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先青: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话语、行为与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93 次 更新时间:2018-10-16 23:22

进入专题: 特朗普政府   南海政策  

贺先青  


摘要:影响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个性、情势以及"美国优先"3变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对人们预测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造成较大难度。然而,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有其隐含的身份、内容、含义和逻辑。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可以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行为的必然趋势进行把握。分析表明,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把中国的身份塑造成具有威胁性的"他者",并传达出美国关注"秩序、航行自由、军事化、和平"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权力、知识、事实"的逻辑连接起来,体现出"秩序权力化、知识滥用化、事实歪曲化"的特征。实际上,美国南海政策以维护其在南海地区秩序中的权力地位为目标,并通过滥用国际法以及航行自由权等知识,歪曲对军事化、和平事实的描述以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由此推之,特朗普政府在南海地区的挑衅行为将呈长期化趋势,并将强化与同盟国和伙伴国的关系来干预南海,同时继续加强法理攻势和舆论宣传。


官方话语是传达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载体,有特定的叙述逻辑和宣传对象,分析官方话语的内容和含义,可对话语叙述者拟采取的政策行为进行预判。特朗普政府有关南海的话语,传达了其南海政策的特定目标,这些目标预示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特定行为的必然趋势。


一、分析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三重视角


既有研究从特朗普个性、南海议题在美国外交格局中的位置以及“美国优先”的视角探讨了美国南海政策和行为的变化。这些分析有助于把握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变化的偶然性,但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行为的必然性缺乏解释力,存在无法准确预判美国南海政策的问题。


(一)特朗普个性与南海行为


“善变”的特朗普在美国政治环境中——即“政治正确”的不可质疑性,当选美国总统有些出人意料。因此,特朗普个性与外交行为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分析美国外交政策走向的出发点之一。但是,以领导人个性分析法对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进行分析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原因在于个性处于变化之中,是一个不能确定的变量。同时,个性也不是决定性因素。个性分析的局限造就的结果是,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行为趋势缺乏确定性,即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到底是什么,个性研究者并不能得出一致和肯定的回答。本文拟从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叙述逻辑中探讨其南海政策的行为趋势,解决个性研究者回答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问题。


(二)情势变化的影响


南海议题是美国众多外交议题之一。决策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外交议题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优先解决最重要的外交议题为目标。此外,南海议题处于特定地缘格局中,有研究者从亚太或印太乃至更大范围内对美国南海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取决于其他问题领域的重要性排序。例如,刘卿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一张一弛”的政策,即当朝鲜问题更热的时候,美国就会降低在南海问题上的调门,一旦朝鲜问题有所缓和,美国便倾向于在南海挑衅。达巍认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优先方向是应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威胁”,因此中国在美国的外交议程中虽然重要,但仅处在“第二等级”。美国学者多以批评的态度看待特朗普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忽视。例如,美国智库观察者基金会的莱茵·纽豪斯(Les Neuhaus)认为,美国聚焦于北朝鲜而忽视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南海。丹德·鲁斯(DanDe Luce)则认为,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军事化以及人工造岛行为正在特朗普政府的忽视中悄然推进,特朗普“亚太之行”更关注的是朝鲜、贸易而非南海问题。因此,美国南海政策的走向取决于其印太乃至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排序,根据美国整体外交的调整而变化。

美国在印太地区面临的外交情势也会影响其南海政策走向。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并指出“代表着自由与压制的世界秩序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正在印太地区上演”,“中国寻求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中国在南海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做法危害自由贸易,威胁其他国家主权,破坏地区稳定”,因此美国提出美国将与盟友及伙伴一起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太”,维护自由开放的海上交通线。同样,《2018美国国防战略》称中国是一个战略竞争者,在南海推进军事化。中国将继续推行军事现代化,在短期内寻求印太地区的霸权,并在未来取代美国获得全球领导地位。在这种情势下,特朗普政府是不会放弃南海这一抓手来遏制中国这个“战略竞争对手”的。

