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康: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面向21世纪的我国哲学发展战略构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8 次 更新时间:2022-07-01 09:32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欧阳康  


20年前在我国思想理论界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为全党全民的思想解放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哲学依据,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也为哲学自身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外部参照系和强劲的动力,促使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角转换和观念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全国全党的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创了当代中国的全新发展阶段。2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依傍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依托着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空前发展,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界取得的最重要思想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哲学理论表现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更应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本文回顾总结20年来我国哲学发展的思想轨迹,研究我国哲学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基本构想,在此仅向识者讨教。

一、20年来哲学发展的思想轨迹及其启示

在1988年全国高校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上,我提交了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从实践标准的探讨到实践唯物主义的建构——十年来哲学发展的思想轨迹及其启示》。该文认为真理标准讨论在当时具有双重目标,这就是在哲学上批判绝对真理论和天才论,在政治上批判“两个凡是”和个人迷信及相应的政治意识和政策等。相应地,真理标准讨论也达到了双重目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它为全党全民摆脱“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破除关于毛泽东的现代迷信和现代神话,批判和清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鸣锣开道,从而为中华民族自觉从事社会政治变革,迅速加入世界现代化进程起了思想奠基的作用。在哲学方面,它的直接作用是恢复和强调了实践在检验思想观念的真理性方面的权威性,更深层和更重要的则在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自身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系统,进而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变革,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紧迫任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该文认为,十年中哲学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和推动,其重要的主体性因素则在于哲学家的主体意识和哲学精神得到了恢复和强化。哲学家们批判性地审视和更新了原有的哲学观念、哲学概念、哲学命题,创制和运用了一批新的哲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对哲学学的深入研究,开拓了一批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对哲学体系的改造和新体系的建构。在10年的哲学发展中,以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为轴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探讨为重点,以对各分支哲学的深入探析为标志,以哲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统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由分到总、由静向动的全面反省和探索过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思想理论成果。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78年以来的第2个10年里继续有所开拓和发展。

1988年以来,我党我国人民经受了1989年前后的苏联东欧剧变和我国的政治风波的考验,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和稳健。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促使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再次重申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可与当年的真理标准讨论相媲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思想政治上解决了中国社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从经济运行体制上解决了当代中国如何实际地进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进入到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的问题。这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观念的一次重大更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20年来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精神生活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便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正是党的十五大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当代中国的最重要贡献之一。邓小平理论代表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时代性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世界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全新形态,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发生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正是依托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迅速变革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这第2个10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其世界化。民族化与个性化进程得到明显加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主要指哲学研究的全球意识和世界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和提升。一方面更加自旷地面向当代世界人类实践和科学的最新成就,积极地探索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全球问题”、“发展困境”等,从中获取发展自身的思想材料和丰富资源,另一方面更加自觉地与当代世界各种哲学流派开交流与对话,批判地吸收其积极成果,扬弃和克服其不足,从而在思想上保持和发扬了自己的超越性和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指哲学研究的民族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和提升。一方面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更加自觉地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贴近和深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从亿万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寻找和创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形式和民族内容,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和民族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个性化指哲学研究的个性意识和特色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张扬。哲学工作者们一方面在对普遍性哲学问题的探索中努力保持和强化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得研究不断深化,造成一种在同一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另一方面则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建构新学科,创造新学派,形成一个在哲学论坛中“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发展局面。

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化、民族化、个性化之间相互促进、互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们今天从总体上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哲学形态是哲学的理论内容与形式结构的动态有机统一。一定哲学以其理论形式凝炼和提升当时的时代精神,融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哲学形态,并随时代的变迁和哲学思维的发展而处于动态演进历程之中.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从思想方面来看,可以也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具体展开。

二、立足大实践和大科学,以哲学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当代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世界的时代精神正是深深地蕴含在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之中。实践和科学是人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两个最基本层次或两种最基本形式,也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对象性前提和现实基础。当代人类实践和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球性大实践和大科学。这里所说的“大”,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指规模大、范围宽、面积广,也是结构方面的,指层次细、形式多、分支繁、包容性强,还是功能方面的,指效应广、影响大、综合性强等。

