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振:寒瓜与西瓜辨析——“寒瓜”概念的传承、演变和认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82 次 更新时间:2021-11-28 17:03

进入专题: 寒瓜   西瓜   甜瓜   作物史  

刘启振  

摘要:

寒瓜所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起先表示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甜瓜品种,西瓜传入中土之后,又成为其别称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可以明确:最初的寒瓜是一种于深秋至初冬成熟的甜瓜,在中国境内普遍分布。南宋(金)时期,西瓜开始在中国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元代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寒瓜逐渐成为西瓜的代称或雅称。明朝中后期,寒瓜一称最终成为西瓜的别名。西瓜之性甘寒,有消暑解渴等多种功效,这是其取代原有寒瓜而得以冠名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到了清至民国时期,寒瓜之名已非独指西瓜,在某些地区又成为冬瓜、南瓜等瓜类作物的别称,有时还被用来泛指秋瓜。但是,此时寒瓜所指仍主要是西瓜。而今,作为西瓜别名的寒瓜已经很少使用,通常只会出现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之下。

关键词:寒瓜;西瓜;甜瓜;作物史;


一、引言

寒瓜是西瓜最为常用的别名之一。实际上,在西瓜传入之前,中国古籍中就已经存在“寒瓜”一物,彼时其所指为何?寒瓜怎样成为西瓜的别称?寒瓜是否专为西瓜别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寒瓜视为西瓜的别名,并认为南北朝时期即有西瓜。此后的很多学者对此信而不疑,将文献中的寒瓜作西瓜解。赵传集即认为《本草纲目》所言寒瓜是中国土生西瓜的古称[1];李志学则认为明代以前出现的寒瓜为中国原产的冬瓜[2];杨鼎新也主张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所言寒瓜为冬瓜[3];俞为洁提出寒瓜一名在各时期指称不同的瓜类[4](P231-235),叶静渊对该观点进行了肯定[5](P336);不过舒迎澜仍坚持寒瓜即西瓜,最早在南朝梁代传入中国[6]。学界对于寒瓜一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直到现在,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依然呈聚讼不已之势,有时甚至将有关西瓜历史文化的探讨引入歧途[7]。基于此,笔者尝试对中国历史上的寒瓜及其与西瓜的关系进行详细考辨,避免以讹传讹,从而以正视听。

二、寒瓜在西瓜传入中国之前的历史演进

汉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中描写椰树时已经提及寒瓜:“东方荒中,有邪(音耶)木焉,高三千丈,或十余围,或七八尺,其枝乔直,上下不可那也。叶如甘瓜,二百岁叶落而生花,花形如甘瓜,复二百岁落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成熟。成熟之后,不长不减,子形如寒瓜(似冬瓜也),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复覆生顶(言发萼而得成实)。此不取,万世如故。”[8](P267)据其所述,椰树的叶、花形状与甘瓜(即甜瓜)同,而椰子之形则与寒瓜同。张华注曰:寒瓜“似冬瓜也”。相较之下,西晋嵇含(263—306)《南方草木状》卷下《果类》对椰树的记载更为准确,其中也提到椰子实大如寒瓜:“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得醉。”[9](P14,卷下,果类)此二种资料均以寒瓜来描摹椰树果实外形,一方面可以推知寒瓜为汉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常见瓜蓏,另一方面也说明寒瓜与椰子一般大小,外形亦与冬瓜相似。

