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00 次 更新时间:2022-12-07 00:25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姚洋 (进入专栏)  


所有国家,现代化都包含转型和发展两个维度的内容:传统社会代之以开放的、文明的现代社会,民众收入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转型和发展两者可能相互牵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两者的挑战更大。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如果从英国革命算起,人类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300多年。先发国家基本上按照经济和社会自然发育进展,用市场的办法进行经济建设,后发国家赶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小概率事件。二战之后的70多年里,从中、低收入状态发展到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只有11个,其中包括日本和南欧的一些国家。

中国从1860年开始现代化历程。按照李鸿章的说法,19世纪末的中国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一次外来文化的大冲击是佛教的引入,从汉代到宋代,花费了一千余年才彻底消化。西方文明的冲击比佛教的冲击更壮阔、更深入。

洋务运动使中国拥有了亚洲最大规模的舰队——北洋水师。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仅靠技术是不行的。随之产生了革命和变法两股力量,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最终建立民国。然而此后出现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加之列强的欺压,并没有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知识分子们认为,既然发展技术、改变制度都不能实现现代化,那就要解决中国旧文化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为建立强大的中国提供整体性、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做的调查,全国自耕农的比例只有41.7%,南方地区更少,只有27.2%;在非自耕农当中,北方地区的雇农较多,南方地区的佃农较多。旧中国的土地关系是非常紧张的。雇农完全没有土地,生产积极性自然不高;佃农一般要把50%的收成交给地主,生产积极性也相当低下。不仅如此,佃农还要承担粮食减产的所有风险。

旧有的土地关系造就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现代化的破除对象之一就是各种政治、社会和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破除旧的土地关系是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性一步。

拉丁美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并未解决,大庄园主等大土地所有者的势力仍很强大,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推动现代化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妇女解放也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传统社会,妇女地位都十分低下。先发国家的妇女解放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多数国家直到一战之后才赋予女性选举权。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重视妇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宪法颁布之前,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过去束缚妇女的陋习和制度。当今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保持在60%以上,远高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对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地缘和血缘社会,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就如一颗石子丢进池塘泛起的涟漪,个人在中间,其他人依照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远近像涟漪一样向周边泛开。而在西方,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人们因为宗教信仰而连接起来,更可能形成陌生人状态下的共同体意识。

因此,中国现代化的一大任务是建立中国人民的政治认同。党的组织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每一个中国人都带入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彻底改变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党通过宣传、教育和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重工业为先导的工业化道路。原因之一在于,要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其二,由于国际环境不利,我国实行“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政策,接受了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方面的援助。其三,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流行建议,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苏联对华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其中一些企业至今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的基石。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党还注重教育普及和公共卫生改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在一般民众中普及教育,由此增强了代际教育流动性。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基础医疗体系使普通百姓能够享受到基础医疗服务,降低了婴儿死亡率;爱国卫生运动和疫苗接种消除了多种传染病,国人的预期寿命稳步提高。

在这个阶段上,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比性。印度1947年获得独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当时两国的人口几乎一样多;也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发展本国工业。然而,到1978年印度在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和工业发展方面均大幅度落后于中国。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低于印度,与中国较低的起点以及把大部分积累用到重工业上有关,到1992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就超过了印度。

社会主义革命以疾风骤雨的方式改变了中国,把中国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革命为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平等达到很高的程度,民众的国家政治认同得到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党将务实主义、贤能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务实主义。务实主义从目的出发,邓小平的“猫论”是这个原则的形象描述。务实主义意味着,真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英文里一般翻译成“Practice”,这并不准确。中文的“实践”包含了“探索—构建理论—应用—探索”的循环,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

务实主义打开了改革的大门并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抑或是价格改革,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产物。邓小平的“不争论”带领党走向一种结果导向的行动哲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贤能主义传统。西周时,朝廷就有了上庠太学,目的是培养贤能人才。汉武帝之后,选贤任能制度化。隋代创立科举制度,给平民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儒家认为人性是多样的、流变的和可塑的,一个人所能达到的贤能高度,取决于他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经济发展需要激励人们的付出,因此社会必须奖励贤能。

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继承了选贤任能的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开始,党就重视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这符合选贤任能的原则。选贤任能作为一个干部选拔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遵循的原则是选贤任能。

市场经济在中国有悠久传统。邓小平说过,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事实上,中国至迟到北宋时即已完成市场经济的建构。私人土地所有制确立,工商业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甚至发明了纸币和证券交易。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市场经济,一方面学习西方,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实施按要素分配,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这是保证市场经济效率的必要原则。这与中国的贤能主义传统一致,同时也符合按劳分配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

革命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从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带入现代社会的门槛。革命荡涤了中国传统中的腐朽部分,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国际比较中可以发现,那些没有发生过革命的后发国家,其现代化转型非常艰辛。以菲律宾为例,198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以上,到了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几乎是菲律宾的4倍,反转了20倍。原因在于菲律宾是在深层次社会结构未改变的基础上运行的。再如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就制定了土地改革法,但70年间执行缓慢,即使是在共产党执政几十年的西孟加拉邦,仍然有30%多的农民没有土地。

世界上存在三类国家和地区:第一类是转型慢于追赶,第二类是转型与追赶同时发生,第三类是转型和追赶都没有发生。二战之前的德国和日本是第一类国家的典型。“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第二类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类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赶超同时发生。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具有世界意义。

第一,执政党发挥社会中坚力量作用。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九千多万名党员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党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共识的领导核心,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党把不同阶层、不同代表性人群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大政方针。

第二,以较短的时间跨越传统到现代的“峡谷”。英国革命持续了半个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及后续的震荡持续了一个多世纪,20世纪的中国革命也持续了半个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让中国建立起平等社会,为中国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保障。

第三,重视人的发展。党注重提高普通人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从而提升人的生产力。

第四,把务实主义作为行动哲学。很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体面,受人剥削,不顾国情一味坚持所谓的“最佳”西化制度。中国则在经济腾飞的早期阶段,接受发达经济体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厚积薄发,最终建成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坚韧的制造业体系,并在多个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制度建设方面,我们从本国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采取渐进方法,先建立“有用”的体制机制,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由此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和制度转型之路。

中国仍然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未来30年将是中国现代化的冲刺阶段。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将完成现代化转型并赶上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不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成就一条属于中国但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是唯一一个在现代化的高潮时期没有对外扩张的大国,未来也会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16期第二版



进入 姚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8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