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九十年)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编辑推荐
-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04-30
最新文章
- 林毓生: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主义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2022-11-26
- 黄光国:五四意识形态的百年反思2022-10-05
- 王旭: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史叙事之建构2022-09-29
- 蒙培元: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对五四的“道德革命”口号剖析2022-05-12
- 蒙培元:论五四新文化运动2022-05-12
- 欧阳哲生:从五四时期的“主义”建构到中共初创的行动纲领2022-05-07
- 杨念群:还原五四的多重面相2022-05-05
- 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2022-05-05
- 尤小立:五四运动的“后续”2022-05-05
- 汪荣祖:从文化与政治角度解读“五四”前后的李大钊2022-04-09
- 许纪霖:五四: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运动2021-11-27
-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2021-11-27
- 罗志田:五四运动为何会突然爆发?2021-11-24
- 唐小兵:形塑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2021-09-15
- 欧阳哲生:纪念“五四”的政治文化探幽——一九四九年以前各大党派报刊2021-07-27
- 温儒敏:“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2021-03-29
- 许纪霖:从疑到信: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2021-03-13
- 周月峰: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2021-02-14
- 程美东:新知识群体与五四运动2021-01-28
- 程美东: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2021-01-28
- 瞿骏:五四:地方视野与长程革命2020-12-16
- 叶自成:五四百年再回首,新新文化再出发2020-12-02
- 许纪霖: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2020-11-06
- 方朝晖:从文化心理结构反思"五四"2020-07-06
- 任剑涛 陈卫平 等: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2020-05-09
- 罗志田:天下、国家与社会:我们怎样看“五四”2020-05-05
- 许纪霖:五四: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2020-05-05
- 欧阳哲生: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2020-05-04
- 欧阳哲生:材料、诠释与意义探寻——百年五四运动史研究之检视2020-05-04
- 欧阳哲生: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2020-05-04
- 何海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2020-04-06
- 黄玉顺:“国权”与“人权”之纽结2020-03-25
- 王也扬: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2020-03-05
- 任剑涛: “五四”与拯救共和2019-11-21
- 罗检秋: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2019-10-07
- 彭春凌:近代思想全球流衍视野中的章太炎与五四2019-09-29
- 陈平原:互相包孕的“五四”与“新文化”2019-09-15
- 杨念群: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五四的全部意义吗?2019-08-14
- 耿云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2019-06-23
- 罗志田: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2019-06-06
- 李红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五四”史2019-05-18
- 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2019-05-16
-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2019-05-04
- 石仲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2019-05-04
- 董学文: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2019-05-04
- 金冲及:五四运动百年祭2019-05-04
- 王也扬:“五四”究竟是一场什么运动2019-04-24
- 欧阳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书面发言2019-04-13
- 杨念群:五四前后“个人主义”兴衰史2019-03-28
- 盛思吾:从女侠秋瑾到学生李超——关于新女性之死的公共性阐释2019-02-22
- 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2019-01-08
- 泮伟江:从哲学启蒙到社会学启蒙2018-12-27
- 尤小立:“公意”与五四前后《新青年》左翼同人的思想转向2018-12-19
- 伍国:社会改造:“五四”的基本价值2018-10-17
- 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2018-08-30
- 智效民:学生运动是变态社会的产物2018-05-08
- 冯筱才:政争与“五四”:从外交斗争到群众运动2018-01-17
- 周树山:民国政客林长民2017-10-29
- 罗志田: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2017-08-03
- 羽戈:赵家楼的火光与梁漱溟的孤独2016-05-23
-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16-05-08
- 马勇: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2016-05-02
- 陈益南: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段锡朋2016-04-12
- 潘祥辉: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2016-04-09
- 解玺璋: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15-12-05
- 袁伟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历史逆流2015-10-15
-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2015-07-14
- 邵晟东: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2015-05-15
- 朱中原:“五四”点火者梁启超2015-05-10
- 顾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典型儒家激进思维的产物2015-05-08
- 王凯:曹汝霖的律师生涯2015-05-07
- 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2015-05-07
- 叶柏川:五四运动前后的中俄文化交流2015-04-23
- 胡适:纪念“五四”2015-04-22
- 胡适: 五四运动纪念2015-04-22
- 唐棣:五四运动与立宪政治2015-04-06
- 欧阳哲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2015-03-26
- 欧阳哲生 金安平: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2015-03-26
- 高全喜: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两档事情2015-03-12
- 欧阳哲生:《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自序与目录2015-03-02
- 欧阳哲生: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2015-03-02
