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漫漫寻祖路——纳人祖先文化考察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50 次 更新时间:2022-02-27 07:49

进入专题: 纳西族  

杨福泉 (进入专栏)  

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个永恒之问,促使各民族的人在思考一个寻根的问题,也使人们缅怀自己的祖先,追忆民族的历史,记录民族发展和变迁的历程,思考民族的未来。


敬天法祖,礼敬祖先,这是纳人[1]文化的核心之一。纳人自称“纳西蒙比若”(naq xi mee biuq sso),把自己认同为“纳人就是祭天的人”。东巴教最大的仪式祭天,实际上既是祭天祭地,也是祭祖。是一个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情结融为一体的一个古老的仪式。所祭的天神和地神是夫妇,天神的女儿衬恒褒白咪,就是全民认同的民族始祖母,而始祖父是崇仁利恩,一个来自大地的男子汉。他们俩邂逅在黑白交界的梅花树下,两个一见钟情,天神之女衬恒褒白咪虽然被父母许给了天舅的儿子美若科罗科西,但她爱上了崇仁利恩,于是她化身为白鹤,把崇仁利恩带回天上。


崇仁利恩向天神求婚,在衬恒褒白咪的帮助下战胜了天神子老阿普的种种刁难,最终成功娶回了衬恒褒白咪并迁徙回到人间。这部纳西人的《创世记》记载在纳西人用图画象形文字写的圣典《崇搬图》与《崇搬绍》(人类迁徙的来历)中,一代代的纳人,新年伊始,都隆重庄严地举行祭天仪式,由东巴祭司咏诵圣典《崇搬绍》,回溯祖先的迁徙和创业历史,也就是对同族人进行民族传统的教育,记住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纳人认为人离世后,都要回到祖先之地,要把亡人的魂一站站送回到山高水长的祖先之地。


纳西族是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小民族,但因为创造了以图画象形文为载体的东巴文化,又善于广采博纳多元文化,形成了兼包并容但又个性卓然的文化,因此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纳学也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纳西族源于古代分布在甘肃青海湟水和黄河流域的古羌人,后来逐渐迁徙到现在分布的地方,聚居和散居在滇川藏交角地带,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祖等地的纳人自称“纳西”(naq xi)[1],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和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人自称为“纳”(naq)或“纳日”(naq ssee,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naq hi);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naq hai,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ma lil ma sa,居住在维西县)、“路路”(lvl lv,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


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纳西也就是“纳人”的意思,“纳”是该族最基本的词根。


纳人分布广,我去过滇川藏不少纳人分布的地区,但还没有参加过组成一个集体考察队去考察纳人祖先的居住地和迁徙路线、当下的居住点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次考察的缘起还得从和长红先生的动议说起。


和长红先生是纳西族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玉龙村玉水寨灵泉附近的旷野用一些石头垒起了几个吃烧烤的窝棚,条件简陋得不足以遮风挡雨。就这样借助玉龙雪山下的这泓清泉,开始创业,推进文化生态旅游,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事业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发展成我国西部响当当的著名旅游景区和民营企业。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不仅使经营的景区玉水寨获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玉水寨景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3年 ,“玉水寨”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4年,和长红被国务院授予“第六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和长红先生办这个企业有了一些经济效益,令我刮目相看的,是感觉他有一种回报社会和民族的情结。通过什么方式回报呢。纳西族最有个性特色、文化价值和国际知名度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文化,因此他选择了创建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培养东巴文化传人,推进乡村的东巴文化保护传承这条不容易走的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乡村里的东巴文化传承和东巴传人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东巴们迫于生计,很难潜心静意地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和长红拿出钱来创办东巴文化传承学校,大力支持各地乡村的东巴文化传承,在丽江市各个村镇办起了好几个东巴文化传承点,每年拨出一百多万元支持各地东巴在每年农历三月来到玉水寨举办祭祀东巴教祖师、交流各地东巴文化传承经验的“东巴会”。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慎终追远、敬天法祖是纳西族的优秀传统,和长红先生一直有志于建一个能祭祀纳人共同的远祖和各个支系的祖先的“祭祖祠”,以激励当代和后世的纳西人铭记祖先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建功立业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今人与后人铭记母族的历史。他同我谈起这个想法和计划,希望我也能参与这个行动计划,首先要去滇川藏青四省实地考察。虽行程漫漫,且要到海拔很高的西藏阿里和唐古拉山等地,但我也很向往于这样一次探寻祖先历史文化踪迹的考察,就欣然答应参与了。我成了这3次考察中年龄最大的长者。