南北朝时期,关于寒瓜的记述更加详细。南朝沈约(441—513)《行园》一诗写道:“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10](P370)南齐山水诗人谢朓(464—499)又作《和沈祭酒行园》诗,可知沈约《行园》成于其任国子祭酒之时,即南朝齐建武三年至永泰元年间(496—498)。“园”即沈约的家园,又称东园(其有《宿东园》诗)、东田,位于建康(今南京)钟山以东。沈约又作《憩郊园和约法师采药》极言其园圃之盛:“郭外三十亩,欲以贸朝饘饶。繁蔬既绮布,密果亦星悬。”[10](P439)清嘉庆十六年(1811)《新修江宁府志》载:“沈约郊园在钟山下,谢朓有《和沈祭酒行园》诗。”[11](P90,卷九,古迹中)由沈约《行园》诗勾勒出的田园景色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南京地区,寒瓜与菰、茄、芋、菘、韭、梨、雁共同出现在深秋季节,只是寒瓜与菘一样,刚刚进入快速生长的阶段。顾名思义,寒瓜性寒,所以还具有治疗热病的功效。《梁书》记载:“滕昙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值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荐其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12](P648,卷四十七)《南史》亦载此事:“滕昙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13](P1835,卷七十四)二者所载几近相同,但是在滕昙恭得到桑门所赠寒瓜之后带回的描述不一致,《梁书》所载为“因捧瓜还,以荐其母”,而《南史》则仅言“还以与母”。《梁书》成书时间较《南史》为早,李延寿在删节宋、南齐、梁、陈等书的基础上写成《南史》,所以《梁书》的详细记载是可信的。五岁的滕昙恭“捧瓜还”家,可见寒瓜的体积并不大,与儿童捧起的双手掌大致相仿。结合前述内容也能推知,普通寒瓜的个头是较小的,与椰子类似。然而,其时的永嘉郡(今浙江省永嘉县一带)却出产一种体量很大的寒瓜,摘取保存处理后能够长期食用。医药家陶弘景(456—536)《本草经集注》记载:“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经年食之。”[14](P492)后世常有据此言寒瓜为永嘉特产者,笔者认为其谬大矣。实际上,寒瓜在南北各地多有出产,只是永嘉所产较别处为大。此外,“藏”一般是指通过鲜藏、干藏、腌藏、酱藏、蜜藏实现长期保存食用。东汉刘熙(约160—?)《释名》卷四《释饮食第十三》有不少关于瓜果保存方法的记载:“桃滥,水渍而藏之,其味滥滥然酢也。柰脯,切柰暴干之如脯也。……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瓠蓄,皮瓠以为脯,蓄积以待冬月时用之也。”[15](P439)可以看出,对于桃、柰、瓠等不耐贮存的瓜果,晾晒做脯是汉代常用的储藏手段。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引崔浩(同为北魏人)《食经》所载,介绍了藏瓜法、藏越瓜法、藏梅瓜(以老白冬瓜为主料)法、乐安令徐肃藏瓜法等加工技术,均是如此[16](P661-662)。但也不排除永嘉人掌握了某种特殊的保鲜技术从而实现“鲜藏”。

颜之推(531—约597)《观我生赋》有“六马纷其颠沛,千官散于奔逐,无寒瓜以疗饥,靡秋萤而照宿”之句,其后自注曰:“时在季冬,故无此物”[17](P624-625,卷四五)。清人卢文弨(1717—1795)注解此“寒瓜”云:“《吴越春秋》三:‘越王复伐吴,吴王率其群臣遁去,昼驰夜走,至胥山西坂中,得生瓜,吴王掇而食之。’”[18](P701)他认为颜氏所言寒瓜就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食的生瓜。再考《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所载:

二十三年(前473),十月,越王复伐吴。吴国困,不战,士卒分散,城门不守,遂屠吴。吴王率群臣遁去,昼驰夜走,三日三夕,达于秦余杭山。胸中愁忧,目视茫茫,行步猖狂,腹馁口饥,顾得生稻而食之,伏地而饮水。顾左右曰:“此何名也?”对曰:“是生稻也。”吴王曰:“是公孙圣所言‘不得火食’‘走傽偟’也。”王孙骆曰:“饱食而去。前有胥山,西坂中可以匿止。”王行有顷,因得生瓜已熟,吴王掇而食之,谓左右曰:“何冬而生瓜?近道而人不食,何也?”左右曰:“谓粪种之物,人不食也。”吴王曰:“何谓粪种?”左右曰:“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复生,秋霜恶之,故不食。”[19](P51,卷五)

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败,逃遁途中偶得生稻、生瓜而食。二者何谓?笔者认为生稻即野生稻,第一处“生瓜”即野生甜瓜。勾践伐吴发生的时间在农历十月,冬季天气寒冷,普通栽培水稻早已收割,而很多野生稻具有较强的耐寒特性,甚至能够自然越冬。关于首处“生瓜”,所据为四部丛刊本(影弘治本),又《太平御览》卷九七八《菜茹部三·瓜》引文曰:“吴夫差为越所败,遁而去,得自生之瓜。其实已熟,掇而食之”[20](P4335),其中的“自生之瓜”是对于生瓜的合理注解,并且“生稻”也可以解释为“自生之稻”,即野生稻。此外,第二处“生瓜”是一个动宾短语,而第三处则为新鲜的瓜之意。显然,初冬“粪种”所成的“生瓜”断非某种瓜蓏的名字,亦非农人有意栽培而得,仅是野生于路边的甜瓜一类的瓜蓏而已。所以,卢文弨主张寒瓜为生瓜一说颇有牵强附会之意,不足为凭。颜之推所述“无寒瓜以疗饥,靡秋萤而照宿”之事发生在北周攻打北齐的“平阳之战”结束以后,北周军队乘胜追击,晋阳、邺城相继陷落,北齐君臣四散溃败,从而藉此来形容逃亡时的狼狈之相。寒瓜、秋萤二物应是实指,而非仅仅引用典故,否则也就没有必要自注季冬不出了,同时还说明此时的北方仍然存在寒瓜。