从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外交情势来分析美国南海政策,可以清晰地确定南海问题在美国外交议程中的地位,可以根据外部情势的变化来预判其南海政策的变化。但学者们根据外交格局与情势变化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行为的预判并未取得一致的认知。有学者指出:“中国只处于美国外交议程的‘第二等级’”,基于此,南海议题或许并不处于美国外交议题最重要的位置,因而美国在南海地区的行动并不会过于具有进攻性。而有学者认为,美国干预南海的力度将空前加强。和个性分析视角一样,情势的分析视角也存在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原因在于情势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个性研究者本寄希望于对情势的把握可以弥补个性分析的不足,然而情势这个变量的不确定性也并不能推论出确定的外交政策走向。


(三)“美国优先”视域下的南海政策走向


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竞选口号并最终入主白宫,舆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是服务于“美国优先”。例如,有学者认为,“美国优先”的基本内涵是“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用美国主义取代全球主义”,因此,在亚太地区可能采取收缩战略,更多把精力放到国内事务上。也有学者指出,即使在“美国优先”的背景之下,特朗普战略收缩的内在矛盾使得美国无法在亚太地区真正实行收缩。在“美国优先”的战略背景之下,特朗普政府信奉“以实力保和平”和“强人哲学”,在南海问题上倾向于采用“军事优先”,其南海政策的操作或更加具有“精确性”并兼顾“战略威慑”态势与“战术突击”能力。总之,学者们认为“美国优先”将对美国的亚太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一致。

既有研究从特朗普的个性、美国的亚太/印太战略环境、“美国优先”三个视角分析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可能出现的行为。从个性来看,特朗普“逢奥巴马必反”,上台后指责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软弱,因而采取了更具“进攻性”的行动。从亚太/印太乃至全球战略的角度分析,特朗普政府对南海议题的重视取决于其他议题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情势的发展变化。从美国优先的视角看,美国在南海议题上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强调政策的操作性与实际效果。但既有研究没有对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上三种视角解释了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偶然性,即美国南海政策会随着“南海议题”的“外部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同一分析视域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实际上,美国“南海议题”有其本身的逻辑,通过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议题”本身的逻辑进行分析,可解释其南海行为的必然性趋势。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叙述中暗含了美国南海议题的逻辑,这些话语不仅指涉了南海地区的美国与“他者”的身份关系,还传达了特定的内容。通过话语分析可解决个性、情势以及“美国优先”视角下对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预判的不确定性问题。


二、研究设计:话语分析中的政策含义


特朗普政府的官方话语中蕴含着美国南海议题的逻辑和特定的含义。本文拟通过对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议题的官方话语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行为进行合理的推论。


(一)分析框架


外交行为是一个涉及“自我”和“他者”关系的问题。本文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美国南海议题叙述逻辑下指向的对象是谁,即解决话语中的身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明确美国是何种身份,而其南海政策所要指向的“他者”又是谁?明确这个问题才能清晰地理解美国南海政策的指向性意义。其次,对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中传达的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明确美国在南海议题上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再次,分析美国南海话语内容的明义和暗义,把握美国南海政策的真实意图。最后,分析美国南海议题叙述中的逻辑,从而推导美国南海政策的趋势。

话语建构了身份并传达了特定的内容和含义,而行为只是内嵌于话语的逻辑体系之中。本文要解决的是“美国南海政策怎样成为如此?美国南海政策是什么?”的问题而非“为什么”的问题。对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分析旨在理解美国南海行为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蕴含于官方话语所塑造的身份、建构的意义和逻辑之中。


(二)解释路径


任何议题或对外政策,必须通过话语得以确立和传播。在国际关系领域,通过话语分析能明确话语体系中“自我-他者”的身份、制定规范的过程以及权力关系。此外,话语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话语结构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形成特定的意义、观念以及身份来塑造事实,这种事实对某种外交政策的选择具有了合法性或非法性的影响。同时,话语结构中的逻辑隐含着外交政策的形成。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对南海问题的叙述,暗含了美国参与南海博弈的身份,也传递了它所关注的内容及可能采取的政策倾向的信息。

