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农垦体系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2 次 更新时间:2019-07-11 12:11

进入专题: 农业技术   农垦体系  

王曙光 (进入专栏)  

摘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刻转型,同时必须在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方面探索新路。作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农垦体系未来应该在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进步共同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以科技进步为支点,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农业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词:农垦;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由规模扩张型和要素投入型转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这一增长模式的深刻转型不仅内在地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和人与自然的均衡和谐、更加注重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而且内在地要求与高质量发展匹配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知识创新体制,进而要求整个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变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农业产业从规模上来说是十分庞大的,但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广度(覆盖面)和深度(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渗透程度和在农业全产业链上的渗透程度)较低,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在全球农业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的劣势比较明显,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张和农产品的产量增长,并不能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也不能全面保障我国的农业安全。究其根源,这与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的结构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我国农业经营制度虽然是“双层经营体制”,但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以家庭的分散式经营和决策为基础;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三权分立体制,虽然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保障了农地的流转权从而为土地的集约利用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我国农业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的程度还非常低,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极端细碎化、分散化、效率低下、单产较低,难以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因此,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不仅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推广效率,而更重要的是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农地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从而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体制基础。


对于这一点,农业科技领域和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专家有切身的体会。在实践中,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被研发出来,国家层面和市场层面为农业科技推广也付出了极大的成本,但是就效果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并没有在农户层面有切实的应用效果,这就反映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和农地制度的深层结构性弊端。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可谓突飞猛进,很多农业科技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比如我国杂交水稻技术毫无疑问居于世界前列,袁隆平科学团队研发出来的超级杂交稻单产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可是我国的水稻单产却长期大大落后于美国,美国水稻的单产比中国大概每公顷高出1500公斤左右。当然水稻单产的中美差距,其原因有很多,既有农地质量和农地制度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方面的原因。但是这个事例至少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面临着比美国更复杂的农业体制因素和农地制度瓶颈约束,这些瓶颈约束的缓解乃至于消除是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营体制和农地制度变迁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农业技术进步本身也极大地倒逼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地制度的深刻变化。就以我国近年来迅猛推进的现代设施农业、智能农业、植物工厂等新兴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来说,这些高效、优质、生态、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推动了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和交易体制的形成,推动了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型。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有赖于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体系构建。从良种的研发到生产环节的生物技术的采用、从化肥农药的研发与供应到整个农资体系的生产和供给体系的完善、从新型农业生产设施的研发到农业机械创新、从农业组织体系的升级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上,都涉及到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从当前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技术进步角度来看,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和突破性进步阶段,这在种子、农资、农机、农业设施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广义上的全产业链的农业技术进步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和突破性进步阶段,其市场潜力巨大。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还有赖于我国市场机制的深入构建。客观地说,在农业领域,我国市场化机制的构建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市场机制建设和市场完善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本身,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涉及深层次的市场机制建设问题,没有市场化的机制、没有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是很难获得预期的结果的。市场化机制的构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领、协调、组织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提升。美国、以色列等农业技术进步方面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但同时在具体的项目运作方面又要尊重市场规律,要探索如何创造一种市场化的激励手段,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升,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有百分之十几左右,而在2012-2017年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由53.5%提高到57.5%,近两年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所提升。《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我国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我国在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领域出现一批突破性成果,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同时,我国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在知识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迅速增长。《2017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且近5年技术发展增速保持第一;同时在园艺、种植和播种技术、饲料和肥料几个领域相对技术优势排名第一。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受到重视,论文产量不断提高,总发文量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全球第二,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级别期刊的高度认可,高被引论文发表量和Q1期刊论文发表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数据来源:《 人民日报 》,2018年9月26日 06 版)。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二、农垦体系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及农业技术推广


