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实现稳增长的六条建议措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4 次 更新时间:2022-01-15 23:12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郑新立 (进入专栏)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机遇,关键是要尽快确定扩大内需的重点,运用计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形成拉动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强大合力。

2012年8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表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处于连续十个季度以来的下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由上月的9.2%降为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与上月基本持平;民间投资增长速度由前7个月的25.5%降为前8个月25.1%;8月份进出口总值增速降为0.2%,其中出口增速降为2.7%。预计第三季度的增长速度将继续下滑。现在看来,实现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希望只能留给第四季度了。

造成这次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出乎意料;二是去年为抑制通胀所采取的收紧银根的政策收回较缓。当前,由于经济下滑形成了一定惯性,并已形成社会预期,因此实现经济增速的止跌回升需要付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大的努力。中央政治局7月份开会分析了上半年的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尽快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遇到的挑战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于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曾成功地将挑战化成了机遇。当时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六个重点,包括高速公路建设、长江干堤加固、退耕还林还草、国家粮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大学招生规模等。开始实施这六大对策时,曾有不少人怀疑甚至反对。现在看来,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些有效对策,我们才顶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把挑战变成了机遇,不仅实现了抑制通胀的目标,使经济尽快实现了回升,而且为2000年之后长达十年的平稳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1997年开始扩大大学招生,平均每年扩大20%-30%,使几千万青年圆了大学梦,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我们的高速公路从亚洲金融危机时加快建设,十几年间,通车里程已经快要超过美国 (美国是8.4万公里,我们目前是8.2万公里),明后年就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今天想想,如果没有高速公路的话,现在中国经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根据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我认为,当前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机遇,关键是要尽快确定扩大内需的重点,运用计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形成拉动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强大合力。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业,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新的增长点,以及加快农业现代化等。只要加大政策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把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集中引导到这几个方面来,我坚信,国民经济一定能够很快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做到这些,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条件。

实现稳增长的六点建议

首要目标是调结构

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居民消费率,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居民消费。

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去年我们的投资率已经上升到48%,最终消费率降到47%,投资率超过了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4%,这样的指标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我们必须下大决心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能将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5万亿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改为用于居民消费,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提高了居民消费率,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这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落实。为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居民消费率。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改变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政府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要实行结构性的减税让利政策,即政府对企业减税,企业给职工让利,来增加职工的收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

要理顺住房、汽车的产销关系,使这两大消费热点成为拉动经济的持久不衰的经济增长点。稳定城市住房价格,目的在于使更多人能够买得起房,从而扩大住房消费与建设的规模。现在稳定城市住房价格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应通过保持住宅建设和销售的合理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另外,要发挥汽车的产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拥堵区段的使用成本,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所增加的收费,应作为专项基金,集中用于交通设施建设。总之,要采取措施,把住房、汽车这两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下去。因为找不到其他能够替代这些万元级、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消费品,这两大消费热点应当是支撑未来10到20年中国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

要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把奢侈品的消费留在国内。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欧洲市场奢侈品消费的64%、北美市场奢侈品消费的25%是中国人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进口关税降低一点?把这些消费留在国内,既可以繁荣国内市场,政府还可以多收点税。而且所谓的奢侈品还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概念,其中很多商品早已成为普通居民的消费品了。

应继续实行鼓励“家电、汽车下乡”的政策,鼓励节能产品消费,扩大消费信贷,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居民消费能够有一个较快增长。

二是加快“营改增”税制改革,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中,第二个转变就是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现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4%,这个比例太低了,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低十来个百分点,比印度还要低十几个百分点,实在说不过去。现在找到原因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因为税负过重。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比第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税负要重1/3左右。所以,不改变第三产业税负过重的状况,服务业不可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现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改革正在进行,希望能够尽快推向全国,推向各个行业,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果服务业就业的比例能够达到50%,达到印度现在的水平,可以增加上亿个就业岗位,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单位GDP能耗也可以大幅度下降。

同时,要鼓励企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比较多,应继续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起征点。目前把起征点定为月销售额2万元,若按销售利润率10%来计算,每月的纯收入仅为2000元,远远低于居民个人所得税月收入3500元的起征点,税负仍然明显偏重。应从鼓励创业、鼓励自谋职业和培植财源、放水养鱼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降低小型、微型企业的税负,激发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创业积极性。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只有小企业多了,才能形成培育大企业的肥沃土壤。

抓住基础建设不放松

如果说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能够把挑战变成机遇,一个标志性的成就就是建成了高速公路网络,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标志性的成就可能是建成高速铁路网络。

三是加快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国务院刚刚批准了投资总规模达8000亿元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这是个很好的计划。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配套的投资体制改革。现在不少城市的地铁都在亏损运营,需要大量财政补贴,但广州市的地铁去年盈利2个多亿,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给了一定的政策,允许在铁路沿线进行房地产开发,用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来弥补地铁运营的亏损。如果能够推广这一经验,地铁的建设运营就能实现良性循环,避免政府背上沉重的补贴包袱。

