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涵 曹炜:乾嘉学派——吴派学者沈彤的学术建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9 次 更新时间:2022-02-09 00:35

进入专题: 乾嘉学派  

周涵   曹炜  

沈彤,字冠云,别号果堂,清代乾嘉学派——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据史书记载,沈彤“总角能文,举止方正”,弱冠之年从师当时名士何焯,研探理学。后求学于经学家仪封张清恪、江阴杨文定,笃志穷经。乾隆元年,应试博学鸿词科,因未及成诗,落不入选。后得望溪方公赏识其三礼旨见,“虽未具师弟子之礼,而实以师事”,方苞荐其修《三礼》暨《一统志》,拒以居丧南归。沈氏暮年大器晚成,学不为人,胸有远志,应邀撰两乡县志,多贯串古贤人之异同。其著有“群经小疏”若干卷(《春秋左氏传小疏》《尚书小疏》《仪礼小疏》),订正经学文字。其《果堂集》十二卷,皆援据典核,多个人心得之法;详究周制,撰有《周官禄田考》,文神似昌黎,考核精密,以辨正欧说。震泽、吴江分邑,沈彤应邀编写《吴江县志》《震泽县志》,开天下分邑修志者之式。尤邃三礼,“凡所发正,咸有义据。湛深经术,齐称定宇”。后人将有清一代沈彤的经学考据与惠栋(定宇)并称,足见沈彤的个人经学造诣,虽罕见于经传,却有“清初诸大儒气象”。


沈彤在经学考据方面的学术建树主要体现为他写就的三部“小疏”,即《春秋左氏传小疏》《仪礼小疏》和《尚书小疏》。名为“小疏”,一方面固然是沈彤个人谦逊之辞,但是另一方面也确乎体现了这些著述的一些体例上的特点:一是其文字体量确实“小”,每种均短小精悍,除《仪礼小疏》七卷,六万余字之外,《尚书小疏》与《仪礼小疏》篇幅都在六七千字左右;二是体例独特,沈彤的“小疏”均不录《左传》《尚书》《仪礼》等经文原文,采用条目式的编排体式对原文或注文的片段章句进行阐发、对比。惠栋有言:“(彤)啧意五业,著群经小疏若干卷,凡所发正,咸有义据。侍郎方公苞绝重之”,评价不可谓不高。因此,虽名“小疏”,但学术建树并不小。


沈彤的《周官禄田考》三卷收录于《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主要内容包括《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以驳欧阳修“官多田寡禄”之说。同时,附有问答于每篇之后,详细阐明定数之故。《周官》分田制禄之法,向来多有疑点与凝滞之处,经沈彤列法证数,旁征博引,得以明确,“二千年聚讼一朝而决”。该书动笔于乾隆七年之春,于乾隆十五年冬经二友顾肇声、徐灵胎互勘后才得以付梓,中途因修县志及身抱心疾而耽误,前后历经九年。


别集是文集的基本类型之一,即个人诗文集。凡一家所作诗文词曲、文章议论皆涵括于此。沈彤别集《果堂集》收录的文体驳杂,依文体排布分别为:说、解、释、考、辨、问、论、议、书、序、后序、后记、书后、跋、题、记、墓志、传、行状、述、诗等二十四种文体,共十二卷,六万余字,收录于清《四库全书》集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为:“(集)皆援据典核、考证精密,其于礼经服制多所考订,尤足补汉宋以来注释家所未备……虽未必尽为定论,然各尊所闻,亦足见其用意之不苟矣。集虽卷帙寥寥,而颇足羽翼。经传其实学有足取者,与文章家又别论矣。”可见,后人对沈氏其人、其学均给予了高度肯定。


《果堂集》中文体众多,不乏经学训诂、文词考释,可与其“群经小疏”、《周官禄田考》等经学考据篇章相为补充,互为彰显,如《古历不步五星说》《古闰月斗指两辰间说》是对《尚书小疏》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等条目更为详尽深入的阐发,因而得篇。此外,《果堂集》中的书文信稿、述人行状也不乏沈氏自述生平学行交际、学术往来、个人志趣的文字,是研究沈氏其人、其作绕不开的一环。


沈彤其人广通音律,擅谱词曲,能诗善文,与世族沈祖禹合编《沈氏诗集录》,校订沈时栋编《古今词选》。曾多年客居其友徐灵胎居所,与其门人多有切磋医学技艺,并撰有《释骨》等医学篇什。当然,其更大的建树是纂修吴江、震泽两乡县志。《吴江县志》共分五十九卷,十类,九十七篇。《震泽县志》编纂历两年有余,而得三十九卷。沈氏以吴江旧志为本,分十纲、七十八子目,发凡起例,篇定其体。以各编纂官之所长,分工纂写。后考其异同得失,修整各篇文辞与细节。震泽本于吴江,后者于雍正三年分置震泽县。所以,《震泽县志》与《吴江县志》,“惟以地为断”,《震泽县志》当从置县时始。同时,沈彤也注意保留二者县志异同,庶无冗复,各有其特色分别。沈彤的此法要领,在地方修志史上的功绩亦不容小觑,全祖望评价其为“开天下分邑修志者之式”。沈氏两县志的编纂,对于重修地方县志的溯源与分置,取历的章法,新旧两志的破立,都有很高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目前,学界对于沈彤的研究实属少见,史籍、经学辞典等对沈彤其人其作的记载亦笔墨有限。沈彤曾自抒己志,“余志在通经术,发古圣贤制作之奥义,传于后舍人,志在大用于时”。虽然其平生仕途未达,经传训诂多有未尽,散未成帙,未能展其怀抱,终老于乡里,但细究其经业文理,沈氏亦有实学足取,所论折衷至当,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乾嘉学派——吴派研究”(17ZDA3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进入专题: 乾嘉学派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39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