首先,话语建构“自我-他者”的身份关系。官方话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在国际关系以及对外政策的形成与执行过程中扮演着最为核心的作用,要想理解国际事件对于某行为体的含义,只需要把涉及同一事件的不同文本加以综合分析,就可理解在某一事件中“叙述主体是谁、他在向谁叙述、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在话语、政治、关系和社会条件之下,身份的概念化意味着外交政策话语总是清晰地界定了“自我”和一系列的“他者”。总而言之,官方话语在表达关于对外关系的含义时,往往在该叙述中表明着此种对外关系中“我是谁,他是谁,他和我是何种关系,我和他如何相处”等凸显身份的叙述。

其次,话语传达并承载了特定的内容。要想理解已经发生国际事件的含义,人们需要把叙述该事件的不同文本联系起来,理解是谁在叙述事件的经过,叙述者从何种角度(世界观或立场)进行叙述,在什么场合下叙述,听众是谁。人们不仅需要解读叙述者讲述了什么(明义),而且还要关注叙述者没有讲什么(暗义)。

最后,话语暗含了特定的逻辑。除了建构身份以明确某种关系,话语中还包含了权力、知识、事实等必不可少的元素。话语叙述者在创造的话语文本中,决定着传播何种知识,怎样描述事实。话语中的权力、传播的知识以及选择性表达的事实,是理解话语中行为指向的关键要素。值得指出的是,话语分析中的权力不同于新现实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物质权力概念,话语中的权力更多是一种社会建构。因此,权力不是以物质力量的强制为核心,而是通过话语活动来定义情境的能力,而这些话语活动最终与强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此种观念之下,权力甚至与知识本身紧密相关。

总之,对外政策话语具有主体间性,是国家向特定对象传达的观念、意义并建构的事实。这些事实通过身份、权力、知识等话语要素体现出来。要通过话语分析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需要分析话语中所表达的身份关系,其次需要分析话语中表达的内容的含义,最后分析话语中的权力、知识、事实等逻辑关系。


(三)操作步骤


话语分析是根据特定文本对话语中的内容、逻辑以及政策倾向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首先,选择和确定需要被分析的对外政策文本。其次,分析话语包含的身份关系、内容、逻辑。最后是分析身份、内容和逻辑指涉的行为含义。

1、话语分析的文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特朗普就职至2018年4月30日为统计区间,以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网站上公开发表的主要领导人的演讲、与他国签订的联合声明、新闻稿以及公开出版物中涉及南海的话语为分析对象。共收集30篇文献,其中美国国防部涉南海的话语文献7篇,美国国务院涉南海话语文献7篇,美国白宫涉南海话语文献16篇。

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作为美国政府部门中对外交政策影响最大的3个机构,它们发布的官方话语文本对外交政策的叙述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选取其主要领导人公开外事活动中有关的联合声明、演讲、新闻稿等作为分析内容,可梳理出美国官方话语中关于南海议题的内在机理。不过,本文只选取文本中涉及南海有关的话语段落,因为文本内的其他内容与南海议题无关,不能体现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内容和逻辑。此外,鉴于特朗普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国防安全战略报告》对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本文并未将其纳入表1的统计范畴,而是在话语分析中单独指出它们各自的话语内涵。

2、词频分析

笔者通过词频统计工具“Word Frequency Counter”对收集的文本进行了词频分析,并根据词语对南海议题是否具有“所指性、描述性、解决性”的原则对出现的词频进行了清理。对单个单词的统计剔除了诸如:of、the、and、for、in、a等没有实际所指意义的助词、介词、冠词等,也剔除了诸如:sea、region、south等必须连用才有实际所指意义的单词,选取了词频在10以上词语。对于两个及以上单词的词组的清理,也遵循了“所指性、描述性、解决性”原则,剔除了组合在一起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和南海议题相关的词组,例如:in the、south China;inthe south、of the sea;uses ofthe sea、law of the sea;the twoleaders underscored the、the law of the sea,选取了词频较高的列于表2。本文选取1到5个单词作为词频统计的原因在于,5个单词以内的词组能够简洁清晰地表达某种含义,笔者也尝试选取6个及以上的单词作为统计尺度,但是这些词组极少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实际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美国对南海议题的关注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特朗普政府对南海议题的描述和“印太”有关;第二,美国南海议题关注的是秩序、争端、国际法、航行、自由、规则、安全、军事化等;第三,美国也强调和平解决南海争端。