唐宋时期,寒瓜在南北各地继续发展。唐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有云:“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21](P918-919,卷二〇)该诗作于唐天宝四载(745)秋,地点在鲁郡(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城北。雁、苍耳、秋蔬、霜梨、酸枣、寒瓜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日田园图景,这与沈约《行园》所载非常相似。容易看出,此处生长的寒瓜是具有相当规模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治今湖南永州)司马期间,于元和七年(812)作长律《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一诗,其中有“风枝散陈叶,霜蔓綖寒瓜。雾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22](P3937,卷三五一)句,反映出这时湘南永州地区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寒瓜。宋代的诗词作品中也频频出现寒瓜。北宋陈师道(1053—1102)《龙潭》诗云:“惊飙振积叶,清霜作朝寒。水旱或有差,精祷神其难。鱼龙同一波,信有水府宽。向来三日雨,赖子一据鞍。何以报嘉惠,寒瓜荐金盘。万口待一饱,归卧神其安。犹须雪三赤(赵本、四库本、张本作尺),盛意莫得阑。”[23](P12695,卷一一一七)时在初秋,昼夜温差大,寒瓜被用来解渴消热。同一时代的张耒(1054—1114)《海州道中二首》第二首言:“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24](P13124-13125,卷一一六三)这也是描写初秋时节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地区的田家景象,萧条破败,农人逃亡他乡,土地荒芜,满院杂草,累累寒瓜亦无人采摘。南宋楼钥(1137—1213)《过故家》诗曰:“团团桂树拥檐牙,旧日轻黄满树花。惆怅秋清无一叶,空余枯枿缒寒瓜。”[25](P2408)楼钥是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秋天探访故家时,发现原本繁茂的桂树已经叶落殆尽,只剩攀缘的寒瓜悬吊在枯枝上。程珌(1164—1242)《沁园春·寿李通判》上阕词云:“那用招秋,休言推暑,风自薰兮。问谁解当初,识公来处,月明碧落,旆卷青霓。千丈长松,起人生意,冻芋寒瓜空满畦。还堪怪,怪诸公衮衮,我尚凭泥。”[26](P2293)冻芋即芋艿(芋头),与寒瓜一样,都是较晚成熟,常在深秋或冬天食用。宋末蒲寿宬《田园秋兴》曰:“草屋柴门风露凉,寒瓜收蔓力锄荒。新栽莙荙恰逢雨,欲剪芹蓝犹待霜。牧竖归来煨芋熟,田翁相就泼醅香。里胥偶报征苗急,自辟闲畦早筑场。”[27](P864-865,卷五)此诗当作于蒲氏居福建泉州之时,可知宋季元初的闽南地区仍然广泛栽培寒瓜。需要指出的是,西瓜在两宋之交时已经在南北多地广泛栽培和传播。南宋(金)是寒瓜与西瓜并存的时期,未将二者进行混淆。

三、寒瓜之名与西瓜的融合和变迁

元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国力和繁荣的贸易,都为西瓜实现迅速而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元初官修《农桑辑要》(1273)是最早记载西瓜栽培的农书,另外两部重要农书《王祯农书》(1313)和《农桑衣食撮要》(1314)也都有相关记载。这一方面反映了西瓜种植普及的客观状况,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进了西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原本熟悉的寒瓜开始用来指代新兴的西瓜,寒瓜一名也很快被西瓜所占用。元初方一夔(1253—1314)《食西瓜》载:“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半岭花衫粘唾碧,一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问穷通。”[28](P139)诗人描绘了品食西瓜时的清凉感觉和惬意神情,并借用“寒瓜”来诠释食用西瓜的感受。任昱散曲《泛舟》云:“牙樯锦缆过沙汀,皓齿青蛾捧玉觥,银塘绿水磨铜镜。船如天上行,人传李郭仙名。水晶寒瓜初破,藕花香酒易醒,无限诗情。”[29](P1019)显然,“水晶寒瓜”就是西瓜,水晶用来形容瓜瓤色泽晶莹之状。

