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斌:深化改革开放 创新社会治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6 次 更新时间:2022-02-14 01:04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社会治理  

龚维斌 (进入专栏)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总结和推广基层群众的创新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优化社会治理的理念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代表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例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环境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新时代,要更多地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立足公平正义。我们党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坚持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新时代,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权益差异,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净化社会治理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司法和执法体制,完善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促进社会治理的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维护人民基本权益。维权是落实源头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倡导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源头治理,全面深化改革,多个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积极的变化,信访和社会治安形势根本好转。这些积极的成果充分表明,只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消除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才能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兼顾秩序与活力。社会治理追求秩序和活力的统一,强调既要追求稳定和秩序,更要激发社会活力。追求秩序和活力的统一是社会治理对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一起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和突出优势。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新型社区要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成为这些新兴领域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在诸多社会治理主体中,党的领导居于核心地位。加强党的领导,一是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社会治理在正确的政治轨道上运行;二是谋大局、定政策,定期研判形势、分析问题、寻找思路、提供支持;三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治理规范有序进行。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和依靠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

加强联动融合与开放共治。社会治理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联动融合,是指体制内不同主体之间权责更加清晰、衔接更加顺畅、运转更加高效;开放共治,是指体制内力量与体制外力量协调配合、共同治理。很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很多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需要各方面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社会治理领域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

健全社会治理的基础制度。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治理有效,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基础制度作为保障,包括基本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保证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部署,要求在公民身份证号码准确性、唯一性目标基本实现后,加快国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居民身份证换发、异地办理和指纹信息登记工作,建立户口和身份证信息联网查询对比制度,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

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

加强法治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加强法治保障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度制定完善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法律制度体系。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和谐。三是要求广大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要发扬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作用。

用好现代科技。社会治理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实行综合治理,其中现代科技为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为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利益纠纷、公共安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社会治理方式,为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便利条件。必须趋利避害、顺势而为,运用科技发展成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提高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密,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呈现分众化、小众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社会治理进入了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时代。实施精细化治理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人们的具体需求,把握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的本质及个性特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专业化是精细化的要求和保障,两者密不可分,共同服务于高质量的社会治理。在精准定位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更多运用专业人士、专业方法服务群众、解决难题。

改善舆情引导。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一要做,二要说。做,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说,就是发布信息,公开真相,以正视听,消除误会,引导舆论,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更加专业和精准,必须精心设计议程,科学发布信息,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手段进行定向发布和舆情引导,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聚焦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协调推进网下和网上社会治理。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快速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诞生虽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购物、交流交友等带来极大方便,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统筹开展现实社会的治理和网络社会的治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互联网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无论是出于保障人权,还是维护社会平安和谐,都需要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重心所在,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为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进入 龚维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社会治理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4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