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中国东北转型通论·前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1 次 更新时间:2021-07-30 09:39:37

进入专题: 东北振兴  

常修泽 (进入专栏)  

   一

  

   当我构思这部著作的前言时,脑海中突然冒出诗人艾青在《我爱这片土地》中的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不是东北人,但从自己在山东老家的经历得知,在千千万万个“闯关东”乡亲的血管里,流淌着和我一样的血液;

  

   我不是东北人,但从1979年参加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东北结构调查组”从而展开第一次黑龙江70天调查始,40多年间先后到东北三省调研和讲学达80余次(平均每年2次左右,仅20世纪90年代前5年为南开大学在长春举办的五期“经济学研究生班”教学科研就去20余次);

  

   我不是东北人,但从2003年起应聘担任东北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就是在这所由“东北少帅”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大学里,在17年的岁月中与东大师生和辽宁众多朋友结下深厚情谊;

  

   我不是东北人,但从2013年起就选定长白山区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小镇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居住地之一。特别是 2015 年担任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之后,共谋振兴的责任更使我像长白山的松树一样,深深地扎进东北的白山黑土大地,以至我一直把长白山特有的“美人松”作为自己微信朋友圈的标记。

  

   ……

  

   就是这些缘分,使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新东北人”。也正因为此,为了我热爱的乡亲,我要用情分和理性,去探寻东北的转型。这本书,就是探寻的结晶。

  

   国内有部电影叫《致青春》,我青春已过。或许,这本书可以看作我的《致东北》吧。

  

   二

  

   是的,这是一部试图以21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战略思维,探讨和阐述中国东北全面转型、寻求“新变局”的学术著作,是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4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对东北深度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最新凝结的结晶。其着力点在于瞄准“现实”和“未来”,定位为一部以“东北转型之新思维”,是对现实的审视之作和对未来的探索之作。

  

   首先我要自豪地申明:我们的东北不仅是老工业基地,而且是中国农业、资源、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如果把整个国家图形看成“金鸡”的话,中国东北就像是“金鸡”昂起的“头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昂起的“金鸡头颅”却有些低落,以致被官方和民间媒体称为“东北锈带”。笔者认为,这是很值得关心东北的朋友认真研究的。

  

   正是在对现实的审视和探索基础上,自己逐步形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东北转型新思维”的“三重锈带”突破说 。

  

   “锈带”说,虽然是受国际上通行的“铁锈地带”一词的启发,但笔者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属于一种消化吸收后的“再创造”。

  

   如东北许多朋友所熟知的,“铁锈地带”一词在国际上是指衰落的资源性城市或工业基地,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鲁尔和法国的洛林地区等。这是一个“中性”的经济范畴或概念,没有制度的属性。与国外上述“衰落的资源性城市或工业基地”相比,中国的东北地区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

  

   根据自己的初步研究,国外的“铁锈地带”主要“锈”在资源枯竭和产业上,即所谓“衰落的资源性城市或工业基地”。而在东北,除人所熟知的此种“生锈”外,还多了其他。当然,究竟“锈”在哪里,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是正常的。我愿意以此书为依据参与讨论。

  

   本书认为,东北不仅表现为“增长的锈带”(这是各方面多有议论的),而且从深层看,还具有“体制的锈带”“结构的锈带”“文明方式的锈带”特征。这就意味着,完整意义上的“东北转型”,实质包含了“三位一体”的理论含义:走出僵化体制的“锈带”,走出板结封闭结构的“锈带”,走出非现代性的文明方式的“锈带”。而这三个命题,正是我40年来潜心挖掘、努力破解的症结之所在。

  

   三

  

   起于1979年的东北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开始以来的东北振兴,不仅是东北地区发展史上的攻坚战,也是整个国家发展史上的攻坚战之一。这场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它既不固守(而且有所突破)效法苏联当年在东北首先建立,而后扩展至全国的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扭曲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经济模式,也不简单照搬欧洲如英国伯明翰和德国鲁尔等地摆脱“铁锈地带”单向度的“产业接续”模式,而是基于中国东北自身的特殊而复杂的矛盾,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一种全方位转型的探索。

  

   经过40多年的岁月,东北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也确有若干经验可循。但是,这期间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太多的起落,以致今天仍“在困境中拼搏”。听一听底层的心声:东北的老百姓对此是不开心的。

  