元明以降,寒瓜最终成为西瓜一个常用的别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596)即将西瓜径直释名为寒瓜,并指出:“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30](P854-855,卷三三,果之五·蓏类九种·西瓜)其实,这段论述有三点是有欠严谨甚至是错误的。首先,胡峤《陷虏记》所载的是契丹人征讨回纥,得西瓜种而归,但是胡峤并未参加西征,也没有明显证据说明胡峤重返汉地时将西瓜种带回。所以,“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中原汉地)”之说是有待于商榷的。其次,西瓜为甜瓜之类,并且《本草纲目》“甜瓜”条下说:“《广志》惟以辽东、敦煌、庐江之瓜为胜。然瓜州之大瓜,阳城之御瓜,西蜀之温瓜,永嘉之寒瓜,未可以优劣论也。”[30](P852,卷三三,果之五·蓏类九种·甜瓜)李时珍以“永嘉之寒瓜”为西瓜,显然将西瓜也视为甜瓜的一种。二者虽同为果瓜,然而并无从属关系。再次,李氏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载永嘉寒瓜为据,认为西瓜在五代以前就已经引进浙东地区,只是当时不称西瓜,并且没有普遍传播。个中讹误,前已辨析,不再赘述。同时还可以看出,以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代表的明人对于寒瓜与西瓜的区别与联系已经模糊不清而混作一谈了。《本草纲目》刊行以后,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极大,其中关于西瓜的论断也广受推崇和传布,一度被奉为圭臬。从此,寒瓜作为西瓜的别称正式确定下来。有人甚至通过西瓜别名寒瓜这一事实来倒推前世寒瓜即是西瓜,如清咸丰七年(1857)、民国六年(1917)《琼山县志》云:“西瓜……梁滕昙恭母患热,思寒瓜,不能得,遇一桑门,以一遗之,即此瓜也。”[31](P189)[32](P297)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显然是谬误的。清吴雯(1644—1704)《虞乡道中口号》第三首曰:“舍南舍北蔓寒瓜,东门有池方沤麻。老农何处牵黄犊,行过一湾红蓼花。”[33](P1103,卷一〇)红蓼是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6—9月开花,8—10月结果。华北(山西)地区西瓜成熟较晚,寒瓜(西瓜)生长的时间恰与沤麻、荭蓼开花重叠。黄钺(1750—1841)《同友园初秋夜坐》云:“庭蕉冒檐舒,栖禽团竹聚。秋气集萧斋,空濛散飞雨。飒至衣乍凉,洒地点可数。幽人居比邻,修夜杖频拄。桦烛代凉蟾,山茶敌醇醹。孤赏寡所欢,长言易为苦。露葵实已繁,寒瓜藤欲胍胍。候虫不为秋,空阶何独语。”[34](P263-264,壹斋集,卷一)胍胍,瓜实繁茂状。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年(1775)之间,时黄钺自京师返回家乡芜湖。江南气温较高,西瓜有秋季成熟者。曾国藩有诗《送陈岱云出守吉安》言:“借屋两头居,嬉游不可状。六月寒瓜肥,嚼冰涤府藏。劈半持作冠,狂呼极跌宕。”[35](P423,曾文正公诗集,卷二)此寒瓜即指西瓜。施士洁(1856—1922)《西岑消夏和毓臣韵》有“镇心欲借君诗句,自抱寒瓜品绿沉”[36](P141,后苏龛合集,卷四)句,寒瓜、绿沉均是西瓜的别称。再以永嘉寒瓜为例,当地方志大都将其视为西瓜。清光绪八年(1882)《永嘉县志》载:“陶宏景《别录》: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即西瓜,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耳。考王祯《农书》亦有永嘉之寒瓜,则著名久矣。(案:《旧志》有西瓜而别出寒瓜,似分为二物,误。)”[37](P588,卷六)光绪以前的明清旧志存世者有两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永嘉县志》载:“瓜属:西瓜、冬瓜、南瓜、丝瓜、黄瓜、虀瓜、蒲瓜、甜瓜、青瓜、梢瓜、瓠瓜、香瓜。”[38](P73,卷四)该志所载瓜属西瓜居首,未见寒瓜之名。乾隆三十年(1765)《永嘉县志》援引《温州府志》所载,瓜类有黄瓜、虀瓜、刺瓜、瓠瓜、冬瓜、西瓜、丝瓜、荔枝瓜、香瓜、南瓜,随后单列寒瓜,并注解道:“《本草纲目》: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即西瓜也,则五代之前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名耳。”[39](P1-2,卷一二)易见,光绪《永嘉县志》所言“旧志”当指乾隆《永嘉县志》。

