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自成:五四百年再回首,新新文化再出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73 次 更新时间:2020-12-02 17:15

进入专题: 五四运动   民族文化   新新文化  

叶自成 (进入专栏)  


五四百年纪念日,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盛大而隆重的日子。

回顾历史,梳理百年来中国走过的道路,发扬五四精神,巩固五四运动的政治成果,接续五四运动的解放思想的火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接续五四的道路,重张新文化大旗,继续破旧立新,让新文化运动再出发,完成五四运动没有能够完成的文化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历史发展新潮流,构建中华民族人民安身立命、国家长治久安的新新文化。


一、五四爱国救亡运动两大政治成果:共产党、新中国


五四精神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是科学与民主,其实不准确。历史的看五四,应当说五四有两大伟大的主题,一是救亡,一是启蒙。前者表现为五四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后者是破旧立新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爱国救亡的使命,是由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政治革命完成的。

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五四运动的旗帜是爱国救亡。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却要被列强强迫签订辱权卖国的“巴黎和约”,北京的爱国青年揭杆而起,奋起抗争,在广大民众的响应支持下,五四运动逼迫民国政府拒签各约。五四爱国救亡运动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要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丛林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如何使国家强大起来?五四运动发展的历史的和政治的逻辑就是,组织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的革命政党,推翻腐朽的旧政权,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五四运动所激发的爱国救亡运动的最终结果,一是产生建立了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一是建立了五千年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五四运动爱国救亡运动的两大成果,由于这两个成果,最终完成了五四运动的政治历史使命。

今天的中国,不仅已经完全实现了当年的独立、自由、不再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民族救亡的目标,而且已经从一个国际体系的边缘国家,上升为在国际社会中有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中心国家之一。五四百年前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见证了五四爱国救亡运动政治使命的实现。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未竟的事业


以破旧立新为使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比五四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复杂得多。

以启蒙为核心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三个方面,一是破旧;二是引新 ,三是建新。这一历史使命,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完成。

广义上,中国的文化的破旧立新,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了。三千年历史上的大变局,迫使所有有抱负和理想的先进人士思考未来中国应当如何走,共同的结论是,以传统的儒家为主流的旧文化适应不了这个空前复杂的“以夷变夏”的环境,必须向西方学习。不同的是,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派、西体中用的西化派,和中间道路的改良派。五四之前,中国处于旧文化正在破、西方思潮正在进,但有社会共识的新文化尚未形成的彷徨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接续这个思想的变革向前走了一大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破除旧文化、引进新思想、形成新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三个历史性的成果。

一是在破除旧文化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的旗帜下,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旧式的科举教育制度被新式的西方教育制度所取代,摧毁了传统儒家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和影响,极大的解放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二是在引进新思想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引进了西方科学与民主的两大思潮,一是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西方国家的文化;

三是建设形成新文化新思想方面,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成为指导中国前进方向的新的政治文化。就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造成的总体结果来看,这一新的政治文化,达到了五千年政治文化的高峰。

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使命,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都没能最后完成。

在破旧方面,首先就是没有搞清楚破旧破什么?什么是旧文化?是否过去的就应该完全废除否定?五四的学生们出于救亡救国的满腔热血,不可能理性地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五四的破旧,有两大负面影响:一是破除旧文化还不够彻底,遗留了大量的等级尊卑、好皇帝崇拜、官本位、奴性、家长制、人治等垃圾,以至于这些东西过了几十年之后,又卷土重来,重新祸害我们的人民和社会。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启蒙。二是破旧又有走过头的负面影响,在打倒孔家店时,把孔孟文化中的人文、人本、人道的好东西也一起否定了。

胡适先生当年提出过整理国故,梳理国粹与国渣,但这一任务没有人进行过认真的努力,更谈不上完成。胡适和鲁迅是五四新文化的两位主将,他们对旧文化的立场有代表性;他们都基本上否定儒家和法家,只对道家有所肯定;但儒家和法家有没有积极的东西,传统文化中哪些应当发挥光大,哪些应当扬弃,是一笔胡塗帐,胡、鲁都没有结论。

在某种程度上,1949--1976的时间中,中国一直都在破旧,而且破旧的形式比五四还激进得多。但由于思想上缺乏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的引导,所以,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最厉害的。这一时期,全国不知拆了多少古建筑、烧了多少文物、毁了多少文化人……有些旧文化中的个人崇拜等糟粕,还破越越多。相反,传统文化中本来应当继承的国粹,却几乎被连根拔起。

二是立新方面,虽然在官方意识形态上形成和确定了毛、邓、习的主体思想,但没有为社会重新树立起有普遍共识的主流的新文化。因为五四所打倒的孔儒文化,不仅是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信仰和生活方式,有较高的社会共识,这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不能取代的。作为社会共识的主流文化,要比官方意识形态有更普遍、更深远、更长久的影响。

