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陞先生学术年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17 次 更新时间:2017-01-21 18:25

进入专题: ​杨联陞  

​杨联陞  


杨联陞(1914—1990),原名莲生,后以莲生为字;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


四十年代初,在哈佛习文史哲的中国留学生中,任华(西方哲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吴于廑(世界史)、杨联陞(中国史)四人皆风华正茂,而意气相投;周、杨二氏尤为英敏特出,当时胡适已有意延揽他们到北大以为己用。其后任、周、吴三人皆返国任教,三十年间运动相乘,政治逼人,周氏虽于劫后重拾旧业,终未臻大成;惟杨氏自有因缘,得以留在哈佛远东语文系执教,墙外开花,海外称雄,乃至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杨氏论学,以广义的中国经济史为中心,而旁及中国历史的各个角落。专著以1952年完成的《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最为重要,号为简史,篇幅确亦无多,但实有深广的学术根基,为高度浓缩的综括;与稍后大陆出版的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相比,虽于规模宏大、史料详赡方面皆不能企及,但以简驭繁,亦足以自立。论文如《晋代经济史释论》概述断代经济面貌,《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会子形状考》辨析经济制度的细节,《侈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钩沉经济思想的潜流,《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观察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运作,《原商贾——余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序》追溯商人社会角色的源流;其他方面,政治史有《国史诸朝兴衰刍论》、《国史上的女主》、《明代地方行政》,宗教史有《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及《补论》、《〈老君音诵诫经〉校释》,社会史有《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皆自具手眼之作。

杨氏论著的精华多收入《中国制度史研究》(英文)、《汉学散策》(英文)、《国学探微》及《杨联陞论文集》。大都选题新颖,辨析细微,既有现代社会科学的总体视野,又具历史考证的微观基础,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曾选修陶希圣中国社会史、陈寅恪隋唐史课程,深受陶氏所编《食货》杂志影响,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又得陈氏指导;故其为学,在领域及取向上实追随陶希圣,而在方法及风格上则借鉴陈寅恪,即“大处”如陶氏“着眼”,而“小处”如陈氏“着手”也。他于经济史,能进复能出,与治中国经济史的其他名家相较,如梁方仲、全汉升、傅衣凌、彭信威皆专家之学,而杨氏可谓通人之学矣。其学又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以博杂多端著称,亦不无零碎之弊,故他不自称史学家,而以“开杂货铺”的汉学家自居,虽身处北美汉学界,作风实更接近于欧洲汉学家。

美国汉学家因为语言隔阂而想像丰富,容易发生“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地平线上的树林”(mistak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tobe forests on the horizon)的毛病,故杨氏特别强调对文献原义的理解,倡导“训诂治史”,以为“研究中国史的人必须具有起码的训诂学素养。够不上这种要求的研究者,只能算是玩票性质,而不会成为一个全健的汉学家”。而他本人也身体力行,不仅随处寓训诂于史学,更有《“龙宿郊民”解》、《汉语否定词杂谈》、《禅宗语录中之“聻”》之类语文层面的专门考辨。

此外,杨氏还特别以学术书评闻名,收录于《汉学论评集》(英文)的计四十余篇,除去其专长的领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科技、官制、文学、哲学、书画等方面,并能祛疑纠误、鞭辟入里,其价值实不在正规论文之下。刘子健甚至说“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按:法国汉学巨擘伯希和亦以书评驰誉于世,而每每目无余子,出语严苛,以“汉学警察”自许。时流多指杨氏以博学贯注于评论,可上比伯希和;而杨氏虽不满意伯氏性格刻薄,雅不愿与伯氏并举,但亦曾自嘲为“汉学的看门狗,看到人家胡说,必高叫一声”。故就整肃学术纪律的作用而言,他确可作“汉学警察”之续,拟之为地煞星,不亦宜乎?