尽管如此,清至民国时期,寒瓜之名并非为西瓜所独有,在某些地区又是南瓜、冬瓜的别称,有的时候还被用来泛指秋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江苏常熟《唐市志》载:“寒瓜,一名南瓜,又名番瓜,遇岁荒贫家以之代饭。”[40](P511,卷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钦定热河志》载有乾隆的一首“御制诗”《寒瓜(辛未)》(1751):“野店寒瓜可当蔬,村民生计览吟馀。刍棚茅舍纷悬处,细雨凉风欲熟初。体会遥思栗烝在,荒唐漫说枣还如。烹蒸雅合三家供,肉食休夸丙穴鱼。”[41](P14b,卷九二)诗后按语又云:“按:凡热河物仰邀宸翰留题者,谨随物类分载,其非专咏物如谷属之《山田》《观稼》、蓏属之《寒瓜》诸什于物产下敬相比附录载。”[41](P15,卷九二)据此可知,该处寒瓜非指具体瓜蓏,而是秋季瓜类之总称。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将冬瓜作为寒瓜。浙江慈溪人厉荃《事物异名录》(初刻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认为,寒瓜既指冬瓜,又指西瓜。其“瓜”条云:“《神异经》:‘寒瓜,冬瓜也。’又西瓜亦名寒瓜。”[42](P326,卷二三)“西瓜”条亦曰:“西瓜一名寒瓜。……又冬瓜亦名寒瓜。”[42](P482,卷三四)嘉庆十六年(1811)浙江《西安县1志》载:“冬瓜,《农书》:冬种胜于春种者,初生青绿,经冬则白如涂粉,以其时名之也,可兼蔬果之用。徐谦诗:‘我读《神异经》,寒瓜得名早。’”[43](P754,卷二一,物产)原来出产硕大寒瓜的浙江永嘉地区已经不见其名,而视冬瓜为前代寒瓜。光绪十四年(1888)《永嘉闻见录》载:“《本草》:陶宏景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今俗呼为冬瓜,味不甚佳。”[44](P59,卷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冬瓜与前世文献所称之寒瓜甚为相似,民国十四年(1925)浙江《平阳县志》即载:“冬瓜,多设架栽培。一种卧地而生者,名‘拖地冬’。”[45](P151,卷一五,食货志四)需要指出的是,寒瓜作为西瓜的别名仍然是占主流的,而以之来称呼南瓜、冬瓜甚或秋瓜的用法,仅仅局限于部分地区和某些时期,并不普遍。

