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38 次 更新时间:2018-07-15 23:59

进入专题: 社会正义  

俞可平 (进入专栏)  


2018年7月11日,俞可平院长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的致辞。以下为演讲正文:

亲爱的同学们:

令人激动的毕业季节又来临了,我谨以院长的身份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愿每一位同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与众不同的出色成就,母校和母院将以你们为自豪。

我是一名政治学老师,总要强调政治学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学科中,政治学是最重要的学科。我虽然已经不敢这么说,但我还是要说,政治学至少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政治压倒一切的现实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我总是想利用一切机会,多给同学们讲一些政治学的知识,从给你们讲第一堂课,直到最后的毕业典礼。每次毕业典礼讲话的主题,其实就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价值。前年讲的是“公民”,去年讲的是“尊严”,今年我要讲一个更加重要的政治学概念或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这就是“正义”。

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学生,无论你选学哪个专业,想必都认真读过政治学的一本经典著作,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记得去年同学们还以《理想国》为题拍过一部微电影,反响很好。《理想国》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你们一定知道,是“正义”。是的,不仅是《理想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政治思想史,就是关于“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推进正义”的知识史;整个人类的政治进步史,集中体现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你们在校期间学到的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如何捍卫和促进正义”。

同学们,毕业之际也将是你们把学到的正义知识,转变成正义行动的时刻。我热切地希望,同学们毕业之后,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

大家知道,正义的英文是justice,它是政治思想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范畴。其基本意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情”,“得到应当得到的事物”。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智慧和美德”,而不义则是“无知和邪恶”。至少从柏拉图时代起,正义就被所有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视为良政善治的基本属性,也是评价社会政治进步的基本标尺。

正义本质上是一个应然的概念。对于个人而言,正义就是每个人出于自身良知而产生的“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得到什么”的道德命令。对于社会而言,正义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其应该获得的事物。对于个人来说,正义是最大的“天理”;对于社会来说,正义是最高的“道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道”,西方传统思想中的“自然法”,都是人类正义的不同表述。正义是所有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最终的合法性来源,是评判个人和群体善恶的最高标准。

正义是人类的“至善”和“至美”。亚里士多德说:“正义集中了人类的所有美德”,“比日月星辰更加光彩夺目”。正义不仅代表了分配的公平和权利的平等,而且代表了个人的良知和社会的美德。正义不仅意味着个人权利的最大化,也意味着整个共同体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正义既代表了结果的公平,也代表了程序的公平。一个正义的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即个性充分解放,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基于人类的良知和理性。人类的一切善行,无不源于其内在的良知和理性,而正义是其中最高的善。这种良知和理性,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所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品质。霍布斯说,正义集中了人类最大的良知和理性,是人类的首善。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也符合自然的理性,是自然秩序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埃德蒙·柏克说,“有一种东西,并且只有这种东西恒久不变,它先于这个世界而存在,并且也将存在于这个世界自身的组织结构之中。它就是正义”。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也是立国之本。任何伟大的国家,只有从事正义的事业,才能对内得到人民的坚定拥护,对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古代先贤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实质上就是正义。奥古斯丁也说,没有正义,就没有人民的共和国。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指明了根本方向。汉密尔顿说:“正义是政府的目的。正义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目的”。人类文明的演进充满了罪恶和苦难,但无论多少艰难和罪恶都阻挡不住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步伐,这是因为人类自身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追求正义的内在冲动。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为人类评价自身的善恶提供了终极的道德标准。无论是自然正义还是社会正义,它们都是人类行为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正是因为存在着终极的正义标准,历史才可以最终判断个人的善恶,以及社会或政府的好坏。

虽然我们不能说政治思想家们已经穷尽了关于正义的所有知识,但是可以说他们已经告诉了我们关于正义的基本知识。要真正实现社会的正义,具备正义的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正义的知识,转化成正义的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义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使正义的知识转化为正义的行动,或者说,如何以正义的知识去推动正义的实践呢?

要有正义的行动,首先要有对人类正义的坚定信心,从而拥有一种内在的正义感。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人性逐渐克服和战胜兽性的过程。毫无疑问,从历史的长河看,基于理性和良知的人性,压倒性地战胜了人类身上原本存在的兽性。尽管就某个局部或某个时期来说,社会进步的进程可能会暂时中断,甚至出现某种倒退,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以及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人类趋向更加正义的进步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要有正义必胜的信心,要深信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邪恶,深信“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身上会不断散发出理性和良知的光辉,会养成一种浩然正气,有道义的担当,从而拥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不竭动力。

要有正义的行动,必须坚守正义的底线。对于个人来说,诚信友善、不为五斗米折腰、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是正义的道德底线;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畏权贵而敬畏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等,则是正义的法律底线。坚守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核心价值,反对专制独裁和等级特权,拒绝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则是正义的政治底线。

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不仅公民合法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等基本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而且个人的一切正义追求也终将付诸东流。制度的正义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正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最有力的武器。要使正义的知识转变为正义的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坚决破除阻碍人民民主和政治文明的一切制度屏障,消除一切助长官员腐败特权的体制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有效的制度去维护每一位公民的正当权益。

自己不作恶,也不给他人作恶创造条件,并且竭力阻止恶的发生,这是正义行动的基本要求。一个正义之士,不仅自己要光明正大,行正义之举,而且当周边发生恶行时,也不应当无动于衷,而要竭尽所能去阻止恶的发生。例如,当有人因为对企业和官员的正当批评而遭到跨界追捕时,当有人在讨回欠薪过程中遭到毒打时,当人们的人格尊严遭到暴徒的羞辱时,当正当的言论自由被粗暴地剥夺时,大家都应当挺身而出,发出正义的呼喊,采取一切合法的措施,阻止恶行的发生,让社会回归正义的轨道。

捍卫正义、伸张正义,要从自己做起。每个人都有权对别人和社会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身体力行。一个只对他人提出要求而从不要求自己的人,一个只喊空洞的正义口号而自己从不诉诸行动的人,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无所助益。要使正义的知识变成正义的行动,就要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积极投身社会的公益与进步事业,拒绝与邪恶力量同流合污,自觉抑制周围的各种倒行逆施行为,帮助那些因伸张正义而受到打压的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正义的善举。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同样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正义行动。

同学们,将正义的知识,转化成正义的行动,是我们北大人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历史上,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因此,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必然包含着公平正义的要素。同学们在工作中为维护公平正义所做的每一件有益的事,实际上都是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让我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作为我对你们的祝福:“正义的人是幸福的。”衷心祝愿同学们毕业后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幸福!

(本文作者: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进入 俞可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正义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98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大政治学,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