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政治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5 次 更新时间:2022-07-14 16:42

进入专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文明  

张树华  


当前,民主自由人权等已经成为国际思想舆论交锋的焦点。而围绕民主的话语争夺和政治较量,早已脱离单纯的概念之争、学术之争,在美西方蓄意挑动下成为大国之间的制度之争、道路之争。

当今世界政治中的民主之争关乎发展道路,关乎人类命运。在有关民主的话语较量中,我们首先应坚持正确的民主观,坚定政治自信,加快构建起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风范的民主话语与政治叙事体系;同时应加快提炼和传播中国政治价值与中国治理理念,解码中国之治,弘扬中国之学、中国之道;还要切实澄清民主人权自由等被西方垄断、混淆并用滥了的政治概念,突破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政治圈层”的舆论围攻和价值围剿。我们相信,历经这种国际政治较量的洗礼,中国政治文明更能美丽绽放,人类政治文明百花园也将更加多姿多彩。

世界见证“后西式民主时代”的来临

西式民主本质上是资本的统治,是金钱政治、寡头政治。西式民主有着先天基因缺陷,经过两三百年演变始终没能洗去阶级差异和种族歧视的烙印。伴随自身的严重透支、过度超载,以选票为导向的西式民主操作系统漏洞频出,政治软件程序携带并传播病毒。加上金钱、传媒、种族、战争等因素影响,西式政治基因蜕变,西式民主已经异化、变质,演化成几年一次的选票市场、选举闹场、政客秀场。

近年来,西式民主在理论思维上走入极端,在逻辑上陷入悖论,在实践中落入泥潭。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深陷经济和政治危机难以自拔。2016年以来,伴随民粹和排外浪潮冲击,西式自由民主陷入空前困境。2021年1月美国国会山暴乱彻底撕下美式民主“皇帝的新装”,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式民主的乱象和丑态。

冷战结束以来,“民主”一词被西方阵营强行垄断并蛮横滥用。在西方阵营内部,民主赤字化、劣质化。在西方阵营之外,民主被教条化、工具化甚至武器化。但几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实践刺破了西式民主的伪善表象:不少非西方国家因照搬西式民主而政治乱象频发,西方阵营自身也暴露出越来越多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痼疾,这些都颠覆了西式自由民主“神话”,击碎在少数西方大国煽动下泛起的“民主泡沫”。

过去3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世界政治动荡的乱源在美国。美式民主模式失灵,对外输出失败,美国的国际形象与政治影响力大跌。事到如今,西方世界不得不承受“民主赤字、社会撕裂、政治对抗、治理失能”之累;一些所谓转型国家不得不承受“全盘西化、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之害;不少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移植西式民主失败、民主异化变质、劣质民主”之苦。

早在2005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发出“西方民主已死”的哀叹。近年来法国等西方政要也不时唱起“世界模仿西方的时代已经过去,西方模式不再是世界榜样”的哀歌。面对后西方、后西式民主时代的来临,西方社会精英也许感到失落,但这却是世界人民之福。

世界政治发展规律深刻证明:民主是历史的、发展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唯我独尊,将“民主”工具化、武器化,将“民主”变成称王称霸、肆意打压他国的工具。民主是成长的、多样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垄断霸占,将“民主”垄断化、私有化,将“民主”变成强行出口、普遍适用的操作软件或灵丹妙药。

中国民主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依归

中国发展民主始终是从全体人民根本需要出发,以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为指针,不是穿外衣、摆样子,更无需比照他国、取悦外人。

当代中国的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全新的、科学的、正确的民主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新时代中国民主观的本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逻辑起点和思想源泉。

民主真不真,根基在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体现的是人民之治。民主好不好,民生最重要。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促进民生就是民主,发展民权就是民主,守护民心就是民主,疏解民忧就是民主,倾听民意就是民主,汇聚民智就是民主。简而言之,中国发展民主就是为民、富民、安民、顺民。民主假与真,关键看民心。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性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民众中享有超高信任度,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行得通、走得稳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之治的力量和源泉。

以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人民民主,代表了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而全新的民主观,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政治发展之路。

中国的民主是自主的、内生的。中国民主的历史发展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相一致。世界历史经验证明,民主不能脱离主权,失去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有的只能是被外部主宰的“傀儡式民主”“操控式民主”,是假民主、烂民主。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保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赢得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础。

中国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辅相成。民主政治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阶段,也不能单兵突进,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并行并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为中国的民主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也是党领导人民民主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最好证明。

中国民主的全要素、全过程保证了民主是广泛、真实、有效的。中国民主不是周期性、间歇性的投票,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保障和实现人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广泛权利的全面民主;是融合了选举、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等诸多环节和形式的全程民主;是重视民主形式和民主效能相互统一的高质量民主。西式民主片面强调竞争性选举和票决,是对民主形式的过度简化,是对民主实质的阉割和扭曲。

中国民主内容全面、过程纵横通畅、形式丰富多样。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民主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意味着民主的所有要素、所有环节都发挥应有效能。比如,中国的重大立法和决策都是经过民意征集、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民意经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被广泛纳入到决策程序中。

再比如,中国有着程序合理、环节完整、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领域的协商民主建设。尤其是基层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在基层群众中深入开展类型多样、范围广泛的协商活动,有效发挥了协商民主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疏解民忧上的作用。

中国民主的全过程运作,避免了人民只有投票权利而缺少真实表达利益诉求的日常渠道,防止了西方政客在选举时漫天许愿、选举后却将承诺抛诸脑后的乱象。全要素、全过程的民主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切实实现当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本经验。

发展优质高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必须与一个国家基本国情相适应,由人民来实践,由人民来检验。中国全新的民主观和民主路体现了超凡的国家治理能力,突破了西式民主既往的发展模式和逻辑框架,以良政善治成就了国泰民安。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将民主比较叙事的重点放在实践成效和政治效能,更加关注民主质量。优质民主以主权安全、政治秩序稳定、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为前提,政治制度的吸纳整合能力与人民权利的有序扩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劣质民主破坏政治稳定、拉低政治效能、激起政治对立进而引发社会混乱,实质上阉割了民主应有的内涵和本质。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是高质量、真实有效的。民主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亟需解决的问题。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建设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发展实效为目标,长期不懈地查短板、补漏洞、促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人民民主建设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凸显人民性、真实性、有效性。高质量的民主本质上就是真实有效的民主,而人民性、真实性则系于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彰显。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最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结晶。在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清晰,实践空间广阔,现实效果良好,是真实、广泛、高效、全面的高质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成长在中国大地上,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吸吮着中国大地丰厚饱满的历史文化营养,鲜花盛开,绽放光彩,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百花园中引人瞩目的亮丽景观。


    进入专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文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2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2022年07月07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