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润: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2 次 更新时间:2022-04-06 23:57

进入专题: 欧阳中石  

赵德润  


欧阳中石先生走了,我时而感到先生似乎并未远去,好像还在香山脚下一所疗养院里康复;穿行在北京的街道上,几乎每一次出门都可以看到先生题写的牌匾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法佳作;在我的手机里,一直收藏先生的书法精品和他的京剧唱段。睹物思人,音容笑貌,难忘的历历往事,就如昨天一样。

中石先生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论年龄,他长我18岁;论北大哲学系系友,他是50级,我是65级,相差了15年,该是老师辈的学长了。春节我去他家拜年拱手称:“学长好!”不料先生也向我拱手:“学长好!”看着我疑惑眼光,先生解释道:“老北大的规矩,无论年长年少,见面互称学长,以示互相尊重。”

2009年我有幸受国务院之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聚集了一批文史哲和书画艺术大家。不少先生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书画大家,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中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8月,我受命创办馆刊《中华书画家》杂志。中石先生和孙天牧、傅熹年、靳尚谊四位中央文史馆老先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表达馆刊创办之喜悦与期望。温总理回信对《中华书画家》杂志的创刊表示祝贺。他说,中华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史研究馆创建至今,诸多先生耆年硕学,艺术造诣高深,一支毛笔、一张宣纸,留下了传世佳作;同时甘为人梯,热心提携新人,为中华书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希望杂志社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已任,广泛团结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在钓鱼台举办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宣读了总理贺信,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授牌,并发表题为《传承发展繁荣中华书画艺术》的讲话。马凯强调,中华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数千年文人墨客一代又一代艰辛探索的结果,它所形成的书道、画法,凝结着中华书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在扎扎实实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是产生经典和大师的必由之路。

座谈会前,我以《弘扬经典 推崇大家》为题,为《中华书画家》创刊号写了发刊词,请中石先生题写这八个字,作为办刊宗旨。请国务院参事室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担任编委会主任,请所有馆员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和编委。中石先生为支持办刊,还特意推荐他的得意弟子梁新颖博士加盟中华书画家杂志社。

中石先生首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然后才是书法家。一次,为一位老朋友客厅写一副对联:“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诗句。先生让我从不同版本中核准原诗句,写就的这幅联出乎意料的好!大字行书俊朗庄重,唯一个“死”字隐化为草书。因为诗句再好,毕竟挂在客厅里,我不由得叹服先生学养之深厚。

1985年,57岁的欧阳中石向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学院提出创立书法高等教育,对中国书法做出“文心书面”的深刻阐释。

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古已有之。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当时沈尹默、马衡先生受蔡校长委托,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社。1963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呼吁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1973年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设立研究生点。中石先生书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体现了传承中的创新。

我在光明日报担任副总编时,曾主持欧阳中石先生书法讲座,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先生并没有如众多书法爱好者所愿,讲授什么练好书法秘技,而是用很大篇幅阐释中国书法与中华文化之关系。记得他用宣纸在背板上写了“调理鼎鼐,错落参商”八个大字,讲字的结构寥寥数语,重点则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如何讲究民本思想和用人之策。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石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应当和传统文化一起发扬光大;书法艺术专业不能成为独立于传统文化之外的一个专门学科;如果把书法专业只局限于写字,它就不能成为一个学科,书法专业必须切入到中华文化里面。”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专业之初,以及后来培养书法研究生,中石先生始终秉承一个基本理念,即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这一理念规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文以载道,书以焕采,这就是欧阳中石先生创造性提出“文心书面”思想理念简洁生动的解释。

历史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成于庚寅年(1350),毁于庚寅年(1650),名于庚寅年(2010)”。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烧成两段、分藏两岸的历史遗憾,发出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与北京优派克文化公司合作,在获得两岸相关机构授权的基础上,将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留在内地的剩山图,按照1:1的比例,顺利完成“山水合璧”,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把总理的期待变成了现实,使《富春山居图》再现国宝全卷风采。

5月6日,中央文史馆馆馆长袁行霈和欧阳中石、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沈鹏、舒乙6位德高望重的馆员在画卷上各作一段题跋;5月15日,中央文史馆联合多家单位在太庙举办了《同根的文明》诗词真赏晚会;中石先生当场吟诵了他在画卷上题写的诗句:“富春秾秀黄公笔,正是天人造化功,盛谢雕龙合璧手,山河一脉自融融。”

中石先生不顾年迈,出席了关于“富春合璧”的系列活动。8月2日,这款富春山居图(合璧)卷被首都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而现场拍卖的另外复制10卷所得30万元,作为《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一周年的纪念礼,以中央文史研究馆名义捐献给长城脚下北京密云古北口中心小学,中石先生应邀为这所小学题写了校名。

首都博物馆提出,请中石先生为馆藏的富春合壁图卷现场题字,先生想了“鉴览同心”四字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加上四字如何?‘国宝丹青,鉴览同心’。”先生说“好!”刚要动笔,略一沉吟又说:“‘丹青国宝,鉴览同心’怎样?”我说“更胜一筹!”于是先生挥笔写就。

中石先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夫子,我们在文史馆相处10多年,他从来都是公事为重、学问为重。无论请他参加学术活动,还是请他题词写字,从不推辞。他即席讲话饶有风趣,书写一首诗、几句话,甚至几个字都是那样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

2011年7月29日,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六十周年馆庆。《中华书画家》出版纪念专刊,请中石先生写一首诗概括文史馆六十年。先生很快写出:“中华盛世布春霖,文史拾遗著意深。六十年来多少事,前贤惠泽到如今。敬为中央文史馆馆庆作中石拜”。编辑部把这首诗刊登在纪念专辑的扉页上。

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我写了《文之脉 国之魂》一文,参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电视片《文之脉 国之魂》。我请中石先生题写片名,他欣然接受。六个字两个“之”,不容易写好。待到先生的字拿来,端庄秀美、生动活泼,人们竖起大拇指齐声称赞。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创办了白云岩书院,并为书院撰写了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我请中石先生书写这副楹联,制成铜镇尺送给馆员先生,中石先生把这副楹联写得风流潇洒,制成镇尺后镀成绿字更显漂亮。先生只提一个要求:多拿几副送给他学业有成的博士生。

我的朋友张新宽是一位汉画像砖收藏家,想请中石先生题写《崇汉轩藏中国汉画像砖精拓展》,问我需要多少钱?我回答:不用钱。随手从一叠拓片中选了一幅不大的龙形拓片。后来去中石先生家取题字,他看我展开一张龙形拓片,高兴地说:“好啊,我正好属龙!”。

中石先生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字如其人,格调高雅,端庄大方,俊朗飘逸,古朴华美。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的思想理念和书法佳作,连同已出版的《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多部作品集,都堪称传之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



    进入专题: 欧阳中石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4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