   面对中国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 东北——我们的大东北,如何实现转型, 从而真正振兴起来,以创造新的格局, 不只是东北(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市)1.2 亿人民的心愿,也是全国14 亿人民的心愿,更是东北亚地区多国人民的期盼。书中“走出三重锈带”的方略正是笔者研究东北“在困境中拼搏”所获得的思想成果。

  

   四

  

   本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试图探讨和回答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面对世界和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该用什么样的“东北观”来观察东北的战略地位?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大三观”,即:第一,在纵向上,用“大历史观”观察;第二, 在横向上,用“大格局观”观察;第三, 在内向上,用“大角色观”观察。研究东北,用此“三观”观之,是一种尝试。我在努力寻求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问题:审视现实,东北究竟存在什么内在矛盾?或者说,所谓“东北病”究竟“病”在哪里?书中基于多年调查,讲述了自己的“把脉”结果—— “体制病”“结构病”“文明方式病”。正是基于这种把脉,才提出了“突破三重锈带”的主张。

  

   第三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东北问题,我们该认定什么样的“战略根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书中阐述了笔者“扎根人本 、 全面转型、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的“16 字诀”,强调东北转型的战略根基在于谋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此战略导向基础上, 实施全面转型,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其中,“精准发力”含有“私人定制” 之意,为后面埋下“伏笔”。

  

   第四个问题,触及核心命题:在新时代我们该转型出“什么样”的东北? 书中系统阐述了笔者的“五个新东北” 的构思,即:

  

   (1)在所有制结构上,针对东北“国有经济缺乏活力,民营经济不大不强” 的实际,提出打造“国有经济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东北;

  

   (2)在资源配置机制上,针对东北 “婆婆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提出打造“‘婆婆’减少干预 , 让市场经济‘媳妇’当家做主”的东北;

  

   (3)在对外开放上,针对东北“封闭、狭隘”的实际,提出构建“面向东北亚及世界,打造开放新前沿”的东北;

  

   (4)在新旧动能转换上,针对东北新动能不足的实际,提出实行 “大四新”方略,打造“凤凰涅槃”的东北;

  

   (5)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 针对东北“‘竭泽而渔’,后患已见” 的实际,提出以“天地人产权论”为理论支撑,打造“天地人生命共同体”的东北。

  

   第五个问题,针对东北的思想实际, 东北的思想解放,究竟要从哪里解放出来?书中提出“思想的三个解放”,即从计划束缚、行政依附和封闭老路三个方面解放出来,这是问题的根本。

  

   五

  

   本着上述思路,全书设五篇十章及附录。

  

   第一篇,总论篇,共设三章,提出问题并确立本书的基调。第一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东北转型新思维——“三重锈带”突破说。接着,述说自己的长期思考与积淀,40 年持续调研与情缘, 旨在揭示“三重锈带”突破说的思想来源,即第二章。这一章是全书论述的根基,富有厚重感。第三章,用大历史观、大格局观、大角色观重新审视东北,最后得出结论:全面转型与精准发力。

  

   第二篇,体制转型篇,基于突破两大方面的体制障碍需要,设两个重点章。第四章“突破所有制结构的‘锈带’”, 阐述国有经济如何“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如何“做大做强”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融合”的“三线推进”方略。第五章“资源配置”强调减少政府“婆婆” 的干预,让市场经济“媳妇”当家做主。这两章是重点大章,盼能为东北转型奠定比较坚实的“共同经济基础论”的产权基础和“市场决定论”的运行基础。

  

   第三篇,结构转型篇 ,设两章—— 一外一内。第六章,对外,是面向东北亚及世界的“东北开放前沿论”,旨在打破封闭的外部结构。第七章,对内, 用“大四新”理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 旨在打破板结的内力结构。

  

   第四篇,文明方式转型篇,设两章。第八章,论述突破“官本位”束缚与契约精神的“补课”,这是文明方式转型的核心命题。第九章,论述由“工业文明” 向生态文明转型,构建“天地人命运共同体”,旨在推动东北迈向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第五篇,即结论篇,亦是第十章, 为全书落脚点: “ 三兴” 东北与“金三角”支撑 ,使本书提出的体制、结构和文明方式转型能够真正落地,防止“悬空”。

  

   书后附录,收录有关文献史料,供读者研究之用。

  

   六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东北振兴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784.html
文章来源:《辽宁政协》

3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