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 次 更新时间:2022-03-26 09:25

进入专题: 新动能  

李雪松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864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但我国创新能力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尤其是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需要多措并举。

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改革试点,着力落实“军令状”“揭榜挂帅”以及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2021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6.09%。要加快攻克基础软硬件、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提高源头供给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截至2021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33个。要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做强做大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发挥科技人才创新才能。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1.54亿户,其中企业4842.3万户,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占比达79%。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让企业既扮演科研项目的“出题人”,又能成为合作项目的管理者。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作用,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2021年,国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落实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增值税免税、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征等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推动简化普惠性优惠政策兑现程序,促进鼓励企业研发的政策应享尽享,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提升科技领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进科技型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稳定提振工业经济的系列政策,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要继续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加强绿色技术攻关应用,着力抓好传统产业赋能改造工作。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支持,不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新动能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27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