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新元墨学不必以师者自居贬斥新墨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4 次 更新时间:2016-08-11 02:31

进入专题: 新墨家   墨学  

黄饮冰  


中国政法大学解启杨教授为墨学泰斗孙中原先生新书《墨子大辞典》所撰书评文章《墨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化》一文,在凤凰网上我已经看了。文中提及“新元墨学不等于新墨家。一字之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有别。新墨家对墨子情有独钟,视墨子为本位,认为墨子话语最适合现代中国发展和社会实践,凸显承续墨子,贬斥他家。这种倾向封闭保守的文化观,跟全球化地球村时代显有抵牾。“这实际是一篇广告词,是为孙先生的墨学工作广而告之。但是这个广告却把孙先生的新元墨学和新墨家思想对立起来,大有否定新墨家的势头,这实际就是一种排斥他家的文化观,相信不是孙先生本意,不知道解教授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


事实上,在中国所有的学说中,墨家的发展是最艰辛的。2000年后新墨家再传墨学,无论如何,都应该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大幸事。基于此,作为一个儒学研究者,我亦觉得有必要写出以下文字,帮新墨学“平反”。


一、墨家登场——在突破儒家孔学的历史局限性中诞生


1、孔学的春秋时代之局限——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公元前5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儒家孔学与墨家思想的对立(当然还包括法家思想与儒家孔学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儒家是维护西周秩序的。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封孔子“圣人”。孔子出生于贵族氏族家庭,是殷贵族的后裔。


孔子的思想,继承了殷商和西周贵族之“天命”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意思就是:天帝虽然没有说话,但世界都依据天帝的意志行事,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都按照天帝的意志在运行,天帝何必说话呢!天命观是孔学的出发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对中国人的影响何等的深刻,以至我在年近50岁的这几年里,十分的惶恐。


当然,孔学不是对殷商和西周贵族“天命观”的简单重复,他是从天命观出发,建立了一套“仁”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学,有两个命题。一个是孔子的仁以“亲亲”为立足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孔子倡导亲亲,认为只有亲亲,才会有孝悌,才会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这样犯上作乱都不会有了。第二个是孔子的仁以“克己复礼”为总纲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孔子提倡孝悌,提倡复礼,目的是要使“民德归厚”,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尽管孔子“梦周公”,“吾从周”,并不是说孔子真的要恢复周代的统治秩序,而是觉得西周时代是最理想的时代。所以孔子从殷商西周的贵族氏族统治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了以上两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仁学。为了治理春秋乱世,孔子从“正名”开始,大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要求君臣父子各尽本分,以此阻止社会秩序的崩溃。孔子还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日)的政治路线,以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2、法家的春秋时代的先进行——用“以法治国”的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孔子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建立新秩序,而是为了恢复旧秩序,尽管孔子确实是为了建立新的稳定的秩序来阻止春秋时代的社会崩溃。但孔子没有抓住动荡中的新因素来建立新秩序,所以就阻止不了社会秩序的继续崩溃。春秋时代的“降在皂隶”和“贵贱无序”孔子是阻止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法家实际上比孔子还要先登场。法家是代表当时新兴土地资产阶级(地主)和商业资产阶级(商人)利益的新学派。比孔子稍早的邓析,和孔子同时代的少正卯都是早期的法家,儒法两家的思想从开始就是对立的。


孔子对法家除了口诛笔伐之外,还诛杀了少正卯。学术之间的排他性,是多么的厉害。


3、墨学对儒家孔学的突破


墨翟,战国时代的鲁国人。大约生在孔子死的前后,死在孟子生的前后。


墨翟出生于社会下层,是手工业者,经常自称“贱人”,如同楚国经常称自己是“荆蛮”一样,很有讽刺意味。墨翟有科学知识,对力学、几何学、光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很通懂,这一点比孔子强,孔子连种田的知识都瞧不起。比孔子稍晚,在战国初年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思想是手工业者(小资产者)的思想,所以我总说墨翟是工匠头。


墨翟反对孔子的“天命观”,提倡“非命”,主张强力。他认为“命者暴王所为”(墨子.非命下),即天命是暴君编造出来欺骗人民的。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还说“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墨子认为人要靠自己的力量,不信天命。


墨子反对孔子的“仁”,提出“兼爱”。墨子认为“亲亲有术”(墨子.非儒下),就是亲亲的观点实际就是统治术,麻醉人民的。墨子站在“贱人”的立场,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强调“兼爱”,反对“别爱”,就是爱无差别,爱无等级,与孔子的有差别、有等级的爱相对立,主张互爱互利。


墨子提出的观点,也是要用于社会实践的。墨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三条行政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第一,效仿古代圣王行事。墨子推崇大禹,行政者要象大禹一样为人民谋福利。第二,要了解百姓的需求。第三,用上面的两条为依据,制定行政办法,用到政治方面,看是否对国家人民有利。墨翟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行政的标准的。墨翟的国家治理思想,是超时代的。可以说,墨翟的社会治理思想,与我国当前的治国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二、墨学的秉性——批判性不等于是封闭保守和贬斥他家,墨翟在批判中创立了墨学,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孟子就是在批判墨学和他学的基础上成才的


