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打造经济增长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1 次 更新时间:2020-12-16 08:47

进入专题: 双循环   结构性改革   都市圈  

肖金成 (进入专栏)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之后,社会各界都在讨论,国内国际双循环准确表述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增加国内需求,一定要提高劳动力的报酬

国际大循环最初是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王建同志在1988年前后提出的概念,涵义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就是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所以外贸依存度还比较低。沿海地区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引进国外资金,同时要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大循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开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10%,到了2006年,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60%。高外贸依存度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社会各界也提出了疑问,我国外贸依存度是不是太高了?实际上外贸依存度高是我国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坏事,但值得担忧的是国内消费需求是不是被抑制。

1998年我受命研究东南亚货币危机,当时就预测到,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尤其要扩大消费需求。但我们发现消费需求的扩大并不容易,扩大消费需求第一要靠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当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受到了制约,因为我国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有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农民工要求的报酬很低,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报酬标准招到农民工。第二受到消费结构的制约,我国当时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也就是有大量的人口在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很低,农民工在城市挣的钱主要用于盖房和节日消费。我国沿海地区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甚至是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国内的老百姓消费不起。所以我们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是那么容易的。

2008年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全世界的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个时候又提出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但是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乏力,不得已采取扩大投资需求的措施。国内需求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消费需求,取决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能不能提高,对工业品需求能不能快速增长,这不是一项政策就能够见效的;第二是投资需求,应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扩大投资需求,推出了4万亿投资的举措,大搞“铁公基”,就是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这个效果比较明显。所以2008年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一枝独秀。我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是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的。

又过了10年,到2018年,发生了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的外贸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我们真的要考虑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所幸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也就是我国的人口有60%生活在城市和城镇。

从1988年、1998年、2008年,再往前算到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是提高的,从10%提高到60%,此后逐渐下降,201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是32%。已经转换到以国内需求为主,但是国内需求主要还是投资需求。我的观点是,我们要从主要靠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

我刚才讲了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因为收入决定消费,如果收入水平不大幅度提高的话,要扩大消费需求也是不现实的。我前几天坐高铁,询问在车站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她一周休息一天,一天8个小时,月工资是1500元钱。我有一个亲戚在一个地级市的超市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钱。如果按照这个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是很难提高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同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沿海地区的企业过去主要是盯着国际市场,是外向型企业,现在我们发展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受益。所以说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一定要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水平。

十几年前一位权威人士曾在深圳做过调研,他说深圳的农民工一天的报酬只够吃四顿包子,就是一天的工资报酬只能结余一顿包子钱。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假如他把全家搬到城市,是解决不了全家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过去总认为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会增加产品成本,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劳动力成本到底在产品成本里面占多大的比重?如果占很低比重的话,提高一点是不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比如我国生产的打火机,零部件很多,在欧洲卖1欧元1个,欧洲人都觉得太便宜了。也就是说,提高劳动力的报酬,不一定会减少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劳动力成本过低,导致我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相互压价。这就是我讲的一个观点,就是扩大国内需求,一定要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我们不能以劳动者低报酬作为我们的优势,这样对我国的劳动者是不公平的。


二、结构性因素阻碍消费需求的提高

1998年我们就提出来,由于城镇化水平低,消费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农村的消费结构和城市的消费结构是不同的,农民挣了钱主要用于盖房子。最早盖平房,粘土砖加木料,基本上不需要工业品,现在盖二层楼、三层楼需要一些钢筋和水泥。1998年的时候盖房用的是砖瓦灰沙石,加上树木。农民盖了很多房子,但是他们不消费文化用品,服装也买得很少。城市的消费主体是妇女和儿童,服装消费是大头,每一家柜子里面装的都是服装,但农村不是这样,这就是消费结构的差异。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想扩大消费需求,一定要提高城镇化水平。

现在我们的城镇化水平确实是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2009年就超过了50%,所以媒体炒作说我国从农村中国变成了城市中国。以为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结构也随之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农民工的家属在农村,他一定还要在农村盖房子。他没有把全家转移到城市来,是因为他的收入不足以养全家。马克思说,劳动者的合理报酬应该包括他本人的消费支出、抚育子女的支出、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的支出,要把这些支出都算进来,他的报酬才是合理的。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他把全家都搬到城市来,他是养不了全家的,别说去买房子和其他消费了。