- 刘作忠:浮海著禁书——周策纵和《五四运动史》2014-11-05
- 颜德如:“科学”是“民主”之本而非并举——五四启蒙思想运动两面旗帜2014-08-20
- 刘再复:五四理念变动的重新评说2014-05-04
- 李维武:“五四”评价关涉中国向何处去2014-04-12
- 陈子明: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拷问2013-06-15
- 刘刚 李冬君:重温”五·四”――换个角度看五·四2013-05-09
- 刘纳:“五四”与问责“五四”2012-11-08
- 王柯:“祖国”的发现与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中国穆斯林的2012-08-27
- 张鸣:五四运动导火索源自北洋军阀派系斗争2012-07-13
-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2011-09-25
- 赵庆云:从《五四运动简史》看集体撰著 2011-09-05
- 汪晖:“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2011-07-25
- 林贤治:九十年后看五四2011-05-06
- 刘瑜:超越那一天2011-05-05
- 王志泉:试论当代汉语思想界对“五四”反传统思潮的反省2011-05-04
- 王晴佳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2011-04-09
- 陈平原: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2011-03-30
- 杜维明:继承“五四”,发展儒学2011-01-10
- 韩毓海:“五四”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命运2010-07-10
- 刘军宁:反思五四的“民主与科学”2010-05-05
- 张鸣: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2010-04-24
- 季卫东:反思启蒙与法学共同体的构建2010-04-20
- 高全喜:从苏格兰启蒙的视角来看中国五四以降启蒙的意义2010-04-02
- 秋风:告别五四,发现保守主义传统2010-03-18
- 柳士同:岂能轻言“告别五四”2010-03-18
- 郭若平:多重阐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五四”观念演进之“路线图”2009-11-29
- 唐小兵:历史与阐释之间的五四话语2009-11-04
-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2009-11-02
- 陈子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解读——从文明到文化的转向2009-09-23
- 闻黎明:论西南联大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继承2009-09-05
- 周有光:科学的一元性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2009-08-11
- 马勇:文化的根本在政治2009-08-07
- 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2009-08-07
- 马勇:北大的困境: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2009-08-03
-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2009-07-15
- 邵建:《新青年》的精神初始 2009-07-08
- 张鸣:五四一曲九十年2009-07-07
- 刘复生: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2009-07-01
- 程恩富: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2009-06-11
- 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2009-06-07
- 刘克敌: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2009-06-02
- 梁涛:激进与保守之间2009-05-22
- 杜光:填平认知“五四”精神的“代沟”2009-05-17
- 王德威:“化简为繁”谈“五四”2009-05-13
- 陈子明:狭义五四运动及民族主义的走向2009-05-12
- 韩毓海:从中国到世界:重新检视 “五四”的意义2009-05-09
- 杜平:五四运动,高高在上的“民主”和“科学”2009-05-07
- 陈奎德:五四:现代中国回旋曲2009-05-06
- 宋圭武:新五四,新任务2009-05-06
- 肖雪慧:五四导致传统断裂?2009-05-06
- 李泽厚 刘再复:五四90周年仍缺民主与科学2009-05-05
- 陈平原:走不出的五四2009-05-05
- 刘申宁:五四是什么?2009-05-05
- 张旭东:只有五四才能帮助中国在全球化中找到方向2009-05-05
- 姚轩鸽:五四的功德与缺憾2009-05-05
- 程凯:“不看中国书”与“五四”真面目2009-05-05
-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2009-05-05
- 金耀基:“现代转向”就在下个三十年2009-05-05
- 张隆溪:东西对话,这是最好时机2009-05-05
- 杨荣文: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2009-05-05
- 许纪霖:“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2009-05-05
- 谢泳:“五四周期率”与社会进步2009-05-04
- 陈大民: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2009-05-04
- 尹明耀: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向左转2009-05-04
- 朱大可:五四的天真叙事和政治美德2009-05-04
- 叶鹏飞:九十年一觉五四梦2009-05-04
- 邵建:火烧赵家楼的“法无可恕,情有可原”2009-05-04
- 张鸣:一言难尽的“五四”2009-05-04
- 傅国涌:重返“五四”,厘清误区2009-05-04
- 郭世佑:继承什么?超越什么?2009-05-04
- 王占阳: 最重要的是落实科学和民主2009-05-04
- 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2009-05-04
- 陈子明: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2009-05-03
- 胡锦涛: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实践中放射光芒2009-05-03
- 康镇麟:承九十年五四精神 做新时代责任青年2009-05-02
- 武际可:五四和科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2009-04-30
- 张鸣:“五四”的又一意义2009-04-30
- 傅国涌:五四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2009-04-29
- 杨念群:“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2009-04-28
-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2009-04-27
- 袁绪程:永远的五四2009-04-27
- 王赓武 郑永年:寻回,而非告别“五四”2009-04-26
- 余世存:百年淬厉电光开——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序2009-04-23
-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2009-04-23
- 张鸣:用板子打五四运动不靠谱2009-04-23
- 郭齐勇:“五四”的反省与超越2008-12-18
-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2008-10-20
- 李新宇:世界化的根据2008-10-01
- 李新宇:五四启蒙思潮的形成2008-10-01
- 李新宇: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2008-09-30
- 傅国涌:“五四”的激烈背后藏着什么?2008-06-15
- 高一飞:“五四”精神的本质是批评与质疑2008-05-06
- 李零:岂能数典忘祖!五四运动的两个遗产2008-02-19
- 崔志海: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2007-03-14
- 黄岭峻:五四时期:古今之争的变异与科学主义的胜利2006-04-24
-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2004-12-07
- 王元化:“五四”并没有反封建口号2004-11-22
-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200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