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主线与重点任务

——访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3 次 更新时间:2022-02-26 23:56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共同富裕   粮食安全  

陈文胜 (进入专栏)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22日发布的、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聚焦乡村振兴。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湖南如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教授。

1、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守牢防返贫与粮食安全两条底线

湖南日报: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三农”工作亦然。那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守的底线是什么?

陈文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基础地位的这种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更加不可动摇。中国全面现代化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农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后院和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也必将持续发挥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作用。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守牢防返贫与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从根本上把握有效应对的主动权,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及时延续、优化、调整帮扶政策,确保政策连续稳定,对抽查、普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查缺补漏、动态清零,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不断筑牢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数量上要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大力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在耕地保护上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藏粮于地”的战略落实到田间地头;在保障上要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的有效供给。

2、促进共同富裕,必须突出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主线

湖南日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我们要怎样把握这一要求?

陈文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农民长期占人口绝大多数。可以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党的重要职责使命。

从历史的新方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全新判断,来突出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首次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我们知道,全面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当前,尽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在不断提升,但整体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脱贫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受经济下行压力、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工程,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果农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不仅实现共同富裕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乡村振兴也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来抓,成为统揽“三农”工作的主线。

3、县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焦点,要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推进农村发展动力变革,是经济转型有效突破口

湖南日报: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记者观察到,这次中央一号文件14次提到“县域”,前所未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县域发展在当前的重大战略意义?

陈文胜: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国土在县域,绝大部分人口在县域,县域不仅是全面现代化的重头戏,更是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不以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县域的改革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突破已有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加速转型。县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焦点,因为不仅存在县域内的城乡二元明显差别,而且存在与大城市之间的城乡二元根本差别,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内循环的畅通。如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最大难点在县域,重点和着力点也在县域。可以说,全面现代化最繁重的任务集中在县域,国内大循环最艰巨的任务集中在县域。显然,中国县域具有辽阔的区域空间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潜在内需市场,是最具活力的战略发展空间。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推进农村发展动力变革,是经济转型的有效突破口。怎样突破?需要着力解决县域层面各类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不充分、农民增收渠道拓展不充分、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民权益享受不充分等现实难点与堵点。需要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对接,推进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推进农村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对接,推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接,使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城、镇、村三者的功能分工与互补,优化城乡空间的区域布局,在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中培育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此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动机”,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建立健全最广泛公正的城乡权益共享机制,完成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历史答卷,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湖南日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湖南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毋庸讳言,乡村振兴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需要破解哪些现实难题?

陈文胜:我认为,我省需要破解如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湖南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调研发现,湖南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状况至今没有得以根本性改变。各地农业产业的重心仍然在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一些产业在全省无序全面推广,造成了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突出。而农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农业的效益,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这样说,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二是要素支撑明显不足,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太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人、地、钱”。从“人”的要素看,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往往存在一个怪圈,一方面人才极缺,普遍存在着后继乏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又设立身份、年龄、学历等诸多条条框框,加剧人才的匮乏以及人才匮乏导致的经济落后。从“地”的要素看,现在建设用地存量少,新增建设用地难度较大。从“钱”的要素看,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金融机构投入积极性不高,工商资本观望居多,农民自身资金不足;而政府在财政减收的情况下稳定“三农”投入也是现实难题。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干预农民具体的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导致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脱节,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造成政府越位与市场缺位问题突出。

三是绿色乡村发展理念不强,村容村貌管理机制不全。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加快推进,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污染防治缺乏相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一些地方环境治理流于形式。同时,一刀切的工作机制滋生急功近利行为,规划管理滞后难遏农民无序建房,土地利用碎片化导致村庄建设布局与村容村貌凌乱,传统老屋与文化地标的保护机制缺失使得村庄人文个性渐失,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容村貌特色远远逊色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四是文化建设突出留住“乡愁”不够,因地制宜传承提升乡土文化不力。主要表现在乡风民俗在强势都市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乡风文明建设忽视久久为功导致短期行为盛行。个别地方移风易俗存在简单地废旧立新、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乡村传统习惯认定为陋习的现象,没有全面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乡愁”的乡村文化振兴要求。如婚丧等百年相承的乡风民俗,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极为庄重神圣,是普通农民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所在,个别地方却对此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没有突出“乡愁”的历史文脉传承与提升,要么简单翻版乡土文化,要么对地方传统文化强制现代化,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引发乡村传统文化的危机。

