次 更新时间:2023-04-20 21:09

进入专题: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裴长洪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的科学论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是二十大报告对全党提出的历史性任务。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历来都受到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题做了专门阐述,这是与以往党代会报告很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了讲话,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中的最重要地位;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2020年8月24日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③在五项根本制度中,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根本制度,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绝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做表面文章。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就在于与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具体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必然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⑤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分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中,都有许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观点、概念和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新发展阶段中经济建设规律理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明新形态理论、新发展理念理论、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上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仅需要我们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阐释,而且还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学各个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根本遵循。

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和祖国的大地上书写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这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教学工作者的座右铭。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在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专业化。坚持独立自主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走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发展道路,继续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要解决以下认识问题:

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必修课。多年来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趋于弱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只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本身的事情,与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无关,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倾向应当纠正。我们说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果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搞不清楚,那么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经济学各个主要分支学科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工人阶级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今天理论创新的思想指引。有些人认为这是套话,认为研究中国问题,回答中国之问,无需马克思主义指导,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了现实问题,完全可以自创体系、自立门派,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并把它称为“理论创新”。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研究中国问题,也有他们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但其中不少是偏见,还有不少内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片面性,不准确。在这个问题上,列宁说得好:“但是读者会问:自发的运动,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进行的运动,为什么就恰恰会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呢?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⑥因此,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难以“守正”、必然滑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需要的理论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正道,这是党性和人民性的要求,而不应该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其次要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党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联系贯通,深刻认识它们之间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不可割裂的,新中国前30年和后40多年的历史是不可割裂的;深刻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一致性、科学性、严密性。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理论体系中涉及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观点、科学理念,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及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中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内容加以经济学概念和逻辑的学理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其他主要学科的基本的理论架构和主要的理论支柱。

再次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学术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是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分水岭。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被冠以何种耀眼光环,但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不能以争取某种桂冠为目标,而应以造福人民为目标。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坚持自己的独创性,“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当西方经济学的传声筒和编译机器。“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对此,习近平早就指出:“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⑦没有独创性,就必然沦为附庸。这不是中国经济学发展道路的选择。

又次是坚持经济学的自我革命。1886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评价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意义:“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⑧恩格斯说的“术语的革命”,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革命。这个革命提出了经济学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中国经济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勇敢地纠正了过去计划经济理论和思想的错误,为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政策制造了舆论,提供了思想依据。在借鉴外国市场经济实践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对于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盲目崇拜、照搬照套,盲目对标接轨的片面性。迷信洋人、洋书的殖民文化思想也有所表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丰富实践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独立自主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对以往的学术思想进行清理和反思,纠正洋教条和洋八股的片面性,把吸收外国经济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基础上。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②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5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⑥《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⑦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⑧ 《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进入专题: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研究》202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