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39 次 更新时间:2007-03-26 22:56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白春礼  

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发布自然科学各领域最新学科进展,是一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科协启动并建立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进展发布制度,在80多个所属全国学会申报项目中,首次组织和资助其中的中国力学学会等30个一级学科的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对这30个学科发展的研究分析,可以勾勒出我国学科领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概括起来,这些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它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与源泉。近两年来,我国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我国开展了以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为研究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建立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阐明重要农作物农艺性状分子调控机制为核心的研究体系。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被授予我国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无机化学领域,支志明等解决了氮偶合反应、闭壳金属离子激发态配合物的形成和仿生物有机氧化等多个化学领域难题。他主持的研究项目“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闵乃本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项目,将超晶格概念推广到介电材料,研制成周期、准周期和二维调制结构介电体超晶格和多种超声原型器件,填补体波超声器件从数百兆到数千兆的空白频段。该项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奠定了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我国已高质量完成基因组1%即3000万个碱基对测序任务,为基因组全序图的完成做出了贡献。2006年,我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一起完成了人类3号染色体DNA测序和分析工作,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又有了重要进展。

我国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染色体4q31-q32上存在汉族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首次发现染色体4q13-q21上存在汉族人白癜风的易感基因。这2项成果均被国际权威遗传学数据库(OMIM)收录并分别命名。

第二,应用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把基础研究的成果以及应用学科中的创新理论和理念、方法,应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是应用学科的首要任务。近两年来,我国在应用学科研究领域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导向。

程国栋主持的“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研究人员根据长期在青藏公路、青康公路的科学研究积累,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设计新思路。该项目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杰出科技成就奖。

江泽慧主持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攻关项目,从竹材基础研究入手,在新型竹质装饰材制造和竹炭材料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与突破。其竹质工程产业化的推广应用,带动竹藤产区经济的发展,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殷瑞钰提出的钢铁企业要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与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新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和开发应用中。

在艾滋病疫苗、禽流感疫苗、SARS疫苗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取得了重大进展。钟南山领导的攻关协作组研制出的 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在猴子身上的试验获得成功,证明小干扰核酸药物对SARS冠状病毒具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第三,高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趋缩小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潮流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还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近两年来,我国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加快落实我国高科技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一些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2006年,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新一代战斗机──歼十公开亮相,标志着我国航空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歼十的研制成功大幅度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战机的差距,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我国在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神舟”6号飞船再次成功载人上天并安全返回,成为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我国的深空探测已经起步,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于2007年发射。

在纳米科技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新型纳米材料研制、纳米电子、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信息存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2006年,新一代通用中央处理器芯片——“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即“龙芯2E”)问世。该芯片性能达到了中档奔腾Ⅳ处理器水平。

第四,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学科发展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社会需求的驱动。近两年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牵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在工程技术学科更为明显。

孙宝国主持完成的“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项目,实现了制约我国硫醇、硫醚、二硫醚类香料生产的一系列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际应用于7种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生产。该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在化学工程领域,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大比表面积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的优异低温加氢活性和磁性正好满足磁稳定床的要求,由此解决了均匀磁场放大和线圈长周期安全运转的技术难题。

在数字化医学影像仪器研制方面,我国突破了永久磁体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国际公认的场强极限,自主开发了世界第一台0.45T医用永磁MRI系统,在永磁MRI磁体、梯度等核心技术上步入世界科技前沿,已成为国际上低场永磁开放式MRI系统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五,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科学创新涉及广泛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促使跨学科间的合作迅速增加。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各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并促进科学重大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

力学学科与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相互促进、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等交叉学科,并在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如“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研究”等。

在化学学科领域,研究者利用属于物理学科范畴的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利用属于信息科学和数学学科范畴的国产超级计算机开发的分子动力学并行算法,在膜蛋白和配体对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出现的学科间交叉、渗透和融合,使它成为一门包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心理学已拓展到医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史学等学科。以医学心理学为例,它是应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将心理科学与医学相结合,形成一门新生心理学分支学科。

神经工程学是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在康复工程、(广义)仿生工程、生物安全、国家安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脑-机接口则是其中的前沿与热点研究领域。高上凯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居世界前列。

智能制造技术已渗透到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它通过模拟人类技工和专家的智能活动,对制造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完成推理和决策,继而取代、延伸制造过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在医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呈现出交叉、整合和重构的新趋势,并由此产生一批新兴学科,例如,医学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应激医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伦理学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和“中医瘟疫研究及其方法体系构建”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六,我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

近两年来,尽管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

以地质学为例,目前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我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

在机械工程领域,我国的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我国的精密化制造技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阶段性差距,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我国冶金工程技术的部分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但整体上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产品、航空技术和航空科研能力差距仍较大。即使是新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歼十战斗机,与美国的F-22、F-35相比,在技术水平上也相差一代。我国利用空间进行的研究工作尚处在试验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习时报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6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