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宜居城市”与“宜看城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34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2:55

进入专题: 宜居城市  

杨东平 (进入专栏)  

新发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3位跌至第15位。同样跌后的还有天津、广州、郑州、南京等城市;而入选的前10名除贵阳为省会城市外,皆为中小城市,如威海、珠海、桂林、台州、北海、秦皇岛、宜昌、咸阳、曲靖。它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是一致的:那些患有种种“城市病”的特大城市,其实不如中小城市更适宜居住。

此次评选,依据的主要是交通条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经济水平、社会治安等一些可测的外在指标。应当说,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安全的社会环境等等,只是“宜居”的基础条件和门槛值。达不到这一标准,不可能宜居;仅仅达到这些标准,也不一定宜居。试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安全之外,是否有购物、饮食、服务的便利,是否有吃早点、配锁、修自行车的地方,还要上学方便、看病方便、上邮局方便、上银行方便,不仅要方便,而且还要便宜,难道不是宜居的基本要义?一些中小城市正是在这方面最具优势,我们经常会为那里生活之便宜、方便而感震惊。除此之外,一个宜居的场所,还要有亲和力,有历史和文化的温度,有浓浓淡淡的人情味,从而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它是从小型社区稳定、持久的建筑环境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这正是那些尚未“现代化”的小城、古镇最令人留连之处。

于是,我们发现失去了什么,发现我们为改善居住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在近些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美化运动”中,我们生活的城市日益高大、雄伟和富丽堂皇,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昂贵、不方便、无人情味。城市对更高、更新、更亮的追求,对高度和速度的竞争,对大草坪、大广场和景观大道的竞争等等,主要不是从市民的生活需求中产生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和目标,是所谓的“城市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越来越具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成为无需检验、高居一切之上的真理,成为目的本身。于是,城市不再是一个自我生长的有机体,而成为被粗暴规划、改造的对象,可以不顾民生、不顾历史、不惜代价。于是,那些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名人故居被认为陈旧破败,被改造为瓷砖贴面、玻璃幕墙或者假古董。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排量汽车因有碍观瞻,必欲除之而后快;方便民生的露天市场、贩夫走卒同样有碍观瞻,必须彻底清除、一网打尽。

杭州市 “提升城市形象”的努力是很极端的:以帕萨特、红旗、中华等中高档车为出租车车型,并投放百辆奔驰、宝马出租车。其结果是近六成“奔的”躺在车库“睡觉”,在路上的“奔的”也是惨淡经营,不堪重负。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美的城市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当城市成为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时,作家陈村为在浦东找不到一家能吃夜宵的馄饨店而感叹。他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城市正面临一种新的威胁,一种“对市民生活的全面开战。”两年前,上海以饮食安全为由,要求限期关闭营业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小餐饮店,是城市管理中为观瞻而害民生的典型。所幸的是,后来市政府顺从民意收回了这一政策,使上海数万家小饭店得以“死里逃生”。

如果我们的城市成为主要供人观瞻、显示成就的绚丽窗口和舞台,成为主要为满足观光客的趣味,炫耀城市虚荣心的容器,那么它必然离民生越来越远。一个仅仅追求雄伟、高大、美丽、一尘不染的城市,可能是一个“宜看城市”, 绝对不会是宜居城市。归根结底,城市主要不是供外人观赏,而是供老百姓生活的。而且,在我看来,只有那种三教九流、五方杂处,人气盎然的街区和社会,才是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真正具有观赏价值的。这种多元化的城市生态,是城市活力的真正来源。一位印度学者这样比较上海与加尔各答:富丽堂皇、整齐干净的上海是秩序与统一的象征,“加尔各答是混乱、无秩序和无政府主义的象征,……尽管混乱、无秩序,它却是个开放和宽容的社会。在这中间,冷漠和贫穷滋生着创造性、科学知识和感情。从这个城市产生出印度三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我们不是可以从中悟出什么吗?

2006-1-11

进入 杨东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宜居城市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