五是农民首创精神发挥不够,基层治理自主性不高。我认为,乡村基层治理不仅仅是构建秩序,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农民的首创精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但个别地方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关系,只强调长官意志的顶层设计,缺乏群众路线的问计于民,导致农民处于服从与被支配的地位,逐渐丧失了自主能力和首创精神,也影响了乡村社会的民主秩序,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5、乡村发展要着力推进区域特色分工,“做优一桌湖南饭”

湖南日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优一桌湖南饭”。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非常丰富,如何以此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

陈文胜:湖南既有丘陵与山区,也有大江大湖和平原,地理结构复杂,呈现出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性与发展路径多元性。而全省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尤其是山区人均只有三、四分地,这不仅是湖南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与最大约束,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就需要立足于当前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双碳目标等宏观发展大背景,从湖南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出发,围绕农产品消费结构性变迁导致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农业生产南退北进变迁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湖南农地资源先天性局限的人地结构性矛盾、农业空心化与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城乡结构性矛盾等基本问题,来研判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突破路径。

这就需要基于湖南特有的人地关系、地理禀赋、资源环境,通过技术效应与分工效应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通过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实现地域资源赋能,通过生态效应与低碳效应实现绿色生态赋能,以舌尖上的美味“湖南饭”为导向,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推进区域特色赋能,使农产品品种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分层化的消费需求转变,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市场差异性需求。要进一步明确全省各农业区域板块的区域分工,全面优化湖南农产品品种的区域结构,形成区域特色化、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分工布局,避免区域农业同质化恶性竞争,助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6、要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乡村建设须突出留住“乡愁”,彰显湖湘乡村风情

湖南日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无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所在。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

陈文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需要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在乡村,才能更好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与方向。

在“乡村文化振兴什么”与“乡村文化谁来振兴”“乡村文化怎么振兴”的问题上,须顺应乡村文化的演进规律,传承乡土地方本色。不仅要让现代文明融入到乡村的日常生活,发挥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而且要包容乡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和发展多元性,实现乡村文化由农民所创造又为农民所需要,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这样,积淀深厚的乡村文化才有可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基层政府要让农民唱主角,全方位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创造,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自信起来。我们知道,有尊严、有自信的农民,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幸福与富强的乡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可能建立幸福与富强的中国。

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与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方面,更体现在地域人文元素方面。建立在不同地缘、血缘、亲缘基础上的民居、族谱、祠堂、祖坟、古树、牌坊、石碑、石桥、村道等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各自独有而无法逆转的历史记忆,具有不同的过去、不同的现在以及不同的未来。因此,要充分尊重村庄的风土人情,突出地域人文元素,把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挖掘人文资源,作为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和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管控约束机制,留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

具体怎么办?一方面,建立村容村貌建设的目标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职责与权限,对于符合村容村貌整体规划的,列出正面清单。由县级政府提出指导性原则和可供农民多种选择的民居设计图,使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符合村庄与村民的实际需求。列出明确的负面清单,禁止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加强村庄古树、古桥、古井、老屋等的保护与修缮,把村庄古迹打造成彰显村庄个性的标志,彰显村容村貌的个性特色。另一方面,强化对无法降解环境污染产品进村入户的目标管控,确保乡村环境从源头上得到根治。全面增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保护等方面的绿色节能新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倡导打造节约成本、生态环保和具有乡土气息的村庄公共空间,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要把握好“是否符合农民意愿,是否有着坚实的民意基础,是否维护了农民利益”等原则问题

湖南日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如何领会和把握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陈文胜: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和支持农民在乡村社会当家作主,确保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服从农民需要、交由农民决定,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直接体现到农村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全面解放农村生产力中“人”这个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性条件。因此,必须以农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对农民的法定权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给广大农民以充分的话语权、自主权,才能把握好“是否符合农民意愿,是否有着坚实的民意基础,是否维护了农民利益”等原则问题,真正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保证乡村振兴不偏离正确方向。尊重农民意愿进行民主决策,需要上上下下反复协商,表面上效率很低,但程序正义保障了决策结果的正义,带来社会的公信力也使执行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否则,农民就难以认同,相应的工作就难以推动,即使强行推动也会事倍功半。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清清

来源:《湖南日报》2022年2月24日 06版



进入 陈文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共同富裕   粮食安全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7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