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张四维先生小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4 次 更新时间:2023-02-03 23:54:08

进入专题: 张四维  

卞毓方 (进入专栏)  

  

   归来

  

   出狱当日,张母把他径直带到我家。年纪,比我大哥稍长,约在三十上下。那时我五岁半,在念私塾,他的衣衫鞋帽,毫无记忆,啊不,可以肯定地说,没戴帽子,就一个光脑壳,锃亮。那时小孩子和老人多剃光头,青壮年一般是分头,所以我入眼不忘。脸是白净的,鼻梁尖尖,眉毛乌黑。进门就给祖父磕头,泥土地,磕得咚咚响。

   我家堂屋摆着一张八仙桌。祖父设宴,庆贺他平安归来。在座的,有塾师陈老先生,有邻居周大汉子,有他的母亲,另外四位,也都是街坊,有做豆腐的,有开磨坊的,有经营旅社的,有摆杂货摊的。姓名,原本叫不出,现在更是连面孔也模糊了。

   席间,祖父讲起四维先生幼时如何聪明,是街上数一不数二的神童,读复兴小学,被教他的唐老师看中,认为孺子可教,精心栽培。尔后,陈洋大地主陈伯盟相中唐老师,聘他为家庭教师,唐老师提出的唯一条件,带学生张四维同去,陈伯盟答应了,唐老师没有孩子,就认四维为义子,两人一起去了陈洋,同吃同住。这唐老师是他的贵人,一直把他培养到读大学。

   祖父又讲到四维先生的父亲张之彩,是他几十年的好友,在合德开个小吃店,通文墨,讲义气,彼此很合得来。民国二十八年日本鬼子到合德,他和张先生一起避难,临时抓了他店里两瓶烧酒、一坛咸鸭蛋。后来,又一块儿带头集资,优抚抗日战士家属。民国三十四年日本鬼子投降,他却不幸过世。

   说到这儿,满座唏嘘。

   话题兜转,周大汉说:四维参加了傅作义部队,担任文化教官,这一步大错特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傅作义主动投诚,北京和平解放,四维没上过战场,没放过一枪,论理,也没有多大的罪,是不?

   陈老先生接话:是没有多大的罪,所以才仅仅关了一百天。听我家老二讲,政府有人发话,将四维关起来,半是惩罚,半是保护。大家晓得,改朝换代,在这转折的当口,政权尚未巩固,政策尚未到位,老百姓热血沸腾,情绪激动,矫枉过正,是免不了的,四维要是留在外面,难保没有生命危险。

   四维先生站起来,一个劲地向众人拱手:我参加了反动派的军队。我有罪!我有罪!

   我在里屋翻书,大人的讲话似听非听,似懂非懂。过了一歇,他的儿子长庚找了来——小我一岁,圆头圆脑,探头探脑——儿童与儿童天生亲近,没一刻,我就与他在门外的小花园玩起抓蝴蝶。

  

   紧邻

  

   小洋河扩宽,桥南街许多靠河的住户迁移,我家向南挪了六七十米,名西兴街,西边有一条小河,选择沿河而居。四维先生搬在我家斜对面,隔着一条五六米宽的土路。

   成了紧邻,四维先生三天两头来我家坐坐。

   在祖父,既是世谊,又是看着四维先生长大的。

   在四维先生,周围俱是做工务农人家,缺少共同语言,唯有我的祖父、父亲、大哥,是知识人,聊可作一夕之语。

   四维先生来了就拣门口坐,门是敞开的,碰到祖父,就聊前朝后汉,碰到父亲,就讲乡下奇闻,碰到大哥,就谈古今话本。

   那一日晚饭后,四维先生带着他的儿子长庚过来。祖父从长庚之名谈到李白,从李白谈到白居易,谈到唐明皇,又谈到大清朝。祖父说,风水学讲究望气,事实上,国家有气数,人也有气数。祖父举例,清朝初起,横扫中原,气吞万里如虎,这就不说了。当其鼎盛之秋,康熙帝活了六十八岁,生下五十五个子女,乾隆帝活了八十八岁,生下二十七个子女,气数正旺。而到了末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帝,竟连一个子女都生不出,可不是气数已尽。

   我在一旁做作业,听到谈皇帝,来了神。那晚放学,一个高两级的男生跟我炫耀学问,他说:“有本书上讲,皇帝身高三丈六尺。”

   这怎么可能?我表示反对。书上说过“三尺童子”,我是三尺多一点,皇帝倘若有那么高,是我的十倍哪,比楼房还高(我见过的楼房只有两层)!

   “皇帝是人上人嘛,”对方强调,“所以长这么高。”

   皇帝长这么高,那房子得有多高?

   “金銮宝殿啊,要多高有多高,高耸入云。”

   椅子呢?

   “配套的啦,普通椅子约身高的三分之一,皇帝坐的是龙椅,齐腰高,足足两丈,凡人爬不上去的。”

   照这么说,皇帝骑的马得有大象那么高大。

   “比大象还高大,龙马。”

   那皇帝身边的官员呢,有多高?

   “官愈大,人愈高,这是原则。”

   那老百姓呢?

   “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就像你看到的小镇上的居民。”

   我不信,皇帝再高,也高不到三丈六尺。但我只见过戏台上的皇帝,那是老百姓扮演的,不算数,真正的皇帝长啥模样,不知道。

   结果是,我无法说服他,他也说服不了我。

   趁这机会,我向四维先生请教,他去过北京,也许见过皇帝。

   四维先生笑了,他说:“我真的见过末代皇帝溥仪,是照片,不是本人,看上去,和我们普通人一般高。”

   我的观点得到支持,很高兴,接着问:“那个四年级的男生硬是说,有本书上写皇帝身高三丈六尺?”