在实践层面上,人与自然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对立与和谐,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性异化演变成具有全球影响的个性问题,形成在全球问题与个性问题之间保持张力的当代大实践体系。以哲学方式关心和研究当代大实践,一方面要将发展着的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和提升为哲学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来加以研究和处理,使实践问题得到哲学的解释,并由此而达到对于实践发展的哲学把握;另一方面要将从实践中提升出的新的哲学问题纳入到哲学实践论之中并使之得到充实、调整和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实践观,使其反映和指导实践的势能得到提高,并能够在以哲学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从事实践方面发挥更大功能。为此,我们不仅要关心当代大实践的正面的和积极的一面,即全球发展、全球协作、全球效应,也要关心其负面的和消极的一面,即全球困境、全球危机、全球制约的一面。要重新反省和评价近代工业技术文明和经典自然科学所实际依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向运动中建立人与自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当代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世界化、全球化、整体化、一体化的方面,还要看到其中分散化、多样化、多元化、民族化、个性化的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和平与对抗改革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人的类特性和保护人的个性的关系,促使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与统一,促使人性的合理实现和发展,揭示当代大实践的发展动力和主体性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实践观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层面上,当代科学的最主要特点是由过去自然科学一花独放,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逐渐分化出来并迅速成长起来,走到科学前沿,形成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当代大科学体系。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反映着又引导着实践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必然推动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科学的关注也有双重的目的和任务。一方面要根据当代科学的实际发展来更新和充实自己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建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大科学观,另一方面要提升和概括当代科学的哲学意蕴,并以此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哲学内容,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形态,在此基础上发挥哲学思维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指导功能。以哲学方式关注当代大科学,不仅要看到其深度分化的趋向,即科学研究向着专门化、精细化、微观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庞大复杂的现代科学体系,也要看到其高度综合的一面,即各门具体科学研究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产生出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要在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中把握当代大科学的现代走向。我们不仅要看到当代科学对于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活的积极功能,即主体性效应方面,还应看到科学的限度及其不合理使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功能,即反主体性效应方面,从而有效地以哲学的方式促使当代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

三、放眼当代世界哲学,把握和促进人类哲学思维的未来发展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实践和大科学,还必须依托于当代大哲学。哲学的发展具有总体性和全局性,是人类性与个体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加入世界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才能实质性地展开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更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更离不开世界哲学发展的宏观背景。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各自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客观要求也实际地促进了当代哲学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改变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忽视甚至拒斥当代西方哲学的态度和作法,把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成果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思想资源。当代哲学的深度分化即哲学内部和哲学与非哲学之间以越来越具体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的分支哲学,使当代西方哲学表现出主题分化和个性强化的发展趋向。当代哲学的高度综合则是随着当代人类实践的全球化和科学的一体化发展,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交织与互渗日益增强,哲学规范的通约和转换渠道增加,哲学方法的互鉴互通增强,人类哲学思维在分化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正是在这种总趋势下,一方面是古老的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人的哲学.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等传统分支哲学都在与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的撞击中探寻着自己的当代命运和当代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是实践问题、语言问题、思维问题、逻辑问题、符号问题、价值问题、意义问题、生态问题、理解问题、解释问题、情感问题,女权问题等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形成一系列具有新的当代特色的分支哲学,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新的结合点,成为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新的问题群和新的生长点。

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资源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哲学既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在以往的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精神世界,经过近三千年的绵延和发展,形成了包含多种学派和思潮的十分庞大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对外关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对内关注知行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注重对人自身的整体把握,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优秀思想家们历来强调知识与德性、理智与情感、认识与行动、理性与信仰、法度与自由、责任与道德、权利与义务等的统一,主张仁智双彰、美善相乐、德才兼备,讲中庸、讲仁义、讲和谐、讲礼仪、讲统一、讲内省,重视人格修炼、道德崇高,寻求智、真、善、美的有机和谐统一。这些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尽管带着中国漫长封建专制文化的历史痕迹,有其消极的方面,但如能正确扬弃其所具有的历史局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提炼和阐发,纳入到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中,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有机内容,则必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提供极为宝贵而丰富的思想材料。