1、墨家是在批判中创立,批判精神是墨家特色


任何学说,都有对其他学说的借鉴,这些学说也可能殊路同归,但前提是学说之间的“渭泾分明”,否则,就是同一个学说了。实际上,同一个学说也有不同的子体系。也就是说学说都有排他性。因为学说都是自成体系,所以学说也有一定的封闭性。学说都是在竞争中发展的,所以学说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最重要的是,任何学说的产生,都离不开开创这个学说的第一人。这是学术研究者应该明白的基本道理。


用现代的话来说,墨学是对孔学的批判上的继承,继承上的发展。没有非儒,也就没有墨学。墨子就是这样在批判儒家的理论基础上创建墨家理论。墨学的这种批判精神,与封闭保守无关,也与贬斥其他学说无关。


在中国,儒学对法家和墨家的态度才是排斥。在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相互排斥。他们要不相互排斥,早就合成一家了,人类文明也就失去了个性特色和进步的动力了。没有多样性,构不成全球性。


批判无可指摘,排斥也未必不可,不然个性就泯灭了。一句老话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有道理。


2、没有墨翟的墨家就不是墨家


以创立者名称命名的学说,墨家是唯一一家,没有墨翟,也没有墨学。新墨家对墨子情有独钟,视墨子为本位,认为墨子话语最适合现代中国发展和社会实践,凸显承续墨子,贬斥他家。是有历史底气的,而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儒学不尊孔,墨学不尊墨,道学不尊老,就如同基督教不尊耶稣一样。


3、墨学的进步超越了时代


从根本上讲,墨学是进步的。但墨学的进步超越了时代,因为墨学进步到了现代民主社会,墨学解决不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问题。春秋战国时代的问题,是法家建立了新制度,兵家捣毁了旧秩序,由秦始皇重新统一了天下。


4、墨学的没落与封闭保守与贬斥他家无关,与自己的阶级基础定位和他学的排斥有关


墨学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说话,统治阶级(无论是旧的氏族贵族还是新的地主官僚集团)都不会喜欢墨学,这是墨学最大的时代局限性。墨学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的调和性,没有很强的斗争性,非攻原则让墨家拒绝战争手段,所以尽管墨家建立了巨子一类的组织,建立不了自己主导的新秩序。而同时代的法家,因为代表性的土地资本家(地主)和商业资本家(商人)的利益,所以具有很强的斗争性,最后统一天下的就是法兵并重的大秦。


我们在谈到墨家的没落的时候,总会忘记儒家在春秋战国以至西汉前期也曾没落。孔子创造的儒家仁学,也对建立新秩序没有起到作用,被边缘化。在春秋战国时代,统治阶级也没有接受儒家孔学。但是,儒学的斗争性是很强的,孔子诛杀少正卯把儒学的斗争性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儒家把《易》当作教材,研究的就是天命的变异,只是儒家总是容许自己具有斗争性,而教其他的人忘记斗争性。孔子之后,每次天下板荡,都有儒生热烈活动的身影。儒家学说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的,是帮助统治者维护秩序的,只要儒家把心中的旧贵族换成新皇帝,儒学就会华丽转身。所以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马上适应了新形势,成为了皇家手上的香饽饽。


不过,这以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儒家孔学了。秦之后的2000多年,中国奉行的是“儒表法里”,孔子是招牌,法家才是内核。


5、墨学的没落是官本位的没落,不是学术的断绝


说墨学没落,是站在官本位的立场上说的,因为墨学没有成为官学。后来的墨者,在科学探索和逻辑推理上把墨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理论上,墨学有很多的深刻认识,并建立了独自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在哲学上,逻辑推理的贡献是其他学说不能比拟的。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墨学并没有消失。但作为墨学的继承人——墨家断绝了,也就是说墨学缺乏继承人,不像儒学一直有儒生在继承。


三、体与用的辨析——《墨学大辞典》脱离不了、也代替不了《墨子》


1、体与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儒、墨,是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所以道学、儒学和墨学是属于“体”的范畴,是指导思想。而法家、兵家、名家及其他诸家,是建立实践模型的,研究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属于“用”的范畴,是实用“术”。


换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就等于是换了“体”,故“体”是不变的;“用”可以为任何“体”所用,只是各“体”之“用”有各自的特色,所以“体”之“用”是变化无穷的。


2、《墨学大辞典》与《墨子》


《墨学大辞典》是什么东西呢?《墨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化》一文说得很清楚:【《墨学大辞典》内容远超一般辞典工具书的范围,是墨学性质、体系和发展精炼浓缩的百科全书。它最引人注目的词条释文,是墨学研究方法论,探讨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化的课题。】简单一句话:《墨学大辞典》是人们学习、了解墨学的工具书。换一句话说,《墨学大辞典》不是《墨子》,是认识《墨子》的工具,属于“用”的范畴。研究者可以去看《墨学大辞典》,传道者必须苦研《墨子》。


