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晓: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8 次 更新时间:2022-11-09 20:57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商志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并使之与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实践成就和丰硕理论成果。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庄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基本要求。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必然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对由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承续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科学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昭示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当代中国及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几代中国人奋起抗争,却皆未找到救亡图存的方向和路径。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入,及其在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孕育诞生了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使古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路高歌猛进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方法的应用是促进实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运用,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使之介入并融进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同时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争取自身解放,同时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特征与开放性品格,使它具有密切联系实际、指引解决现实矛盾的优势和能力。而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不能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地对待科学理论,必须在坚持继承的同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丰富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能力,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承续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鲜明呈现。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结论,是在以往的奋斗历程中总结出来并得到充分验证的真理。在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我们需要秉持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信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历史的映照,更是现实的需要。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贯通在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一贯做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要求“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深度融汇,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如果说我们党以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应有之义,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将这一内涵凸显出来并聚焦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得以单列标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信增强的需要,出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和交锋竞争新的形势,既是对我们党一贯主张和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坚持,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方面的认识提升和理念创新。“两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支点和根本途径。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好,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只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掘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内容,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实现当代价值、发挥现实作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把“两个结合”有机结合好,辩证把握“两个结合”互为作用关系,拓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新之源,增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新之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我们党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最为首要的,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历史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如何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征着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丰富内容,呈现为诸多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需要我们深化理解和科学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守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依照的科学思想方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时代所需、是事业所需,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我们唯有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积极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奋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就,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8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大众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