从2016年12月起,玉水寨出资组织了有十多个来自北京、昆明、成都、木里和丽江的纳西族学者、东巴参与的“纳西族祖先文化寻踪和采集五行圣物”的考察队,到滇川藏青四省区的纳西族祖居地和与纳西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区域进行了三次历时共56天的考察,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回了在纳西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至关重要的木火土铁水五行圣物。我全程参加了这三次祖先文化寻踪的万里壮行,通过行万里路的壮举加深了对纳西族祖先文化和祖先创业之艰辛更深切的了解。


这本书取名为《漫漫寻祖路——纳人祖先文化考察记》,主要是这长达56天的考察,都是在进行寻找和探索祖先的历史、迁徙、文化以及与信仰密切相关的实地考察,就是在寻找和考察纳人祖先之根,从远古的迁徙到后来的分布和定居,三次行程都是在追溯纳人的源与流和当下的生存状况。这三次的考察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去考察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之外滇川藏纳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比如迪庆州德钦县的巴美、维西县的攀天阁、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第二,是沿着历史上纳人祖先从甘青河(黄河)湟(湟水)流域迁徙下来的大致路线考察历史故地,如黄河与湟水流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等;第三,去考察与纳人的信仰文化和神话史诗源流密切相关的一些地方,比如阿里的岗仁波切神山、玛旁雍错湖、青海湖,以及青海的阿尼玛卿山、四川的贡嘎山等,这些神山圣水与纳西人的居那什罗神山、美利达吉神湖信仰密切相关。第四,丽江市境内重要的一些历史文化或过去很少有人调研过的地方,比如玉龙县的汝南化阿明灵洞、永胜县大安乡纳西族、玉龙县和宁蒗县奉科拉伯交界的“元跨革囊”处。第五,此行也去了泸沽湖纳人(摩梭)居住的区域,尽管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云南境内的纳(摩梭)被识别到纳西族,而四川境内的纳(摩梭)被识别到蒙古族中,四川省盐源县的纳(摩梭)也被识别到了蒙古族中,但所有的这些纳(摩梭),都认同为“纳”,是同源异流的族群,灵魂回归之地是相同的“祖先之地”,追溯和研究这些族群的历史和文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2]


这次考察不是较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进行田野调查的调研,只能说是一次匆匆行走的考察,走一走看一看,大致了解一下情况,56天中考察的地方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每到一地,都要取“木火土铁水”“精威五行”,纳人称之为“精威瓦徐”(zzi weq wa siuq),这个五行与纳西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这次考察有密切的关系。关于“精威五行”的学术解读,我在本书中特地附录了一篇文章,可参看。所以,此行的寻找纳人祖先文化之行,也有突出的仪式性意蕴在其中,我们每到一地都要郑重地举行取“精威五行”(zzi weq wa siuq)的仪式,由一起去的东巴祭祀咏诵相关的象形文字经书或口诵经。我们曾经在天寒地冻的冈仁波齐神山下,冒着零下9度的严寒,举行了3个小时的祭神山的仪式;我们曾在一座座与纳人相关的神山,一个个圣湖、一条条大江大河旁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取得木火土铁水五行圣物归来。


五十六天的行程,穿越了滇川藏青四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经历了严酷的风霜雨雪和一路多处高达5000多米海拔的考验,寻根问祖,心系母族而进行这样的长途考察。在当下全球一体化风潮中,小民族文化面临诸多挑战,母语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式微,传统的文化记忆在失落。母族祖先在艰苦卓绝的历史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需要不断重温和激励后生,母族祖先历尽艰辛走过来的路需要了解,母族的根需要追溯。这次跨越四省区的长途考察,也是寻根的一次文化苦旅,大江大河依旧在奔流,而很多纳西迁徙或居住过的地方已经没有了纳人的踪影,有些地方的纳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但很多地方的纳人虽然远离现在纳人的核心居住区,但他们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母语,在尽力地延续和传承自己的母族文化。一路走来,我们的感慨和感动都很多!