高铁建设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应当逐步恢复投资水平。前几年高铁的年投资规模达7000多亿元,去年下降到4000亿元,今年可能达到4300亿元,高铁下降的投资规模别的行业很难替代。如果说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能够把挑战变成机遇,一个标志性的成就就是建成了高速公路网络,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标志性的成就可能是建成高速铁路网络。高速铁路最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而且是一种绿色运输方式,所以铁路建设规模应保持一定的强度。另外,水利建设也应保持较大强度。最近,我们正在加紧对淮河的综合治理和流域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对淮河进行综合治理,变害为利,可以新增良田1000万-3000万亩,形成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万吨轮可以从苏北滨海港直接开到淮安,2000吨的船可以从淮安开到蚌埠,1000吨的船可以从蚌埠开到河南周口。淮河流域有大量的盐、煤、铁、碱等矿藏资源,可以发展化工、钢铁,建成新型的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如对淮河流域加大投入,不仅能使两岸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而且对增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加快公用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消费。

目前,个人消费品已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总体上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状态。包括教育、医疗、养老院、幼儿园、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都处于紧缺或极度紧缺状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仅仅依靠财政投资。财政资金不足,发展必然滞后。如能采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包括 “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等投资方式,就能够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公共事业发展上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现在,很多城市的养老院极度短缺。据报道,北京有一个老太太手里攥着几百万元,找了几个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养老院的床位。政府要给养老院一定的政策,让它能够自负盈亏,投资能够收回并有适当回报,这件事不用一两年就完全能够解决。现在很多城市学龄前儿童进幼儿园很难,动不动就要几万、十几万的赞助费。幼儿园的建设只要采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我相信一两年内也可以解决。又如停车场建设,在国外这项技术非常成熟,可以在大楼底下进行施工,搞地下停车场,也可以搞地面的立体停车场,专门有这样的施工公司。如能运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让社会资金来干这件事,停车难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对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应当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允许他们与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平等竞争。在我国台湾省,高中生升大学是买方市场,大学抢生源,抢不到学生的大学就关门。我们现在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去年高中毕业升学率已经达到78%了。有人算了笔账,按照现在大学招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到2016年左右,有可能形成大学招生数量大于报考数量的情况,到时候会形成学生选学校、学校抢学生的局面。也只有当这个局面形成了,让那些教育质量差的学校在竞争中淘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才会出现。

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

如果把现代技术同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有效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走在前列。

五是加大研发投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拥有自己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新兴产业想投资也投不进去。即使引进了技术装备,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发展上去了也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如太阳能发电设备,国内上了很大的生产能力,现在国外一限制进口,许多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陷入困境。所以,关键是要有核心技术。发展电动汽车,关键是电池生产技术,我们现在还没有突破。一定要用自有技术的突破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

要鼓励和组织协同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行业内骨干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共同出资,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共同研发、成果共享。要鼓励企业使用首台套设备,以国内的巨大市场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运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国际并购、委托研发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外的最新技术成果。把现代技术同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有效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走在前列。

六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第一是劳动力就业有出路。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许多城市都存在招工难问题。我上个星期到东莞调研,许多台资企业抱怨招不到人。他们说现在到海外去拿订单很难,好不容易拿了订单,又怕找不到人干活。农民工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加上加班费一个月能挣3000到5000元,还是招不来人。第二是社会资金大量富余,都在那儿寻找投资出路。如果允许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第三是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这三个条件组合在一起,成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只要我们运用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就能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上个月我到洞庭湖周边调研,在岳阳市华容县一个粮食产区看到了一个现象,感到非常兴奋。有个村共有70多户,800亩水田,全村的地都集中让党支部书记种,党支部书记就变成了全村的“佃户”,一亩地一年转包费700块钱,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在当地打工一天130块钱。如果到城里去打工,年收入平均可达2.5万元,两口子打工一年可得到5万元以上,加上土地转包费收入,家庭年收入将近6万元,进入中等收入家庭行列。这个党支部书记种了800亩水田,一年种两季,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大棚育秧可以提前半个月,亩产可以提高5%。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现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条件已经成熟。

从世界上来看,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达到或超过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现在城市化率只有50%,农业劳动力还有2亿8千万人,一人只能种6亩4分地,如果这个状态不改变,要想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很难的。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8%,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为达此目的,需要我们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业现代化上来。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财政投入不行,财政投入只能作为诱导性资金,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因为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只能制定一个政策,形成一个机制,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需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代替数以亿计的小生产者,并培育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队伍,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变。

以上六条措施如能实施,我想不仅在近期可以尽快实现经济增速的止跌回升,而且至少在未来十年能够支撑国民经济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2年10月13日  来源:解放日报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9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