   “如果有书那么写,一定是写书人的信口开河,散布封建迷信。皇帝,大臣,高的是地位,不是身材。”

   这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也是个有大学问的人,在我的心里,从此就成了祖父之外的第二大权威。

  

   启蒙

  

   又一日,四维先生来串门,见我在翻《封神演义》,问:“你都读完了吗?”

   “翻了无数遍了。”我说,颇为自豪。

   “那你记得方弼、方相吗?”

   “记得,保护殷郊、殷洪的两位镇殿大将军。”

   “他俩是多高?”

   “这个,倒没留神。”

   “你翻翻看。”

   我翻了,天啊!方弼居然身高三丈六尺,和那位四年级男生说的皇帝一样高。他的弟弟方相矮他半头,也有三丈四尺。

   “这是小说,不靠谱的。”四维先生讲,“但也不妨当故事看。身高力大,这是一般规律,纣王用其所长,让他俩看守金銮殿的大门。

   “不仅力大,勇气也惊人。你都看到了,纣王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要加害两位王子。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关键时刻,只有方弼。方相各自背负一位殿下,反出朝歌。

   “力大是力大,豪勇是豪勇,只有这两点,还不足以成大事。方弼、方相救人没有救到底,半路与两位殿下分手,跑哪儿去了?到黄河渡口,干起打劫的勾当。后来被黄飞虎劝反,投奔姜子牙,闻太师摆十绝阵,方弼兄弟俩初次出战,就死球了。

   “你再翻后面,《封神演义》还写了一位大汉,叫邬文化,身高数丈——究竟是几丈,没有明说,反正不会矮于方弼——他代表纣王军队出阵,书上形容说恍似金刚一般撑在半天里。姜子牙派出的是龙须虎,邬文化嫌他矮小,嘲笑说‘哪里来了一个虾精?’龙须虎大怒,抖手发出一块石头。邬文化挥起排扒木,狠命打将过去,没有打到龙须虎,扒钉却插入土中,足有三四尺深。邬文化急待拔出钉扒,大腿连腰,已着了龙须虎七八块石头;好不容易转过身,又被打了五六下,招招都直奔他的下三路。邬文化长那么高,打仗又不是打篮球,光高没用,不一会,叫龙须虎打得遍体鳞伤,狼狈逃跑。”

   四维先生没有忘记上次的话题,他是借身高发挥,告诉我,身高力大,仅仅是相对优势,绝对优势,还要仗功夫和法术。

   我脑瓜哐啷一声,开了窍。大人常说“人小鬼大”,同样的道理,人矮也必有奇术,否则上不了阵。《封神演义》就写了个土行孙,身高不过四尺,和我差不多,却仗着捆仙绳,擒了身高一丈六尺、拥有一大堆法宝的哪吒,又仗着土遁,胜了长着三只眼,又会七十二变的杨戬。

   回想起来,这是四维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

  

   一语师

  

   五十年代初,夏日晚间乘凉,流行讲故事。

   地点:我家门外的一处空地。主讲者:四维先生的母亲,俗称张四奶奶,以及我的大哥,名玉阶。

   我曾经误以为张四奶奶是大家闺秀,她是典型的瓜子脸,配上一双会讲话的杏眼,一个挺直的鼻梁,一张古人比喻为樱桃的小嘴,而且还识文断字,出口成章。听她讲了几晚故事,清一色的荤段子,比下里巴人还下里巴人。问祖父,方知是小家碧玉,原在穷人堆里长大,因系独生女儿,家里拿她作男孩养,供她念了几年书。又因为丈夫开小吃店,交往的多数是三教九流人物,满耳灌的,尽是江湖俚语,飞短流长。

   大哥完全是书生的路子,凡讲必有本,不出他平时读过的闲书。比如《隋唐演义》《济公全传》《彭公案》,并非从头讲到尾,而是挑着说,拣吸引人的故事。这晚,他讲的是姜子牙在渭水钓鱼,见着樵夫武吉,子牙给武吉看相:“你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打死人。”

   武吉担柴进城,遇着文王出行,路窄人挤,将柴换肩,一头塌了,扁担翘起,恰恰打死一名门军。文王判其杀人偿命,遂“画地为牢,竖木为吏”。武吉以寡母在家、无人照料为由,打动大臣散宜生,尔后散宜生又说服文王,暂时放他回家,待处理好老母后事,再来服刑。老母给武吉出主意,姜子牙既然能断生死,必然另有免灾之术。由是引出子牙帮武吉改运、文王惊遇高人、渭水亲访子牙,并聘子牙为丞相等出大戏。

   是晚四维先生在场,此等场合,他只带耳朵,不带嘴巴。当大哥说到子牙拜相,年近八十,他破例插了一句:“大器晚成。”

   我不熟悉这个成语,唯本能地心神一凛,觉得这四字很有斤两,像铜鼎,像泰山石,像滚地雷。

   数日后,再见四维先生,请教“大器晚成”的含义。

   四维先生说,语出老子《道德经》。他当即掏出钢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原文:“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的话,不同于我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有一种俯瞰世界的超然,似乎他站得特别高,特别高,在云霄之上。

   顺便插一句,几十年后见到三星堆出土的铜人,我第一反应,就是他像我心目中的老子 。

   成语有“一字千金”,我觉得老子的话就值这个数。

   成语又有“一字师”,我觉得四维先生就是我的“一语师”。

  

   鲁迅之外

  

   小学五年级,开始有作文课。

一次描写“你最熟悉的人物”,我写的是四维先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卞毓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张四维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475.html
文章来源:《胶东文学》2023年2期

2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