这实际上好理解。比如基督教的牧师和基督徒,手拿的一定是《圣经》,而不会是《圣经大辞典》。对于墨家来讲,《墨子》就是“体”,《墨学大辞典》就是“用”。我不好意思说,解先生把“墨学研究”当成了“墨学”本体了,但的确如此。如此发出的议论,就有点不着边际了。


学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提供世界观、基本立场和方法论的。学说的生命,体现在对新问题能提出对应的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但学说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是不能变化的。解先生的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墨学研究的方法论。墨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墨学的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墨学的方法论是“体”,墨学研究的方法论是“用”,对于这一点,我必须再次明确,以免产生误会。


3、新墨家与新元墨学


对于新墨家,我知道一些,但也不全面。但直面字义,新墨家是对旧墨家的继承和发展。“墨家”体现的是继承,“新”体现的是发展。新墨家继承了墨学,也继承了弘扬墨学的墨家,所以号称“新墨家”。


新元墨学是什么东西呢?解先生通篇文章谈论的是“墨学研究”。依据解先生的文章,我理解“新元墨学”是研究墨学的学说成果,而不是墨学本身。无论新元墨学如何禀赋兼容开放的学术新风和创新方法论特征,肯定墨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学说,主张以同情理解的情怀,使墨学跟世界多种多元优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进新元墨学的创造性转化和重生。只要新元墨学脱离了元墨学,即《墨子》,新元墨学就不是墨学,而是一个新学说。这就如同当初墨翟批判儒家孔学形成了新学说一样的道理。墨翟的新学说就只能叫做“墨学”,而不能叫做“新元孔学”。多元墨学是不可能存在的。


四、新墨学的发展


解先生说:【中华民族,若无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将会丢失民族的精神魂魄。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活重生,是墨儒等百家之学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对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今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要的课题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所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就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传统文化也有根,不能以“倾向封闭保守的文化观,跟全球化地球村时代显有抵牾”为理由断裂传统文化的根。二是不能以“传统文化有根”为由故步自封,闭眼不看世界。墨学的发展也应当如此。


实际上,在这之前,因为蒋庆的一篇文章,我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命题,这个命题,对于墨学也同样适用。


黄饮冰2016年8月4日星期四于孝感。


附文:《解启扬:墨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化》


核心提示:新元墨学禀赋兼容开放的学术新风和创新方法论特征,肯定墨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学说,主张以同情理解的情怀,使墨学跟世界多种多元优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进新元墨学的创造性转化和重生。


中华民族,若无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将会丢失民族的精神魂魄。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活重生,是墨儒等百家之学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从广义学术史和当今文化研究现状的大视野看,所有理论研究皆历史,墨学研究不例外。墨学研究比注重墨子思想、文本考订的《墨子》研究范围更广,它涵盖墨学分科、墨学史研究、墨学研究方法论,特别是墨学的现实转化和创新研究。孙中原主编的《墨学大辞典》集数十年墨学专攻,全面概括、提升世界范围的墨学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后期资助项目,商务印书馆2016年7月出版。


辞典通常是解释词义的工具书,我通读《墨学大辞典》以后,这一认知有所改变。


《墨学大辞典》内容远超一般辞典工具书的范围,是墨学性质、体系和发展精炼浓缩的百科全书。它最引人注目的词条释文,是墨学研究方法论,探讨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化的课题。


《墨学大辞典》是新元墨学以辞书形式系统性和大规模的呈现,可说是新元墨学的问世宣言与大胆尝试。该书英文译名:A Companion to Mohism,意为现代墨学研究的指南与参考。


新元墨学不等于新墨家。一字之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有别。新墨家对墨子情有独钟,视墨子为本位,认为墨子话语最适合现代中国发展和社会实践,凸显承续墨子,贬斥他家。这种倾向封闭保守的文化观,跟全球化地球村时代显有抵牾。新元墨学禀赋兼容开放的学术新风和创新方法论特征,肯定墨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学说,主张以同情理解的情怀,使墨学跟世界多种多元优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进新元墨学的创造性转化和重生。


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由上世纪80年代思想传播研究为主流,到90年代回归传统,簇生国学热。在国学热的潮流中,面对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化的课题,学界观点百花齐放。有一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思想内涵有普适性和开放性特征,应继承弘扬。但此派有一显著特征:强调某派思想的独特优势,贬斥其他学派。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代思想家创造灿烂文化,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今日中国文化建设,不是传统的照搬与复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跟全人类积淀数千年的世界优秀文化深度交融。《墨学大辞典》编者明显属于后者,即刻意为国人打造综合兼容的大度多元文化精品。


    进入专题: 新墨家   墨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94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