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美国对华政策以竞争名义搞对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84 次 更新时间:2024-03-07 19:33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乔新生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2024年3月1日接受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强调,电动汽车就好像是装在轮子上的苹果手机,可以采取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大量数据,“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美国道路上300万辆中国汽车,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收集数百万美国人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回到北京”,“那太可怕了”,“北京可以让它们同时熄火”。

这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而发起的舆论攻势。此前美国总统拜登就曾经要求政府对中国制造的互联网络汽车展开调查。美国商务部长受访所发表的讲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丰富。首先,她在无意中向人们展示了美国苹果设备的“安全性”,让人们意识到,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设备,究竟有“多安全”。其次,这位美国政府官员肆意渲染电动汽车信息遥控作用,人们不妨展开联想,假如美国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或者美国的其他机电产品在中国使用,可能出现怎样的可怕场景。换句话说,美国很可能会利用电子设备,控制美国的产品,搜集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停止电子设备的运作。最后,数据安全是中美合作的重要项目,两国曾经一度达成共识,期望在人工智能等数字产品领域开展合作。美国商务部长的观点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担忧数据交流可能构成安全威胁,但是,美国又千方百计地要求中国开放自己的数据市场,迫使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交出有关数据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的所谓竞争,实际上就是唯我独尊。

中国始终不愿意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但是客观事实说明,无论是美国的国家性质还是美国的国家战略都决定了,竞争是美国深入骨髓的基因。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说明美国是一个充满进取精神的国家。但是从消极的层面来看,这说明美国所谓的合作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对抗。美国所谓对华政策的“合作、竞争、对抗”,归根结底,就是打着竞争的幌子,拒绝合作,以竞争的名义搞对抗。

所以,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厢情愿,而应该放弃幻想。中国领导人曾经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斗争应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主题。斗争不仅包括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反对美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美国的麦卡锡主义、门罗主义,斗争还包括反对美国在经贸领域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处理中美经贸关系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原则争取主动,以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首先,中国必须充分意识到,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意识到,在货物贸易竞争中,美国处于明显的劣势。美国试图通过所谓市场替代,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保护美国市场。这一方面充分反映出,美国在正常货物贸易关系中,已经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充分说明,美国试图通过破坏中美贸易关系阻碍中国的发展。

不过,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的追逐,使得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无法摆脱市场经济的桎梏。美国希望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阻碍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但是,只要中国继续保持优势并且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那么,中国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中美经贸关系不会因美国政府的遏制政策而彻底消失。

最简单的例子是,现在美国中小商人已经找到了绕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第三方市场,发展转口贸易。第二,通过出口零部件,绕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制裁清单。第三,借助于电子商务,通过邮寄的方式,化整为零,向美国出口商品。美国已经注意到,随着商品零售应用程序在美国推广,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特别是美国乡镇消费者借助于中国消费网络应用程序购买商品,他们以低廉的价格采购商品,然后寻求从北美地区的仓库获得商品。可以这样说,美国消费者正在以“游击战术”击破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

或许是注意到美国网络邮寄商品激增,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制定有关政策,限制从中国进口消费品。但是,只要中国商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相信美国消费者会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促进两国贸易关系发展。

其次,对于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始终强调息事宁人,不愿意在中美经贸关系问题上,出现激烈的摩擦。中国希望美国政府意识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合作双赢,阻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可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制裁措施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分歧。既然如此,不斗争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权利,不斗争就意味着没有力量。只有在斗争中寻求共识,两国关系才能平稳发展。

中国应当充分意识到,美国政府在处理两国经贸关系问题上,习惯于无中生有,造谣滋事。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没有举出任何一件产品数据传输到中国,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到目前为止,美国也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案件,证明中国产品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政府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阻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应当要求美国政府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产品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假如美国政府官员提不出有效证据证明中国产品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完全可以如法炮制,请君入瓮。中国不应对美国显而易见的荒唐言论置之不理,中国也不应该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信口雌黄而坐视不管,中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国消费者意识到,美国政客阻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言论荒唐之极。

竞争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基调。而斗争应该成为中国对美关系发展的基本立场。在斗争中赢得胜利,在斗争中扩大共识,在斗争中寻求团结,在斗争中争取主动。只有斗争才能让其他国家意识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只有斗争才能使美国的消费者意识到,美国官员的花言巧语,无法包装美国竞争失败客观事实。只有斗争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充分意识到,美国的所谓竞争、合作,只不过是美国衰弱的表现。把对抗包装为竞争,无非是希望先声夺人,以势压人,根本无法掩盖美国外强中干的实质。

中国人民对中美关系发展寄予无限美好憧憬。这是中国人民善良的表现,也是中国的世界观。中国希望美国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中美两国和平相处。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美国发达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和霸权基础之上。美国总统公然地宣布,如果中国人民过上美国人民那样的生活,地球将无法承受。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美国优先和种族优越论,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的生活,就应该坚决斗争到底。

最后,中美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不同阶段中美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曾经与中国并肩作战,打败法西斯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年代,美国试图改造中国,拥有这个世界最大的人口市场,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可是,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时候,美国朝野产生了深深的焦虑。他们担心中国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反复说明,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霸权主义的道路,“国强必霸”的逻辑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不会争夺势力范围,中国认为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可是,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美国把中国视为唯一有能力战胜美国的战略对手,使出浑身解数,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

美国打着竞争的幌子,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地遏制战略。既然如此,如果中国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而没有调整自己的对美政策,那么,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有可能会处处被动,甚至有可能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所以,中国必须充分意识到,解决中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中国的对美方针政策。第一,必须考虑到,美国的对华战略是以竞争为旗号,以对抗为目的,试图将中国置于死地。中国必须坚决斗争。第二,必须考虑到,美国的对华战略具有欺骗性,美国正在国际社会散布谣言,试图通过分裂中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欧洲议会通过的有关中国报告,赤裸裸地分裂中国。假如没有认清美国及其战略盟友的本质,而只是停留在口诛笔伐阶段,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构筑铜墙铁壁,那么,中国内部有可能会出现问题。第三,必须考虑到,美国对华政策具有进攻性,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针对美国的进攻,防守反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国意识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会被美国的咄咄逼人气势所压倒。处理中美关系,既要谦虚谨慎,更要不卑不亢。只有关键时刻,挺立潮头,勇于搏击,才能站稳脚跟,取得胜利。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