杨氏学养深邃,惜四十多岁后患抑郁症,每一二年即发作一次,故虽寿至高年,论者仍有千古文章未尽才之叹。


诗曰:剑桥岁月未蹉跎,铁幕周郎可奈何。汉学西洋称警察,如公堪继伯希和。


杨联陞生学术年表


1914年 1岁 生于河北保定。

1933年 19岁 同时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从家长的愿望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大学期间受教于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国经济史。

1935年 21岁 先后发表《唐代高利贷及债务人的家庭连带责任》和《从四民月令所见到的汉代家族的生产》二篇文章于《食货半月刊》一卷五、六两期。

1936年 22岁 发表《东汉的豪族》一文于《清华学报》。另有书评《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斑》,发表于《食货半月刊》四卷六期。

1937年 23岁 发表《汉武帝始建年号时期之我见》和《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二篇文章于《清华学报》。

1940年 26岁 受哈佛大学贾德讷(C S Gardner)博士的邀请赴美,协助贾德讷从事研究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助赵元任先生在哈佛大学陆军特别班讲授中文,以钻研语法受赵先生赏识,成为其得力助手。此后发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论文多篇。

1942年 28岁 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5年 31岁 完成博士论文《晋书食货志译注》。

1946年 32岁 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发表《晋代经济史释论》于《哈佛亚洲学报》。

1947年 33岁 与赵元任先生合编《简明汉语口语词典》出版。发表《二十四史名称试解》、《公元942年晋帝致契丹皇帝的一封遣书》两篇文章于《哈佛亚洲学报》。同年与李方桂先生相识,交往甚密,经常请教和切磋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1948年 34岁 担任《哈佛亚洲学报》编委。

1949年 35岁 发表《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一文于《哈佛亚洲学报》。

1950年 36岁 其中国史专题讲授提纲《中国史纲》出版发行。发表《汉代丁中、廪给、米粟、大小石之制》于《国学季刊》七卷一号,《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于《哈佛亚洲学报》,这篇文章是其渊博的宗教学知识用于经济史研究的经晶。

1952年 38岁 其中国古代经济史力著《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出版发表。同年发表《国史上的人质》一文于《哈佛亚洲学报》。

1953年 39岁 《文白对照中文诗选》一书出版。发表《会子形状考》一文于《哈佛亚洲学报》。

1954年 40岁 发表《国史诸朝兴衰刍论》一文于《哈佛亚洲学报》。

1956年 42岁 受特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亚洲史学史讨论会,为此特撰《官修史学的结构——唐朝至明朝间正史撰修的原则与方法》一文,不久被译为德文发表,又收入《中国与日本的史学家》一书中。同年写毕《〈老君音诵诫经〉校释》一文。

1957年 43岁 发表《侈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一文于《哈佛亚洲学报》。

1959年 45岁 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0年 46岁 撰《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一文,第二年发表于《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

1961年 47岁 《中国制度史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收入了作者自1946年至1957年期间先后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表的《国史诸朝兴衰刍论》、《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等九篇论文。同年发表《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一文。

1962年 48岁 受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教授之邀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作讲演,用法文宣读了《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一文。同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讲学,撰《论东晋南朝县令俸禄的标准——〈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质疑》一文。

1965年 51岁 获哈佛燕京中国史讲座教授称号。同年参加由费正清(J.K.Fairbank)主持的世界秩序专题讨论会,撰《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一文,1968年由费正清教授主编的此会论文集印行,在卷首扉页上题:全体撰写人献此书于哈佛燕京中国史讲座教授杨联*。

1967年 53岁 著《中国语文学札记》一文,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39本(1969年)。

1969年 55岁 《汉学散策》出版,收入了作者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于《哈佛亚洲学报》、《通报》的十四篇文章。其中包括《国史上的女主》、《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二十四史名称试解》、《官修史学的结构——唐朝至明朝间正史撰修的原则与方法》等论文。

1970年 56岁 获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71年 57岁 发表《汉语否定词杂谈》一文于《清华学报》新九卷一、二期(1971年),这是其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1973年 59岁 撰《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一文于《食货月刊》复刊三卷八期(1973年)。

1974年 60岁 获法国铭刻与文学学院德卢恩奖(Drouin Prize)。

1976年 62岁 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80年 66岁 在哈佛大学以名誉教授退休。

1983年 69岁 《国学探微》出版,该书收入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14篇,并翻译成中文。其中多为原收入《中国制度史研究》和《汉学散策》的文章。

1990年 76岁 11月16日逝世于纽约阿令屯。

1992年 《杨联陞论文集》出版,篇目由其在晚年手订,收入自1945年到1974年间发表的论文,共18篇。


    进入专题: ​杨联陞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8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