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读书与领导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6 次 更新时间:2024-09-13 10:50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领导力  

宫玉振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我想说,关于管理者为什么要读书,没有哪句话能比这句话讲得更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领导力对于组织特别重要。管理学有一个研究结论,就是领导者的眼光、追求、高度、境界、格局、胸怀以及价值观,对于组织的未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决定组织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组织的领导者本身,组织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对领导者个人的挑战。企业做到最后,就是领导力的问题。企业家领导力的层次,决定了企业的层次;领导力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领导力的境界,决定了企业的境界;领导力的导向,决定了企业的导向;领导力的局限,也决定了企业的局限。

那么,领导力核心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8个字: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写过《原则》这本书的达利欧曾说,我们常人其实就像蚂蚁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全神贯注地搬运面包屑,却无暇拓宽视野。读书是打开视野、提升领导力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的话。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突破个体的局限,走进更大的世界的过程。

谈到读书,1939年毛泽东在给八路军延安部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做总结时曾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自我突破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我们才有了这样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毛泽东是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领袖,一生嗜书如命。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名领导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读书对一名领导者的影响。

毛泽东小时候是到处借书读,革命战争时期是到处找书读。1931年红军打下漳州,他得到了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奉若至宝,随时带在身边。长征时候红军颠沛流离,但毛泽东每到一个稍大的地方,就先问有没有书。他的机要秘书曾经有个回忆:长征途中一次红军打下了一座县城,县城有很多富户,而富户家往往是有藏书的,毛泽东特别高兴,交代警卫员给他找一本《水浒》来读。结果小战士忙了半天,找的是一把水壶。

长征红军到了阿坝,打下了藏族土司索观瀛的卓克基官寨,这个地方我带学员现地教学时去过好几次。官寨中有一部汉文的《三国演义》,毛泽东如获至宝。建国以后会见索观瀛时还专门提到这件事,并还了他一套全新的《三国演义》。而毛泽东最伤心的事情,就是有时候行军作战中不得不放弃全部书籍。

长征到了陕北以后,稍微安定了一些,但陕北还是没有什么书可读。毛泽东多次写信给在西安做统一战线工作的叶剑英,请他们帮助买书,包括向张学良借书。其中一封信我印象特别深刻,里面专门讲了一句话: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也记了一件事: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历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门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什么都不管了。

进入北京城之后,毛泽东要求秘书做一件事: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书都给他配齐。当然这很难做到。但他个人的藏书在66年就达到了几万册,很多书都是反复批注过的。而且他还经常到图书馆借书。北京图书馆就是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换发新证,毛泽东的借书证是第一号。我们也都可能看过他的卧室照片。他的卧室与其说是卧室,还不如说是书房。床的一半都给了书。

特里尔是毛泽东的传记作家,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毛泽东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多。他不间断地读书。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其他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

使命与思想

今天的主题是读书与领导力。读书究竟为什么对领导者的成长至关重要?我的理解是,领导力的两个关键要素,都离不开读书。

首先一个要素是领导者的使命。几乎所有领导者都是通过读书打开了自我,从而有了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与追求。曾国藩到了北京以后才知道可以做圣贤,因而写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座右铭,并因此走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领导力提升之路。毛泽东小时候读《水浒》《隋唐演义》这些造反的故事,埋下了一名革命者的种子。而对他影响极大的一本书是《世界英杰传》,里面讲的是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这些世界英杰,让他有了做豪杰的志向。他跟朋友讲: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人。

一个农村的孩子,之所以后来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从见自己,到见天地,到见众生,因为他在书中发现了更大的世界、更高的人生价值。今天我们的企业家,也会经历从做买卖、做业务到做企业、到做创造社会价值、推动人类进步的企业这样的转变。否则最多只能是草莽英雄。

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眼光、境界、格局、胸怀。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动荡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纠结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读书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跳出此时此地的限制,穿透一时一地的迷雾,从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眼光来把握眼前的各种扰动,从而把不解和不安化成豁然开朗和淡定从容,最后养成战略上的定力。

当然,读书不仅仅是让企业家明白此生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该怎么做。

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中,高管经常围绕人、财、物等具体事务的安排吵得一塌糊涂,谁也不服谁。为什么?