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要明确话语中蕴含的对外政策含义。对外政策的官方话语中总是涉及“我”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即包含“自我-他者”的身份,同时还暗含了叙述者建构的权力关系以及传达的特定内容。因此,通过选取特定的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则可对话语中的身份、逻辑体系等暗含和指涉的行为趋势进行预判。


三、话语分析: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的内涵


南海议题在美国官方话语逻辑中包含了指涉的对象(他者)和国际法、国际秩序、解决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含义和逻辑进行分析可勾勒出美国在南海的行为图景。


(一)中国作为“竞争者”的身份


确立“自我”与“他者”的身份是美国南海政策的第一步。本文选取的美国白宫、国务院以及国防部的话语文本中,中国多被描述为“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破坏基于规则的秩序”“不尊重国际法”“军事化行动危及美国盟友安全”等形象。由此表明,中国在美国南海议题的官方话语中是绝对的“他者”,这种他者以“威胁者”的形象出现。实际上,“他者”并不总是以威胁者的形象出现的,通过对选取的文本分析表明,美国的官方话语中几乎都把中国以外的南海相关国家视为伙伴或盟友,强调这些国家维护南海地区秩序、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2018年出台的《国防安全战略报告》均把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都指责中国在南海进行军事化,破坏地区稳定与秩序,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形象描述为“破坏者”。2018年8月13日,特朗普签署了《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某种程度而言,该法案是对上述两个报告中“他者”身份的再确认。该法案指出,“美国国防安全战略报告明确了美国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重新出现的长期的战略竞争。而中俄是这一长期战略竞争的对手,因为中俄通过威权模式、破坏稳定的行动、威胁美国及盟友安全的方式塑造世界。因此国防授权法案将帮助美国遏制中俄进一步的进攻性行动”。此外,该法案还规定“除非国防部长授权,否则禁止中国参加环太军演”,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全球联盟和伙伴关系体系为全世界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基础。随着对手积极努力侵蚀该系统,美国对盟友和伙伴的承诺势在必行。”该法案制定了明确而详细的军事发展计划以及对盟友的相关军事援助计划。

简言之,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叙述逻辑下的中国是具有“威胁性”的他者。盟友、伙伴国则是美国的“友好”型他者。正是通过对这种身份的建构,中国成为美国不得不遏制的对象。《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身份认知得以法律化,并开始转化为具体的政策。


(二)话语的含义


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议题的官方话语不仅塑造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还承载着特定的内容并传达了一定的意义。这些话语对“秩序”的关注暗含了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权力地位。同时,这些话语中还存在对“知识”的滥用以及对“事实”的歪曲。

1、“秩序”的权力含义

“规则”(rule、rules)、“秩序”(order)是文本统计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这两个单词经常连用,即“基于规则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共识,但该词汇却经常出现在政治家对亚太地区秩序构建的呼吁中。有澳大利亚学者指出,在中国崛起且区域内存在政治不稳定、互不信任、海上和领土主权争端的背景下,“基于规则的秩序”应该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4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中强调的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所有国家应基于国际法来实现其主张;二是国家不应该使用武力或威胁实现其主张;三是国家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在2017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在讲话中强调了美国“加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深刻和持久的承诺”。根据马蒂斯的说法,这一秩序是由“平等尊重国际法”和“航行与飞越自由”构成的,并植根于联合国、东盟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他补充说,区域国家都获得了现有地区秩序的好处。美国前太平洋海军司令部长官哈里斯也发表过对“印太”地区自由秩序的看法,他认为:“自由开放的秩序包含许多关键原则:法治、遵守国际法和其他国际标准、和平解决争端、所有民用和军用船只和飞机的航行自由,以及开放进入海洋、空域、太空和网络空间领域。奉行这些原则的结果是安全与开放、合法的贸易得到巩固。持久的安全需要有效、持久的民事和军事制度来保障,这些制度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交叉运用国防、外交以及发展等手段,并继续相互促进,促进稳定,建立和维持稳定的民主国家。”哈里斯的讲话不仅指出了美国“印太”秩序构想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操作手段。

