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应对农业现代化挑战大力提高农业竞争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77 次 更新时间:2024-05-23 23:55

进入专题: 农业现代化  

叶兴庆 (进入专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从现代化进程角度,从未来怎样推进现代化进程角度,看待农业农村问题。当前至未来33年的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有新的表现和挑战,而农业面临的挑战最值得关注。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贸易逆差持续至今,面向2035和2050年,逆差恐怕也存在且不断扩大。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不断上升的同时,仍需坚持对外开放,高举城镇化、自由贸易的大旗,这对中国贸易业和整个国家、民族都很有利。但是像日本、韩国一样,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发展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扩大进口虽然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平衡贸易关系、调解贸易摩擦中的矛盾和纠纷,但是从事农业的人怎么办?广大的农民怎么办?未来3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振兴农业?一定要着眼于国际竞争力。如果从自身情况谈怎样发展和调整,恐怕有很多的局限性,也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提高农业竞争力,要顺应国内外趋势,直面挑战。

自2015年以来,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重点涉及到农业竞争力问题。在构建农业政策体系过程中,要把提高农业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追求的目标。而小规模农业人多地少的国情不变,未来又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一方面是硬拼,拼成本、拼价格。另外一个方面要巧取,划分小规模农业的优势,通过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提高品质竞争力、提高功能竞争力,通过综合措施全面增强竞争力。

从硬拼角度,第一,改革农产品价格竞争制度。市场定价,体制分离。改革围绕几种重要农产品渐进式展开,从最开始的糖和油菜,到后来大豆和棉花的三年价格补贴和试点,再到当前的大豆回归玉米模式,实现市场化收购补贴。未来稻谷和小麦仍是一个难点。大豆,棉花,玉米等补贴方式的调整,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未来政策支持还需探讨。第二,提高一般服务的竞争力。中国农业政策中,向科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培训、耕地地力保护等领域的投入长期偏低,这与国际情况恰恰相反。近10年来,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大幅度调整了其农业支持政策,在减少价格支持力度的同时,增加了直接收入及对农业生产领域功能性服务的支持。第三,规模经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村人口的比重也大幅度降低。2017年6月份的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36.5%。但是,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格局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今后,在生产环节要通过土地的流转来挖掘规模经济的效率。同时,在服务环节要考虑如何通过服务外包等实现部分作业环节的规模经营,包括病虫害防治。

与此同时,仅从硬拼角度上,我国不仅拼不过欧美国家,也比不过东南亚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人均耕地面积都比我国大,即使我们在成本上还有空间,但是最终也赢不过他们,因此,我们还要加以巧取。一是通过三产融合,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把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打通、延长。二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的有些功能,可以演化为多种功能特别是非产品的其他功能,地区之间、国际之间不能移动。利用这种特点,可以为农业创造竞争力优势。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小规模农业的成本是高的,高成本农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求产品高价格才能覆盖高成本,自由贸易高价格就会导致价格高挂、进口增加。要防止进口增加和价格高挂就是要靠高品质支撑国内的价格高价,让中国的消费者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的价,只有形成这样的理念,小规模农业才有生存的空间。当然,要实现以上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标准体系、产业形态的构造、品牌的培育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

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进入 叶兴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现代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71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