所以我们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后来改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就是让农民工享受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社会福利。后来说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把户籍迁到城市,但农民工现在不太想转户口,他觉得我转到城市里养活不了全家,也买不起房子,另外在农村还有各种权益,宅基地、承包地,还有各种补贴。我认为改变户籍并不是很重要,更加重要的是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如果农民工的收入有很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他会愿意把全家搬到城市来。全家搬到城市来,消费水平肯定会提高,收入的大部分将用来消费。

当然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也很低。因为中国人喜欢存钱,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我们50、60年代出生的人确实存在观念问题,喜欢节俭,有旧衣服不穿新衣服。但是更多的人存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子女上学,为了养老,为了保障医疗开支。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要存钱。现在储蓄存款很多,即便是收入很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全部用来消费,也要存款供子女上学。我们现在讲M2如何如何高,M2是定期存款加活期存款加现金。定期存款占比很高,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意愿不强,把钱存到银行去了。不仅个人消费意愿不强,连企业的投资意愿也不强,有了钱存到银行或去理财,很多企业发现理财比投资风险更小,所以把钱转来转去,本来用于搞实业,建工厂生产产品,后来都去搞金融了。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金融行业可以赚钱,其他行业都不赚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不强,国内需求如何提高?当前理财报酬率较高,意味着资金价格高,也就是市场上资金供给不足,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需要通过理财取得所需资金,所以我认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因为通货紧缩,资金价格才会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才会提高。应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扩大国内资金供给。如果资金紧张,资金成本很高,谁愿意去投资,谁愿意去消费呢?现在我们要发展实体经济,要吸取美国搞虚拟经济的教训。2008年我写过一篇文章《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内容就是说,中国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走美国的路,全民搞金融,搞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要靠金融来支持,资金价格不能太高,融资成本不能太高,实体经济才能生存和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经济增长极

我国的消费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度提高。现在我们还必须走2008年的路,扩大投资需求,通过“新基建”扩大投资需求,不扩大投资需求,我们的经济增长、就业都不会很快见效。但是扩大投资需求不能为投资而投资,要为消费需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打基础。我们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我们界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可谓之都市,都市的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都市应确定一个数量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全国各地到处都是都市圈,可能有成千上万个都市圈,都要搞轨道交通,那就适得其反。都市圈是都市辐射影响的结果,没有都市就没有都市圈,现在扩大投资需求,也要进行选择,不能所有的地方都增加投资,不能在沙漠里和戈壁滩上建城市群和都市圈。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关于增长极,对这个概念认识也不一致。增长极就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来集中投入,吸引经济要素集聚,才能够快速崛起。在很大的范围内规划新的增长极效果一定是不好的。所以我说,增长极一定不要超过1千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就够。我所说的经济增长极,是深圳、浦东和雄安新区,都是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小,才可以打造,培育起来之后才能辐射周边。如果搞得范围太大,规划几万平方公里,多少投资扔进去都不会有反应,投入不足更没有效果。

所以增长极是培育的,都市圈是建设的,城市群是形成的。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对应关系,增长极是培育的,是因为几百平方公里,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平台,使其迅速崛起,因为范围比较小。都市圈是建设的,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通过建设轨道交通将周边的城市连接起来,像在一个城市一样,实现同城化,就可以减轻核心城市的压力,使周边城市发展起来。城市群是形成的,城市群中的城市有的存在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内建起来的。由于城市比较密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城市群就形成了。城市群是发现的,不是建起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城市群需要规划,城市之间出现了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就需要功能分工,分工才能合作。城市群一定出现在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都市是城市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城市群是由都市圈和城市圈共同组成的,不是说两三个中小城市就可以形成一个城市群,然后就建设轨道交通,这样做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仅仅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而扩大投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在需求比较大的地方来扩大投资,经济效益才会比较好。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双循环   结构性改革   都市圈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95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