但是,“基于规则的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反应的是其被创立之初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规范和偏好,这种秩序反映了某种权力结构的安排。同时,“有些秩序本身就是国家争端的原因”。在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议题的官方话语中,通常出现要求中国“遵守国际法”,维护“海上航行与飞越自由”,遵守“仲裁决议”,“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等表述。实质上,对以上秩序观的叙述体现了美国的权力地位,正如马蒂斯2017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强调的印太地区“基于规则的秩序是建立在美国在该地区存在的基础上的”。

从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表述来看,美国表达了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关心,主要包括航行与飞越自由、遵守国际法、采用和平与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等内容,而“基于规则的秩序”的潜在含义则是“美国主导”。因此,表面来看,中美在南海地区的博弈表现在“航行自由、国际法、和平手段”等所谓秩序规则上的较量,而实质是美国担心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而对中国的“责难”。在中国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美国的“责难”必将常态化。

2、知识“滥用”

根据《辞海》和韦氏词典的解释,知识(knowledge)是指人类的经验认识成果,体现出人们对某些事实进行的科学总结以及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达成的共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时代延续中不断发展。

在对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议题官方话语的词频统计中,符合知识的词语有“国际法”“航行与飞越自由”“和平解决争端”等,这些词语在知识的意义上是指国家在管理国家间关系时达成的共识,是同时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且能对国家间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认知和经验。但是,特朗普政府对以上知识的叙述体现出了滥用。首先,特朗普政府对国际法知识的滥用。美国要求中国遵守国际法的体现之一,是要求中国遵守由菲律宾单方提起的仲裁裁决结果。但实际上,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仲裁案背离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的原则,属于滥诉。中菲南海争端涉及领土主权和海上划界问题,而菲律宾却背离这条规定提起仲裁,损害了《公约》框架下解决争端机制的公信力。这桩仲裁案只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博弈。此外,国际仲裁庭的仲裁决议本身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以及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该仲裁裁决在法律程序、实体问题、裁决结果上都存在明显的法律问题,甚至存在司法造法现象。因此,美国政府要求中国遵守单方强制提起且存在法律瑕疵的仲裁决议,实质是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政治目的服务。

同时,美国并非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约国,而蒂勒森曾表示美国是否加入该公约则是根据其是否能满足美国利益而非公约在解决海洋领域争端时的公平正义原则。其次,特朗普政府对“航行自由”权的“滥用”。尽管美国声称,它执行航行自由行动是根据国际法挑战沿岸国的过度海洋主张,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在南海地区,美国政府不再公开宣布航行自由行动的时间和具体地点,也不说明美国挑战的是哪些“过分海洋主张”,这将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并削弱对有关主张的挑战力度。因此,这些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美国背后的政治动机。

3、事实“歪曲”

在笔者统计的文本中,符合事实概念的词汇有“军事化、安全、合法、遵守”等。在美国的官方话语中,这些事实词汇被表述为:“美国反对南海地区的军事化,认为这危及南海地区及其盟友、伙伴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化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对周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中国不遵守国际法”等形式。首先,美国对南海地区军事化行为的应对采取了“双重标准”。冷战结束以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上进行了积极建设,以达到将占据的南沙岛屿变成“既成事实”的目的。2016年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公布了越南在南海岛礁上的建设以及部署相关设施的卫星照片,尽管美国呼吁越南停止岛礁建设,但最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认为越南的岛礁建设是应对中国的威胁,而中国的行为被指责为危及南海周边国家的安全。特朗普上台以来,多次把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建设以及部署的防卫军事实施叙述为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威胁南海周边国家安全,但未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化行为做出相应地批评。可见,美国对南海周边地区国家的岛礁建设以及部署相关设施的行为采取了“双重标准”。其次,美国频繁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军事化行为威胁地区稳定。尽管美国声称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但却多次把军舰等驶入中国岛礁的12海里范围之内,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特朗普政府通过话语表达出对秩序的关心,实质上是建构自己在南海地区的权力地位,名义上是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实质上是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地,通过“滥用”知识、“歪曲”事实污名化中国,并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三)话语中的逻辑