而在社会、民间,文化意识是多元化的、分裂的、对立的,没有一种主导的、影响广泛的文化共识。无论是社会上的儒家、道家还是法家,也无论是民间的西方自由民主主义还是民间的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过去儒家在汉唐、宋明清的影响力;而且在互联网和微信时代,社会和民间的社会意见更加碎片化。多元化可能就是新文化的一种要素,但对一个社会来说,主流的有广泛共识基础的社会文化的缺位,确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


三、五四文化再出发:重新建设新新文化


五四百年,总结和反思过去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需要接过五四新文化的大旗,以自觉的姿态、清醒的头脑、高度的智慧、世界的视野,再次前行,再次出发,来一次真正的文化革命,彻底清算旧文化的糟粕文化、垃圾文化、奴性文化、等级尊卑文化、蒙昧文化,高张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文化、法治文化、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君子精神,把百年来从西方引进的民主文化、科学文化结合起来,真正为中华民族建树一个人民安身立命、国家长治久安的新文化。这就是新新文化。

新新文化的路如何走?

1、新新文化要确立中国思想的主体性

一个言必称古希腊罗马,或言必称西方谁谁谁说了什么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主体思想长期缺位,是很不正常的。这一点,中国甚至不如朝鲜。

新新文化一定要确定自己思想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标志。

中国的历史文化,到近代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变化和内部变革的需要,中华民族的精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反思中国的文化思想,一次双一次地引进外来思想,试图以西方列强抗争,以图民族自救和国家振兴。自1840年到20世纪,中国几乎学遍了世界上所有被认为可学的国家,引进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主要思想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在学西方的百多年中,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西方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中国文化自信心全无,丧失了文化主体性。我们一会儿学日本,学德国,一会儿学苏俄,学美国,我们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何在?我们的五千年历史文化何在?因此,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回归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体性、原创性。

习近平在十八后,既强调中国继续学习一切外国的好经验好思想,也大力倡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国务党务活动中大量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实际上是在发起一场新的文化革新,旨在恢复中国思想的主体性、自体性、原创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化的主体性的形成 ,有一个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的问题。晚清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话题是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现在这一两分可以打破了,应当倡导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体。只要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学西学都可以是体,也可以是用;中学可以为体,西学也可以为体;但既然中学是基础、命脉、是基因,所以应当是中体为主,西体为辅;具体要分领域和问题而言,比如,在国民教育、科学体制上,西学是体,中学是用;在医学健康上,西学中学可以并举为体;而在国家统一还是地方民族自决、是实质民主还是选票民主、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等问题上,应当是中学为主。中学为主体,就是恢复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当然这个中学必须是返本开新的,是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

习近平用典所张显的文化革新,与过去洋务派的体用论不同,与维新派的制度全变论不同,也与五四之后的以外来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论不同。习近平主张,无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只要好的、适合中国的,适合现代的,都可以采用借鉴,该厚则厚,该薄则薄,中国的好思想可以为体,外国的好思想也可以为体,古人的好思想可以为体,今天的现代的好思想也可以为体,彻底打破了过去的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两分观点,也打破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的两分,充分表现出文化自信。

没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体性、原创性,就没有中国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2、新新文化要显示中国思想的融合性、创新性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先后出现了管子、老子、孔子、孙子、墨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商子等大思想家,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不同的学派,把中华文化推进到繁荣和鼎盛时期。

因此,新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原来的独尊儒家、罢黜百家和道儒法三家对立文化格局,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进行大梳理大融合,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在于继承什么、批判什么,在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所长,有所短,要从时代的高度进行梳理,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公平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打破各家各派的区隔,无论那家那派,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继承,不搞独尊。打破门派山头的区隔,才能融合各家之长,再结合吸收外国的精华,就能推动中国思想创新。

新新文化与中国现时期实践结合的现实性。

破旧服务于立新,立新服务于当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整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源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新新文化的培养和形成,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凡是有利于培养法治精神的,就是新新文化,凡是与法治思想违背的,就是旧文化。

过去中国的文化,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新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培育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共识。凡是不利于这一思想培育的文化,就是旧文化,凡是有利于这一思想传播的,就是新新文化。当然,也可以从传统文化挖掘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比如,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让百姓自富自化自朴自正、执政者要善于损补抑举等思想基因,就非常重要。


结束语 新新文化的建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政治清明而贤达,因军队雄健而强大,因经济繁荣而发达,因文化昌盛而伟大。

没有新新文化的建设,就不能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就不能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当前,新新文化的建设要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晚清以来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本土文化全盘否定;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以来产生的文化自负和文化中心主义,对西方文化一概贬斥。

新新文化的建设,必须激活文化基因,创新文化的自主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自信的标志,是恢复中华民族在文化思想上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自主性。新新文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一是综合历史上的道儒法三家融其精华为一体;二是综合本土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现时的社会主义文化精华融为一。恢复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有过的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能重新成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新新文化的伟大目标。

五四百年,新新文化再出发!


进入 叶自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五四运动   民族文化   新新文化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74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