四、寒瓜之实及其与西瓜的关系考

在成为西瓜的别名之前,寒瓜到底是何种瓜蓏?首先,从出产地域来看,寒瓜在古代中国南北各地均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其次,从果实体积来看,《神异经》《南方草木状》所载寒瓜与椰子一般大小。再次,从食用方式来看,寒瓜是能够生食的果瓜。最后,从生长季节来看,寒瓜在初秋种植,于深秋或初冬成熟。符合这些特征的瓜蓏有冬瓜和甜瓜两种。但是冬瓜是很容易排除的,西晋张华注《神异经》时就说寒瓜与冬瓜相似,可见其并非冬瓜。滕昙恭所遇云游僧人随身携带两瓜,显然不能是笨重的冬瓜。冬瓜是菜瓜,多为烹煮熟食,极少生吃。另外,五岁的滕昙恭能够将一枚寒瓜捧回,说明此瓜的体积和重量均不大,从而就排除了其为冬瓜的可能。《齐民要术》在论述冬瓜时,并未提及其有寒瓜的别名或者别种。所以,元代以前所见寒瓜只能是某个品种的甜瓜,并且耐寒而成熟较晚。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藏瓜”的时间有两个,一是六月,一是十月。其中,六月:“大暑中伏后,可畜瓠,藏瓜2,收芥子,尽七月。”[46](P52)十月:“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可收芜菁,藏瓜。”[46](P67)农历六月所藏之瓜当为黄瓜、甜瓜之类的夏季瓜蓏,而十月所藏之瓜只能是深秋至初冬成熟的瓜蓏,可能是冬瓜,但是也不能排除晚熟的甜瓜属作物。南朝梁《本草经集注》“瓜蒂”条目下,除了记载永嘉寒瓜之外,同时还依次介绍了熟瓜、再熟瓜、越瓜等甜瓜属植物[14](P492)。另外,瓜蒂一般指的是甜瓜蒂。所以永嘉寒瓜应是一种甜瓜。北魏《齐民要术》载:“《永嘉记》曰:‘永嘉襄瓜3,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赤,香甜清快,众瓜之盛。’《广州记》曰:‘瓜,冬熟,号为金钗瓜。’”[16](P152-153,卷二)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存在晚熟的甜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广东《花县志》4果之属载:“香瓜,俗名‘九里香’,性冷,味香甜,三月种九月收。”[47](P358,卷三)又有:“御瓜,性凉,香甜如粉,可饱人,俗名‘逃走瓜’。”[47](P358,卷三)易见,此香瓜、御用都是甜瓜的两个品种。香瓜晚熟,与《广州记》金钗瓜类似;而御瓜“性凉”“香甜如粉”“可饱人”的特性,则像极了前世所称寒瓜。《本草纲目》引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说:“一种杨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长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胜。可留至次年,云是异人所遗之种也。”[30](P855,卷三三)北宋时期,西瓜尚未传入汉地,这种杨溪瓜只能是甜瓜。李时珍将其归入“西瓜”条下是错误的。元代《王祯农书》蓏属“甜瓜”条下记载:“又尝见浙间一种,谓之‘阴瓜’,宜于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肤皮稍厚,藏之可历冬春,食之如新。”[48](P94)阴地即阴湿背光之地。王祯又说:“凡种瓜,常以二月上旬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至五六月,止可种藏瓜耳。(秋瓜小实,中酱藏食。)”[48](P94)可见,元代仍有晚种迟收的甜瓜品种。总之,襄瓜、金钗瓜、杨溪瓜、阴瓜、香瓜、御瓜等当是与寒瓜相近的甜瓜品种,甚至有的可能就是寒瓜的别称。

西瓜为何能取代晚熟的甜瓜而专用寒瓜之名?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容易理解的。寒瓜最初得名应是指其于寒秋成熟结瓜,后来西瓜被冠名寒瓜则是因为其性寒,具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这一点在很多古代诗词中都有所体现。宋末文天祥(1236—1283)《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49](P43065,卷三五九九)黄水晶是指西瓜瓤呈黄色,红樱桃则是说瓜籽为红色,即红瓜子。宋末顾逢5《西瓜》诗:“多自淮乡得,天然碧玉团。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清敌炎威退,凉生酒量宽。东门无此种,雪片簇冰盘。”[50](P40012,卷三三四九,)元末周权(1275—1343)《西瓜》诗:“当年传种非东陵,蒲萄石榴来与并。碧壶深贮白沆瀣,霜刃冻割黄水晶。豪家宴客侯鲭列,大酒鲸吞嫌内热。此时专席荐冰盆,分与风前满襟雪。”[51](P69)明代杨慎(1488—1559)《菩萨蛮·西瓜》词:“铅华浮沁凉波湿,翠盘分处鸾□(缺字疑为:刀)涩。座上水晶寒,天边玉露团。琼珠容易碎,红子纷纷坠。屈指又西风,霜藤卧晚丛。”[52](P11)该词作于杨慎谪贬云南之时,即嘉靖三年(1524)以后。

五、结语

笔者在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以“寒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时,所列结果几乎全与西瓜相关。实际上,寒瓜一名先于西瓜而存在,其名称的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南宋之前,寒瓜是一种于深秋至初冬成熟的甜瓜;第二,南宋(金)时期,西瓜与寒瓜并存;第三,元代是西瓜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寒瓜开始成为西瓜的代称、雅称;第四,明代中前期,情形与元代大致相同,直到万历年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付梓并广泛流传后,寒瓜正式成为西瓜的别名;第五,清至民国时期,寒瓜仍是西瓜最主要的一个别称,但是在部分地区也是冬瓜、南瓜(番瓜)等的别名,有时还用来泛指秋瓜。时至今日,寒瓜之谓已经很少出现,人们称呼西瓜时更多的还是使用其本名或者径直以“瓜”言之。