农垦体系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拥有巨大的体制优势。我国农垦体系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国家队,农垦国有农场在土地经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商品化率高的优势,农垦拥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创新队伍和比较完善的农技推广组织网络,因此农垦体系在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上的技术含量较高,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主力军、新型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试验场与引领者,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排头兵,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中占据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2018年8月20日至8月29日到黑龙江垦区宝泉岭、建三江、红兴隆三个管理局考察调研了绥滨、江滨、普阳、青龙山、七星、胜利、八五九、创业、八五二、八五三、友谊十一个农场,黑龙江农垦现代自动化农业生产指挥调配系统、在国际上居前沿地位的先进农业机械系统、规模巨大的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基地、农场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在寒地水稻和大豆良种培育和耕作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成就等,均令人印象深刻。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建三江七星农场时高度肯定了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而农垦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引领作用的发挥,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在农业全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的成效。以奶业为例,我国是牛奶生产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外国配方奶在我国奶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在一二线城市乳品市场上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奶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和奶业生产组织方式与外国奶业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奶业科技进步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的智能化数据监控(对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料种植与采购环节、防疫环节和养殖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控)和乳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而且还涉及冷链物流体系的全方位完善、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以及龙头奶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机制,这里面既有养殖、种植、加工、物流技术的创新,又有组织和管理层面的创新,从而体现为全方位的广义上的农业科技进步。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在奶业全产业链上进行深度的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奶业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垦奶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方面步伐加快,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在奶业中的贡献率逐年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本土奶业企业在我国奶业市场上的被动局面。


未来推动我国农垦体系科技进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层面解决问题,农垦管理部门和农垦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农垦发展和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面认识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藏粮于技”的深刻用意。在谋划农垦企业发展和垦区产业布局时要将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垦区发展的科技引领力度,加大农垦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和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农业技术进步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点,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持续的巨额投资,如果没有顶层设计者从战略高度对科技进步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是不可能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有所作为的。比如在农机领域,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加工的各产业链对农机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持续资金投入,如果没有长期的农机领域的科技创新,要想在农机领域占据优势竞争地位是不可能的。笔者在黑龙江农垦考察农机中心的时候,看到那些由全球著名农机企业如约翰迪尔等生产的大型农机,既感到震撼,也深感我国在农机行业的巨大差距。现在农机领域已经开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由原来的单纯的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系统转型,农机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密切结合,形成新一代的智能农机系统,市场需求极为旺盛。我国农垦体系应该积极响应现代农业发展给农机领域带来的巨大需求,加大在农机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的力度,力争在农机领域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降低对约翰迪尔等跨国巨型企业产品的依赖度,打造中国自己的农机品牌,要主要依靠自主农机品牌来实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农垦在这方面要担当重任,当然也会有巨大的商业回报。农机领域如此,在其他农业技术领域也是如此,要深刻认识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要以科技谋农垦发展。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更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支撑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要从完善和改革技术管理体制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入手,使技术人员能够获得更大的内在激励从事农业技术革新。农垦企业在股权设计和薪酬设计中要更多考虑到技术入股和技术创新收益,给科技创新者更多的倾斜政策。要使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带动科研成果的落地,不要使大量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停留在获得各种科技奖项的层面上,而要实实在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垦产业的转型,推动农垦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如何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农垦的农业生产实践,使一个需要系统考虑的重大问题。要加大农垦体系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农垦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农垦企业的转型发展。


再次,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以利益连结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优势互补为导向,以促进垦区农业技术进步为目标,构建农垦体系的科技进步共同体。这个科技进步共同体要将农垦科技管理部门、农垦所属高等院校、农垦企业所在地的地方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单位、农垦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等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通过科研资源的整合提高农垦科技进步的效率。“政府-农垦企业-农垦研究机构-大学”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融汇的优势互补关系,将政府在平台建设中的优势、农垦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


复次,在推动我国农垦体系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建立市场机制和农垦管理机构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探索构建了一种功能综合性(将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气象站、信息中心和畜牧、林业、农机、水利技术推广站整合为一体)、系统网络化(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基础上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网络体系)、职责明确化(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包区联户工作职责并与服务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以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服务信息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在线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多元化(构建包括农业生房产经营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群众性科技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推动了科研部门的农业技术进步与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的对接与融合,改变了以往农业技术进步领域“重科研轻推广”的格局,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垦体系要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驱动力,以建设智慧农场为突破点,推动农垦体系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将各种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整合应用到一线农业生产实践。习总书记视察过的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在打造垦区“智慧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该农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水文条件、土壤质量、光照、降雨量等信息进行自动监测和数据采集,形成自然环境、生产种植、资源资产、业务管理四大方面的农业大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指导农业生产,从而实现了整个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并带动了农垦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必将迎来一个井喷式的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必将发生极为深刻的变迁,一个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新农业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农垦体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中国要依托农垦体系的体制优势和规模优势,加速推动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转化,为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农业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作者简介】王曙光,1971年生,山东莱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农业与农村。

(本文发表于《新疆农垦经济》2019年第4期)


进入 王曙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技术   农垦体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11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