没有一个统一的底层逻辑,对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不统一的。所以我们吵来吵去,基本是鸡同鸭讲。如果我们统一了认知,统一了打法,统一了价值观,统一了底层逻辑,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剩下来就是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了。

而这就需要从眼前具体的业务与事务中跳出来,形成统一的思想。

任正非为什么厉害?思想。毛泽东为什么厉害?思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听而且爱听宋志平总的分享?思想。思想从哪里来?实践加读书。读书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当然可以自己去打拼、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总结,一步步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但是我们会经历很多失败、遇到很多瓶颈、走过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与资源,最后突然发现,自己接受的教训,别人早就已经接受过多少遍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别人早就已经总结过多少遍了。

据说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时,偶然读到《孙子兵法》后大为感慨:“如果早读过这本书,我就不会失败了。”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据,但一个人的经验和悟性总是有局限性的,天才恐怕也不例外。好的书,提供的是在无数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原则,让人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自己和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背后的行为逻辑。

毛泽东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是有思想的人。他为什么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他提炼出了思想,并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林彪叫《毛泽东的战略论》,影响了中共这个组织几乎所有成员对中国革命规律与战略的基本认知,里面全是浓缩的思想。他在思想上统一了全党全军,这是他成为中共领袖的关键。共产党的胜利,首先是思想的力量。一位领导者没有思想,是没法带队伍的,更成不了大事。

使命是做什么,思想是怎么做。这都是领导力的核心,而这些都离不开读书。

企业家怎么读书

一是读经典,反复读。

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扑面而来,大量图书和文章诞生。面对这些,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读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其实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越应该静下心来,回到经典,读一读经典的东西。

苏东坡有一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个领域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和理解能像这部经典这样透彻、这样深刻。这样的书,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一定是值得我们去熟读、去深思的。读经典,就是在跟大师对话。这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二是用中读,读活书。

这个世界上有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社会就是无字之书,是一部更大的大书。书中的道理来自于社会实践,但并非社会实践本身,书所能揭示的道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况且再好的道理也有其局限。所以读书不能读死书。

毛泽东曾经讲:“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意识。最好的读书是联系实际来读书,善于把书本中的普遍规律与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读书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片面的教条主义,认为书中都是对的,亦步亦趋;二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认为书本都是书生之见,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一本好书,可以教给我们的大多是基本的原则和理念,但原则和理念的具体运用,却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没有人会只靠书本打仗,就像没有人会只靠书本管理一样。凡是好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行动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谈资和包装,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思维的启迪,包括对现象的洞察力和对事务的判断力。一句话,提供的是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条文。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和学习前人或今人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这些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发展这些规律。这才是企业家读书应该有的境界。

三是分层读,制度化。

读书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又是战略性的、长期的。企业家读书,本身就是长期主义的表现,需要长期的投入与积累。更重要的是,不能光企业家一个人读。企业家读书,境界与水平越来越高,但其他的组织成员不读书,企业家的思维与境界只能与团队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一个组织来说,反而可能是灾难性的。

所以好的企业家,一定是不只自己读,自己带头读,更重要的是,把读书变成一种制度化的行为,变成打造学习性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变成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我们前面讲过共产党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我们知道这种思想是怎么落地的吗?就是制度化的学习,而且是一层一层的落地。

毛泽东是领袖,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思想性著作。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后来叫四野的司令员,相当于大区的负责人,他在反复阅读毛泽东战略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实践,提炼出了一系列的战术理念,像大家都熟悉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这就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变成了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然后林彪亲自给纵队司令讲,纵队司令回去给自己的师长讲,师长回去给团长讲,一直往下,到班长给自己的士兵讲。这就全部打通、落地了。

什么叫三三制?攻进时三个士兵,成品字形的队形。一个士兵在前,两个士兵在后,叫前三角。两个士兵在前,一个士兵在后,叫后三角。一个班也是这样。一个班三个小组,一个小组在前,两个小组在后,叫前三角。两个小组在前,一个小组在后,叫后三角。一个排三个班也可以这样,一个连三个排也可以这样,依次类推,一个纵队三个师,也可以这样。理论上,一个士兵,你能理解一个小组的打法,你就能理解整个纵队的战术。上下全打通了。这才叫上下同欲。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不可能一本书包打天下。从总裁到员工都读一本书?听起来很美好,事实上不可行。林彪不可能要求普通的士兵都读毛主席的战略论。毕竟企业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需要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

高管需要的是理念,是思想,而基层需要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方法。所以读书一定要分层级。就像共产党那样,从毛泽东的思想,到林彪的战术理念,到士兵的具体打法,一步步落地。

一方面要制度化,一方面要分层级。总裁要带头读,带领核心的高管要读一本书,共同读,统一理念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把这些理念和认知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打法,就像林彪总结出来的战术理念一样,然后把这些东西一层层地通过制度化的学习分享给组织的每一个成员。

所以企业家和高管的读书只是一个起点,消化、吸收其精华,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践提炼出自己的理念,并变成企业员工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算是结束。这样的读书,才是完整的企业读书。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样的组织,才能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这样的读书,才能既提升企业家个人的领导力,同时又提升企业整体的领导力,从而带领企业走向真正的卓越。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领导力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4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