本文对寒瓜之名的发展变迁进行了详细考辨,并且论证了寒瓜与西瓜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所获认识并非不刊之论,仍然有不少细节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我们认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应当注意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遇到文献资料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前古籍中记载“寒瓜”字眼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指就是西瓜;其次,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寒瓜的任何确切图像,继续加强对传世书画、器物,墓葬装饰、随葬品,以及宗教壁画和造像等各类视觉文化材料的检视,希望能够找到蛛丝马迹;再次,作为一种甜瓜的寒瓜,既然在古代曾普遍分布,今天就不会彻底地销声匿迹,倘若进行广泛而细致的田野调查,定然能够取得新发现和新认识。这些问题期待学界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而取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传集.中国西瓜五代引种说及历史起源雏议[J].农业考古,1986(1).

[2]?李志学.《清明上河图》里有西瓜吗?[J].农业考古,1986(1).

[3]?杨鼎新.陕西古代的甜瓜[J].农业考古,1990(1).

[4]?俞为洁.《名医别录》载永嘉寒瓜非西瓜[A].梅全喜主编.本草纲目补正[C].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历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6]?舒迎澜.黄瓜和西瓜引种栽培史[J].古今农业,1997(2).

[7]?刘启振,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栽培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6(6).

[8]?(西汉)东方朔.(西晋)张华,注神异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朱晓光,主编.岭南本草古籍三种.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10]?(南朝梁)沈约.沈约集校笺[M].陈庆元,校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11]?(清)吕燕昭,等.嘉庆新修江宁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0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2]?(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南朝梁)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5]?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6]?(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M].缪启愉,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8]?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东汉)赵晔.吴越春秋[M]//刘晓东,等点校.二十五别史.济南:齐鲁书社,2000.

[20]?(北宋)李昉,等.太平预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清)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2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19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20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5]?(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清)管庭芬,蒋光煦,补.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7]?(南宋)蒲寿宬.心泉学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8]?杨镰,主编.全元诗(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9]?隋树森,编.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1]?(清)李文烜,等.咸丰琼山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166).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32]?朱为潮,徐淦,等.民国琼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海南府县志辑(03).上海:上海书店,2001.

[33]?徐贯之,等.民国虞乡县新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83).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4]?(清)黄钺.壹斋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5]?(清)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6]?(清)施士洁.后苏龛合集[M]//陈庆元,主编,萧庆伟,副主编.《台湾古籍丛编》第十辑.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17.

[37]?(清)张宝琳,等.光绪永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75).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38]?(清)郑廷俊,等.永嘉县志[Z].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39]?(清)崔锡,等.永嘉县志[Z].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40]?(清)倪赐.乾隆唐市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0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1]?(清)和珅,等.钦定热河志[Z].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

[42]?(清)厉荃,原辑.事物异名录[M].(清)关槐,增纂;吴潇恒,张春龙,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1.

[43]?(清)姚宝煃,等.嘉庆西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6).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4]?(清)孙同元.永嘉闻见录[M].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45]?符璋,刘绍宽,等.民国平阳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2).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6]?(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校注[M].石声汉,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5.

[47]?(清)王永名,等.康熙花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55).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8]?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68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0]?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64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1]?杨镰,主编.全元诗(第30册)[G].北京:中华书局,2013.

[52]?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注释

1民国元年(1912)废衢州府,改府治西安县为衢县。2001年衢县撤销,设立衢州市衢江区、柯城区。

2缪启愉认为,“藏瓜”是指瓜类的盐渍或酱藏,参见(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万国鼎审订:《四民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但笔者以为,藏瓜也应该包含晾晒制脯、储藏保鲜之法。

3金抄作“美瓜”,明抄及湖湘本则作“襄瓜”。

4创修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同治五年(1866)、光绪十六年(1890)均重刊。

5顾逢(生卒年不详),字君际,一字世名,又作名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末举进士不第,元初辟为吴郡教谕,卒年七十四。


    进入专题: 寒瓜   西瓜   甜瓜   作物史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94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农业考古. 2021(04),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