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在今天的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3 次 更新时间:2017-03-19 21:08

进入专题: 南腔北调   传统工艺   现代化   全球化  

江晓原 (进入专栏)  

□ 江晓原  ■ 刘 兵

□ 最近看一些科幻电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可能是我“过度解读”:故事发生的时间经常被定在1900年前后,而不是在科幻作品中通常设定的未来。这种科幻电影中经常有一些令人怀旧的场景和情调。1900年还没有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也没有互联网和iPad;但是也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更没有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污染。那个年代似乎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这本书差不多也是那个年代。一个德裔美国人,在1921~1930年间,深入中国的市民会社,来调查和记录中国的手艺人活计,留下了这部图文并茂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张柏春教授说本书是“洋人版的《天工开物》”,当然不失为一个妙喻。但更可贵的是,这项调查中的许多工艺,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今天来读这部书,怀旧一番固无不可,猎奇一把亦无不可,但我隐隐约约总觉得还可以有一点另外的什么。


■ 你又在用科幻说事了。不过也许有部分的道理吧。但我们还可以注意另外两点。

其一,正是在那个时代,此书的作者霍梅尔,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传统手工业器物的调查,并说此书的目的即“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应该说,这体现出了作者超前的远见。

其二,在今天的学术领域,例如技术史、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传统手工艺器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所以会这样,自然有许多原因,但在其中,那些在现代化出现之后消失的“遗物”的珍稀,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 现在确实有不少学者对以前那些手工艺技术和作品感兴趣,甚至专门为此组织了研究机构。不过这种收集和整理工作,恐怕有两种不同的动机。一种是近似于“好古成癖”,对这些如今已成“活化石”的旧时遗物把玩、欣赏,这种动机的背后,也许没有更深的情怀。另一种则是出于对现代化及全球化的反感,从而对“前现代化时代”表现出深深的眷恋。比如田松对纳西族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就明显表现出这种眷恋。

这两种动机,都可以导致本书中霍梅尔所作的辛勤工作。不过,霍梅尔毕竟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这些收集和整理工作的,那时现代化和全球化还远没有今天这样表现得咄咄逼人,所以他没有表现出田松那样的情怀,当然是不难理解的。或许我们可以猜测的是,如果霍梅尔生在今日,他在从事这一工作时会不会表现出某种类似田松的情怀呢?


■ 你说的这两个方面,也许并非彼此矛盾。比如你所说的那种“好古成癖”,热衷于对旧时遗物把玩的人,在一种更宽泛的意义上,似乎也还有着某种与“博物”情怀相近的感觉。你我都很熟悉但已经过世的物理学史家戈革先生对那些古旧小玩艺儿的喜爱,恐怕就属此类。尽管这类关注的对象多为人工之物,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学是以自然而非人工之物作为对象的。

与此同时,即使是那种出于“对现代化及全球化的反感”,从而对“前现代化时代”倍加关注的人,在一种学理的意义上,其关注仍然需要有一种基础和依托,而那些更早些或在当下,哪怕并非出于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感而积累起来的对过于旧时器物的关注,也构成了一种重要的学术准备。因为在现代化来临之后的今天,那些器物已经再难寻觅了。这也正像那些哪怕出于纯粹考据癖而做的考据研究,也可以成为后来更有意义的历史研究的前期材料的准备一样。

不过,虽然我们现在暂时尚无法确知此书作者的动机,但他在那么早就能如此献身于对类传统生活手工艺器物的收集整理,还是颇有远见的。因为我们也知道,当身边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器物时,人们通常是不会去留心更不用说系统整理那些旧时日常物品的。


□ 虽然霍梅尔在本书中,通常都是以平静、客观的态度来描述那些手工工艺的,但是这样细致的描述和记录本身,似乎就透露着某种情绪。

我看本书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些手工工艺其实有着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它们之所以消亡,最主要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效果不够好,或它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因为现代工业生产和它们的竞争——工业化的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于是人们渐渐不再光顾传统的手工工艺了。那么,这种现代工业的批量化生产,究竟是不是当时的人们所需要的呢?工业化产品出来之后,两相比较,人们当然会说:我需要那个价廉物美的。但在这种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出现之前,人们未必在盼望这些产品吧。所以,是不是也可以说,批量化生产的工业品,也是一种和今天的iPad类似的诱惑呢?

于是,我们就回到本文开头,我提到的那个神秘的1900年附近了——“过度发展”的临界点,会不会就出现在那附近呢?而我们今天再来回顾这些手工工艺,是不是还能够有更深的意义呢?


■ 对这些传统的工艺品与现代化的工业产品进行比较,其实只能是在设置了某种价值标准之后才有可能。究竟如何评价是否需要,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因为需求也有不止一类,比如最本原的,以及被建构出来的非必需但却又经常被误认为必需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基于那种传统技术的生活,显然要更为生态,更为自然,更为可持续。

你在看此书时的上述联想,也是一个带有当下视角的解读。其实在此书作者从事这项可敬的工作时,也许本意上并未有当下如此理解的“高度”,但这种有超前意识且能成为学术积累的工作,其重要性恰恰在当下更为凸显出来。

至于1900年前后是不是一个转折点的问题,也许有些像历史分期的争论,作为一家之说也未尝不可。更重要地,当然不是确定某个特定的年份,而是在一个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兴起和巨大影响(在中国的影响要晚于西方),并带来了诸多严重的新问题。

人类总是在寻求变革,传统手工艺器物也非一成不变,但这种变革过于激烈,便会出现本质改变,并且对多元传统的并存带来致命威胁。带有这样的意识,重新再去回顾那些质朴、可爱的传统手工艺器物,读者自然会有无数感慨、联想和反思。这也正是此书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之一。

载2012年3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南腔北调   传统工艺   现代化   全球化  

本文责编:jiangxiao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64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