2018年1月27日,纳人 (纳西)祖祠奠基仪式暨祭祖文化座谈会在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新善村纳西文化传承基地举行。由德高望重的老东巴杨文杰主持,我们从供奉东巴教祖师东巴什罗殿和纳人远祖崇仁利恩衬恒褒白咪的大殿中取出了从滇川藏青四省区取来的木火土铁水五行之物。祭祖祠的地点选择在玉龙雪山西麓下一片属于新善村委会的山坡地上,已经挖好了一个圆形的土坑,土炕内已经铺上一块深褐色的石头,上面绘着金黄大蛙化生五行图”,即精威五行图,在上面按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放了五个陶罐,在仪式的咏诵声中,东巴们分别把我们取回的五行物质一一对应地放进陶罐,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充满了一种神圣之感,这也是第一次把取自滇川藏青四省区与纳人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密切相关的山川河流的五行之圣物,汇聚在玉龙雪山下,这些有突出的各地纳人文化象征意义的五行大自然之物,第一次在纳人的神山玉龙雪山下汇合,象征着各地纳人的认同、凝聚和团结,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这里计划用民间的力量建起一个纳人的祭祖祠,祭祀纳人各个支系的祖先。我们设想,以后这个祭祖祠也应发展成“先贤祠”,把我们纳人的一代代杰出人士的事迹也在里面进行展示和介绍,激励后人向这些先贤学习,可以用文字、影像、老照片、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介绍祖先和先贤的事迹,使这个祭祖祠、先贤祠成为凝聚纳人之心的一个神圣所在。


我不禁有感而咏怀:


长驱二万五千里,寻访祖地月和云。

祖祠奠基雪山下,慎终追远怀先民。

五行圣物做根基,祭司祈福迎祖魂。

玉龙西麓建祖祠,祈愿纳人共归心。

先贤创业多艰辛,立祠砥砺后来人。


这本书记录了三次考察的全部行程,是按照三次考察的时间顺序和所去的地点排序来写,比如我们第一次考察时直接先去了滇川交界的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第三次考察才去德钦县佛山乡的溜筒江渡口,所以溜筒江古渡和铁索桥的考察就按顺序放在后面了。此外,有些地方因为时间关系,虽然路过但没有来的及考察,书里就用笔者个人去这些地方考察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些补充,比如四川省甘孜州的乡城县、曾经是唐代时纳人建立的越析诏故地、今云南大理州的宾川县和宾川境内与木氏土司和纳人密切相关的鸡足山,还有茶马古道赫赫有名的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发迹之村——西藏芒康县邦达乡邦达村等。


我在这本记录此行的书中用纳人一词,原因是如今的纳西族各个支系的自称大都有“纳”这个词根,比如丽江的纳西、香格里拉市三坝的纳亥,宁蒗的纳(摩梭)、盐源盐边的纳恒等,除此之外,在民族识别中划到其他民族的一些纳族群的人,也包括在这里所要寻找的文化根脉,是同源同根的人,比如四川泸沽湖镇的纳人(摩梭人),虽然划到了蒙古族中,但我们这次寻根之旅中,也到他们的家园去探访了。所以这本实录就用了“纳人”这个各个族群都认可的本族自称。


杨福泉


2018年5月于玉龙雪山下


[1] 这本书里用“纳人”一词有如下几个考虑,第一是纳西族的“纳西”中的“西”就是人的意思,纳西就是纳人;再者,纳西族中除了丽江、迪庆江边、四川省木里的俄亚等地的纳人自称“纳西”之外,有自称“纳”、“纳亥”、“纳恒”等,四川省盐源县自称纳的摩梭人,虽然与云南宁蒗的纳(摩梭)是语言民俗都相同的族群,但在民族识别中不当地划为蒙古族。而本书的内容涉及所有这些同源异流的纳人,所以用“纳人”这个各个支系和族群都认同的称谓。


[2]参看:杨福泉:《多元因素影响下的纳族群称谓与认同》,《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纳西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7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号“杨福泉”,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