“基于规则的秩序”在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中隐含了美国在南海议题上的权力地位,这个权力地位的实质是美国主导地区秩序愿望。特朗普政府对“国际法、航行与飞越自由、和平与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等知识性概念以及对事实性概念的运用,建立在“美国主导地区秩序”的权力地位基础上。其话语逻辑是根据“基于规则的秩序”中对美国权力地位的隐含表述,进而决定了知识的滥用和事实的歪曲。

对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内涵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原因在于话语作为分析的对象,它包含着身份关系、传达了特定内容和特定的逻辑,而话语传达的身份、内容、含义、逻辑存在一定的交叉。例如,话语的身份建构本身包含了权力逻辑,话语内容是理解话语含义和逻辑的基础。但是,对话语中身份、内容、含义和逻辑的单独分析则有助于明确话语蕴含的行为趋势,这种行为趋势在话语的叙述下显示出某种确定性。


四、行为趋势: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走向分析


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议题的官方话语暗含着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必然性。从南海议题本身来看,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中塑造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同时包含了权力、知识、事实的逻辑联系,这种“关系”和“联系”指涉了特定的行为倾向,暗含了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必然趋势。


(一)“行动挑衅”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权力地位决定其在南海的“行动挑衅”将呈长期化和常态化趋势。正如时任国务卿蒂勒森宣称:“在与他国关系中我们继续追求我们的利益,包括应对中国在南海及其他区域不断制造麻烦的军事化行为,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与军事大国,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管理未来五十年中美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安全报告》明确中国为竞争对手,还是在涉南海官方话语中把中国描述为破坏地区规则与秩序的形象,美国官方话语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形象描述充满“恶意”。但中美关系也并非如“霍布斯文化”下的“敌人”,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双方在南海更像“竞争对手”,管理和竞争对手的关系既充满了军事力量的威胁,又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产生这一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南海地区任何经济、政治与安全上的进展,都会被视为挑战、威胁美国主导的秩序。

美国主导南海地区秩序的愿望以及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决定了中美在南海博弈的长期化。根据词频统计的结果,美国把和平当做了占领道德制高点的砝码,加之南海地区的主权困境、军事冲突的高昂代价,美国只能选择以“行动挑衅”来应对中国的挑战,一者试探中国的反应和态度,二者避免滑向战争冲突。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自由巡航”等名义加强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感。2017年7月,特朗普批准了美国军方推出的年度巡航南海计划,形成了更加频繁的巡航南海的政策。截止目前,特朗普政府已在南海执行了八次“自由航行行动”,而奥巴马执政八年的时间里,总共在南海执行了五次。此外,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有所加强。“2017年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如战略威慑、抵近侦察和军事演习等都在加强,不仅在南海地区构建了更强大的特遣舰队,还试图加强在南海前沿地区的军事常态化”。2018年8月13日,特朗普签署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表明,美国正在为进一步遏制中国加大军事投入。


(二)强化同盟、伙伴关系网络


在特朗普政府涉南海官方话语中,明确树立了“自我-他者”的关系。“他者”包含两类国家,一是对手,二是朋友。毋庸赘述,中国是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对手,而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朋友也在它官方话语中得以体现。在本文选取的分析文本中,一方面,美国在多边和双边关系的联合声明、新闻采访中不避讳谈及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明确表示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关系以应对南海地区的挑战。

