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成建制”挖角与大学生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8 次 更新时间:2022-01-30 10:44

进入专题: 挖角   大学生态  

尤小立 (进入专栏)  


最近,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建制”地挖走5位教师的新闻,颇引人瞩目。其实,类似的事件,在大学里早已司空见惯。同一个月内,郑州大学也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引进了5位哲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充实其哲学学院。


所谓“成建制”,就是指一个由教师(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这本来是国外理工专业的PI(学术带头人或课题组负责人)式的组织形式,因国内大学管理政策的导向作用,也在向文科专业推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这5位教师正是标准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


“成建制”引进学者的好处是能够快速产生效应。对于投入重金的学校来说,风险较小,回报率比较有保障。它有点像国内城市化进程中的“种大树”式移栽,大小城市无需“十年树木”,即可拥有高大茂盛的林荫道。如此做法,在当年曾引起环境保护、林业及城市景观设计专家的批评。但批评归批评,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仍然我行我素。到现在,“种大树”几乎成了城城模仿的“成功”样板。


环保、林业及城市景观设计专家对“种大树”式移栽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这样人为的做法破坏了整体的自然生态。但自然生态的向好与否不是短时期可以判定的,大学生态也一样。因此,“现在好”(而不是“未来好”)就很容易成为管理者决策的第一标准。而且,“成建制”地引进也有国外大学的案例在前,这一做法仿佛又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志之一。


其实,大学肆意挖角的行为曾引起过不少批评。多年前,有位西部大学的校长甚至痛心地放言,西部某所“双一流”大学流出的教师,可以再办一所“双一流”大学。但是,当“现在好”已经成为管理者的一种行政习惯时,就不可能原地踏步,而只有变本加厉。从以往悄然引进一名学者(教师)到现在公开“成建制”地引进一个团队,即是例证。


而在“成建制”地挖角上,学校与学校之间只有暗中的较劲儿,没有多少规则可言。因此,就有同一个“成建制”的团队一而再地“几级跳(槽)”的情况出现。当然,凭借这个超常规操作,当职的管理者因提高了学校排名,获得了政绩,而团队也得到了诸多现实利益,彼此似乎都走上了“双赢”的大路。


然而,“成建制”的团队天然具有自足性。这种自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第一、学校第二”,团队内部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让学校管理者无法施以与其他教师同等的管理,只能用“一人(团队)一议”的合同中的数据来加以考核,结果就是公司式的量化成了衡量指标。二是团队内部长期合作,彼此了解,配合默契,但也客观上造成了对外的封闭,以至于一个团队度过合同规定的“服务期”跳槽时,与同一院系中的其他团队和教师仍形同路人。至于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较之陌路更加影响学校的整体生态。因此,“成建制”地引进后,如何处理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之间、引进团队之间的关系,不顾此失彼,形成真正向上的合力,也是大学面临的一个难题。


大学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文化机构。前者意味着教师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而后者意味着它有历史的延续性。二者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对本校的认同感。没有认同,就不可能产生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资格谈教书育人。而不具备让多数教师产生高度认同的大学,就只有一页页的数据,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精神。


以当下实用的标准,列数据似乎比讲精神更有吸引力,即便是人们期待的“第三方”认证,也是以数据为大,但数据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凝聚力的。假使所谓“大学细胞”的学科中都是“团队第一、学校第二”的团队,学校就会被支离。而一所呈碎片状态的大学,其本身作为组织机构存在的价值也会逐渐消解。


从国内大学目下的整体生态看,引进的团队或只能是筵席中的雅兴或甜点,不应该成为主菜。因为除非个别新建大学的特例,多数国内大学并不具备整体换血的可能。而就大学来说,她本身有一个历史的传承,也没有必要整体换血或推倒重建。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建制”地挖角武汉大学后,武汉大学并没有作出正式的回应,事实上也无法平心静气地回应。可见,照顾到整体的大学生态不是提倡“奉献精神”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机制。这样才能让输出人才的大学不致自咽苦水,而输入人才的大学不致自鸣得意。大学毕竟不是市场,不应该以利益为上。


(刊《中国科学报· 大学周刊》2021年12月21日,题名《“成建制”挖人是对大学生态的破坏》)



进入 尤小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挖角   大学生态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26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