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 “民为邦本”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2 次 更新时间:2023-01-17 00:16

进入专题: 民为邦本  

左玉河 (进入专栏)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予以解读,阐释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底蕴、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本期介绍“民为邦本”思想。

“民为邦本”思想(简称为“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其基本内涵是在强调民众基础地位的前提下,重视民意和民生、珍惜与利用民力、巩固政治秩序。民本思想包含着一系列“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要求统治者采取富民、养民的经济政策,关心民众生计,使民众生活富足而安乐。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对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民为邦本”思想的深刻内涵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是中国民本思想之经典表达和最早源头,其意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安定、民众稳定,国家就会安宁。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首先在民与神关系上得到了新突破,提出“民为神主”思想。战国时期各家对统治经验和民本思想进行提炼,使其获得了系统的理论形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为什么必须以民为本作出了初步解释,着重阐述了民众对政权存亡续绝的决定作用及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就如何实现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途径,那就是要实行修己安人、为政以德,行王道仁政,造福于民众的为政理论。三是对民本思想的“民为神主”的天命观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了墨子“兼爱”说,老庄“无为”论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民本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

孟子发扬孔子思想,对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作了经典阐释,提出了“民者君之本”的核心观点,强调君主统治的基础在于民众:一是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二是主张施行仁义,来获得民心;三是主张养民富民,使民众拥有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于民有制”“制民之产”,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所以,民本思想包含着重民、保民、用民、利民、悯民、恤民等政治理念,其基本内涵是顺民意、得民心、用民力、重民生。孟子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民本思想包含着君民平等和限制“君权”的古代民权思想因素,并为后儒所承继和发挥。

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不断阐释,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地说,它包括五个要点:一是重民轻神的神民关系,主张“天道远,人道迩”,重人重民。二是重民轻君的君民关系,强调“民为君之本”,君主只有重视民众的利益并承认其力量才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使国家兴旺发达。三是保证民众的经济利益,主张采用富民、裕民的经济政策。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主张。四是政治上以德取信于民,赢得民众的信任是最为重要的。五是承认民众的革命权利,当君主压迫民众过度时,民众可以推翻旧政权。

重农抑商与轻徭薄赋:“民为邦本”思想在古代王朝的实践

中国历代统治者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看到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联,将民本思想贯彻到政治实践中去,重视民生问题。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本政治实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重农抑商、务本兴农;轻徭薄赋、体恤民力;减省刑罚、体恤民情;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体恤百姓、救济贫民;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古代中国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尽管有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但其悲悯、体恤、爱护天下苍生,体谅民众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反映了民众的某些利益和愿望,有利于民众的生存与发展。

秦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推行的富民措施中最突出的举措是重农抑商、务本兴农。历代统治者在励精图治之时,均重视农业发展,将农业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劝农务本、不夺农时,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关乎农民生计和王朝兴衰,不仅与农民有着生死相依、贫富攸关的关系,而且与天下安危和朝代兴衰等有着密切联系,故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问题成为历代统治者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社会农业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抑制地主土地兼并,使农民保有小块土地。历代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通过减免农业税来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如劝农归田、组织屯田、鼓励垦荒、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等,都把农业的发展作为中心。

与重农主义相辅相成的便是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即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自商鞅变法后,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惯行的治国之策。农业经济状况直接关系王朝的经济状况、财政状况和王朝盛衰存亡,故统治者采取了鼓励农业生产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劳动力与土地的直接结合,以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并从根本上维护王朝统治。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均沿袭了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农业为本,采取“与民休息”“抚民以静”“劝课农桑”“不夺农时”等各种措施稳定农业生产。这项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保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促使农业的发展,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力推的主流的财政政策。王朝建立初期,因统治者亲眼目睹江山社稷的沉浮变化,故能较好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而在王朝中后期,由于前代帝王祖训效应的弱减,往往难以在治理朝政中体会这种思想,逐渐走上横征暴敛之途,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便产生了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循环”周期现象:开国初期,帝王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税;王朝中期,盛世初显、国力雄厚、雄主开疆拓土;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危机出现,赋税徭役不断增多、流民现象日趋严重,统治遂难以为继、农民起义掀起遍地狼烟,导致旧王朝倾覆而新王朝建立。新王朝开国帝王重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轮回。

总之,中国古代贤能的统治者从历史教训中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看到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联,将民本思想贯彻到政治实践中,重视民生问题,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等施政行为,起到了维护民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民为邦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唯物史观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激活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的核心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取幸福”写进党章,确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将传统民本思想加以转化,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他在《为人民服务》中申明:“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有关“民为邦本”的典故名言,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其核心内容就是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根据新时代需求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的创造性阐释。这种新阐释,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的标识。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阐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传统民本思想体现的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儒家的“为民作主”思想转化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实践,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二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继承儒家强调的保民、重民和亲民思想,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树立民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了从传统“重民”思想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转变。三是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实现从传统“富民”“养民”思想向关注“民生”思想的转变。


进入 左玉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为邦本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08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旗帜》202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