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与盟友和伙伴国的关系能够扩展美国实力,保护和塑造美国利益,因此美国期待盟友们在应付共同威胁时承担更多责任”,“美国寻求与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国家加强伙伴关系以促进自由市场经济、政治稳定与和平”。“日本将是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国家,因为其长期以来视中国为威胁,并和环南海地区的东南亚国家有紧密联系。澳大利亚与印尼、马来西亚和美国也有紧密的关系,印度和越南也如此,这些关系网络将发挥重要的军事作用甚至超过美国在该地区所能直接提供的军事作用”。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把亚太改为“印太”,表明了拉拢印度的决心,蒂勒森曾表示:“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以及岛礁军事化影响了盟友安全以及区域自由开放的贸易。中国对这些岛屿的持续开发不可接受,岛礁用于军事化目的更不可接受,希望找到方法冻结这些行为。鉴于印度的快速崛起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印太地区的共同安全关切,加之业已存在的美日澳三边关系,正努力把三边关系转变为包括印度的四边关系。”2018年5月3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把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试图拉拢印度以应对中国崛起的举动。


(三)加强法理、舆论攻势


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仲裁、航行(飞越)自由、自由与开放等概念是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文本中对外传递出的知识,一方面通过向特定对象表达出国际法、国际仲裁在解决南海争端中的重要性,强调南海地区的航行与飞越自由、维护地区开放秩序对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航行与飞越自由,通过这一话语过程把中国形象塑造成破坏秩序规则的印象。美国既不愿尊重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也不愿放弃以法理、规则等“责难”中国,目的是占据在南海议题上的道德制高点。

舆论上,美国以“歪曲事实”来描述中国在南海的行为。除了美国官方话语中描述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岛礁建设和防卫措施的建立危及稳定与和平以外,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舆论界和学术界也在讨论美国如何避免丢掉南海。他们认为,美国正在南海“丧师失地”,除非采取真正的战略让中国付出代价,否则不利于美国的危险状况还将持续。他们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缺乏明晰的战略,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朝核问题、中东问题甚至和俄罗斯的对抗摆在了优先于南海问题的位置,使南海长期得不到重视,因此美国需要在南海采取更加积极的战略。美国舆论对南海问题的关注集中于如何使美国保持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的崛起这一老生常谈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由此可见,不仅特朗普政府在官方话语中污名化中国的形象,美国舆论界也在对加强其在南海行动推波助澜。

从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内容、含义以及逻辑来看,维护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权力地位是根本目标。因此,在这一目标的主导下,其干涉南海的行动必将长期化、常态化。加强航行自由行动、军事挑衅将是美国在南海行动的最直接手段,这有助于其试探中国的反应。此外,拉拢盟友,强化伙伴与同盟关系是特朗普政府采用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为干预南海寻找立足点,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反华“朋友圈”延伸实力。法理手段将是美国干预南海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凭借强调国际法、航行自由等概念的极端重要性,歪曲“中国破坏地区秩序、不遵守国际法”等事实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占据干预南海的道德和舆论制高点。

话语是一种软实力,在冲突解决中有时胜过军力。美国话语权上的优势,不仅因为综合实力,更是其理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强势体现


结语


通过对特朗普政府官方话语的分析表明,美国关心南海问题的主要内容有:秩序、争端、国际法、航行、自由、规则、安全、军事化等。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权力、知识和事实。而特朗普在运用以上内容时体现出秩序权力化、知识滥用化、事实歪曲化的特征。其中秩序权力化决定了知识的滥用和事实的歪曲。由此推之,美国对南海地区权力秩序的关注决定了其在南海采取挑衅行为的长期性。而知识的滥用和事实的歪曲则决定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法理攻势和舆论宣传的强化,通过法理和舆论手段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以占领道德制高点。但是,对美国南海行为演变的强弱状况、变化形式须辅之以特朗普的个性、美国整体外交的情势状况等因素来综合理解。简而言之,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将是长期的,低烈度的军事挑衅和反挑衅、法理战、舆论战将是中美南海博弈最常见的方式。同时,中美围绕争取外交盟友的较量也将长期化。


    进入专题: 特朗普政府   南海政策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8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洋问题研究》2018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