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摘要: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文明,是“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文明,是占领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的文明形态,这一新文明形态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内嵌了中华文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氤氲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的博大情怀,是社会主义五大文明相济相生、有机统一的文明形态,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图景的人间正道。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充分把握历史主动的辩证统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 所造就的“内在对抗”的资本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困境
文明与文化不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明则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在“自然共同体”中以公社所有制为根基的原始文明形态,在阶级社会的“虚幻共同体”中形成的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螺旋上升的“对抗”和“分裂”的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共同体中形成的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出现之前,“对抗”和“分裂”一直“存在于整个文明期。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
以往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是毋庸讳言的。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对抗”“分裂”和“奴役”的文明形态,特别是作为“内在对抗”的文明形态最高形式的资本主义文明“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广阔空间,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同时,“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概括地说,资本主义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政治解放问题,二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就政治解放来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就生产力的发展来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要之,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三个有利于”,即“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但是,既往的这一切以“对立”和“分裂”为特征的文明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榨取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文明自然也不例外。
在上述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是有“原罪”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生活和组织方式在本质上是对立性的,其所造成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必然是对抗性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是“资本增殖逻辑”战胜“人的发展逻辑”的进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也是人不断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因此,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无论现代化在何种程度上解放了个人,无论它给予了个体怎样的权利,它依然无法解决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问题,更遑论找到解决全人类发展问题的道路。
人类历史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联袂共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 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可见,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注定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如何完成这一“未竟的事业”,终结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创造真正的“人类的社会”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因应这一历史使命,遵循这一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古老的东方大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秉承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超越物质主义膨胀、以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共同进步超越霸权主义的发展逻辑,坚持中华文明的特殊性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在这一新形态文明的滋养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
二、人类文明形态的应然之境与发展逻辑
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矛盾,“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由社会矛盾驱动的人类文明进程是应然与实然、逻辑与历史、真理与价值、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不可避免地转向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也必将循其内在规律不断发展。在遵循文明内在规律基础上迈向人类文明应然之境,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开创文明新形态,既是理论之需要,也是实践之必然。概括地讲,人类文明形态的应然之境与发展逻辑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其一,在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归宿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崇高理想与目标,人类文明的应然之境必然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价值旨归,与此相适应,文明演进的人间正道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其文明形态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黑格尔曾将世界文明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并将人类文明演化勾勒为亚洲是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是文明的中心、日耳曼文明是文明的最高目的的“正—反—合”的思辨图景。这种文明观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翻新,同时也在思想上为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鸣锣开道。实际上,不以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为目标的文明,即便在短期内达到了某些目的,也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短暂的文明,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对立统一的资本文明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而“文明的冲突”也绝非人类文明的常态乃至规律性存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文明之间由尊重代替霸凌、对话代替对抗、互鉴代替自闭、融合代替冲突才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规律和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人类文明的应然逻辑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主义文明不是与资本文明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共时性“同质”文明,而是吸纳包括资本文明合理要素在内的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扬弃资本文明、迈向自由王国的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道路指引,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表征。
其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解决的问题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社会的和解既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由其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应然逻辑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两个和解”,与之相适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文明主体应当积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内在对抗”的文明形态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社会的紧张,尤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同时,“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广大的拉美地区、亚洲以及非洲地区,不顾本国特点,片面沿袭和模仿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都面临严重问题。因此,要破解人类文明困境,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必须彻底解决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社会的和解,“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真正实现“两个和解”,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必然选择。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消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实现了对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的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是一种遵循文明发展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自觉自为的过程。
其三,在人类文明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方式上,“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是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要素联系而成的有机系统,蕴含其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要素,只有彼此协调、有序并存、优化结构,才能实现系统大于各要素之和,从而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以文明的核心要素来分类,世界上现存国家可以大致划分为以单一或多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民族国家,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宗教国家和以追求价值无限增殖的“公司型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可见,我们不能以“民族国家”或“想象的共同体”等西方理论范式来裁剪中国,实际上,具有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国土面积、超长历史纵深、超长文化血脉、历经千年而不衰、久经磨难而弥坚的中国堪称文明型国家——一种“文明向心力”和“政治向心力”同频共振、同向聚合的共同体。“文明型国家”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又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它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真理与道义联袂共生的结果。迄今为止的中华文明历史表明,中国的政治管辖范围与文明辐射范围高度重合,是一个多元一体、向心力强、包容度高的文明。(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