四、全面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综合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动态表现。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内在根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学界颇多歧见。我们认为,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论述,尤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中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从总体上看第一,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对象;第二,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居于中心的和主导的地位,人作为主体而对人属世界的自觉能动把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影响和制导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关心和重视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人在自觉能动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第三,对事物、现实、感性都不能仅从客体的、直观的和自在的方面去理解,还应从主体的、能动的和实践的方面去理解;第四,应在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中合理地理解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及其意义;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式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还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自主地、人道地和实践地改变世界,改善和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第六,马克思主义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实践性等特征,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是在与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比较与论争中凸现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研究的意义,并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漫长争论中坚定不移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坚决捍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先在性、本原性、基础性,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和依赖性,并根据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对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物质统一性做出符合时代水平的说明,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的哲学世界图景,创立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是在与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它包含着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的科学批判,也奠定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神秘性的合理改造的基石之上。马克思强调对世界的实践理解,这实际上就是辩证的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在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得到表现和实现的,它不仅是自然辩证法,也是社会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人性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等,是真正具有广泛性、普适性和有效性的辩证法。它不仅是客观辩证法,也是主观辩证法、活动辩证法。它不仅关注人与世界关系的自在的辩证运动,而且把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因素加入到人与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之中通过实践的合目的性展开来影响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发展方向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来达到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也是在与旧唯物主义的非历史性相比较中凸现出来的。它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在观察、理解和说明任何哲学对象与哲学问题时都应加以自觉贯彻应用的强烈而又深沉的历史视野、历史逻辑和历史方法,其二是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密切关注、深刻理解和独到解释。黑格尔在社会历史观上第一次正确地把人类历史描写为一个辩证运动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个过程的内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归结为那神秘的绝对精神及其外化,最终达不到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对社会历史的哲学解释上则常常是唯心主义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也无法正确解释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一种总体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视野和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在于他们把认识的出发点放在人类的实际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坚持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他们不仅重视对于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整体把握,而且注重去把握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强调在对人体的解剖中去探索把握猴体的钥匙。他们在物质利益的分化和阶级利益的对立中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并在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矛盾的深刻分析中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建构起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模型,并通过将其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诉诸实践来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性或为人性也是在与旧唯物主义的非人性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有着唯心主义的特定内涵。与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强调人、尊重人甚至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方面形成鲜明对照,旧唯物主义却忽视人、漠视人甚至敌视人。即便在自称为人本主义者的费尔巴哈那里,所看到的也只是抽象的人,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而要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就必须与对现实制度的改造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人道主义”,认为“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关注至少包含着以下基本点:①无论在现实上还是在观念中都应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②现实的个人本质上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③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即劳动;④私有制的产生伴随着也加速了人类的阶级分化;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劳动异化只有通过消灭造成异化的条件才能消除;⑥人类解放与个性解放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内在一致性。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单个人的解放只有在全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解放中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解放与个人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促进和表征世界历史进步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一种人道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在与所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最重要特征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和超越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最根本之点。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切关注和科学理解,并把实践观确立为新哲学的基础是当年马克思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关键一环。马克思强调以唯物主义的能动性观点科学地理解和解释实践,认为实践既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机巧,实现着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实践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活动,它表现着人的创造性本质,引起外部世界的合目的性变化,是人与世界关系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最积极力量。马克思强调从科学实践观的角度来理解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处理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自己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将其与共产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这里尤需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和实践性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是系统的、互渗的,只能在整体中加以理解,而实践性则既是马克思当年实现哲学变革的最根本之点,也是综合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本性的最关键之点,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自己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批判性,从而能够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最重要之点。

五、透视我国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强化哲学研究的“学科群”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既应是我国哲学研究进程合乎逻辑的承接和发展,又应是对其现存问题和局限的克服与超越,带有形态学意义上的革命性。

1978年以来,我国的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三足鼎立而与其他分支哲学相伴相随的局面,相应地形成了以各主干分支哲学为轴心的若干研究群体,这无疑是可喜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各分支哲学及其研究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分离与彼此脱钩的情况,各研究者主要在学科内活动而少有学科际的交流与合作。不仅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之间少有跨学科的真正沟通与对话,即便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也被分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哲学思想等不同的分支学会,而少有实质性的跨分会和跨分支哲学间交往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对我国跨世纪哲学发展战略的探讨也往往仅仅从各自所在的分支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内部,而缺乏对于哲学发展的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多年来大家一直关注的体系探索与建构,实际上是在脱离当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及其最新成就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与发展,这实际上难以有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突破与进展。近年来,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种缺陷与隔障并力图有所超越,但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途径。这种情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妨碍我国哲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无论就其理论内容还是形式结构而言,都应当是包含着多方面、多层次、多分支而又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的哲学学科群。这种学科群的体系结构表达着人类哲学思维在当代的广度、深度、真度和缜密程度。

把哲学学科群的探索与建设作为我国跨世纪哲学发展战略,实质上是要按照哲学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哲学学科自我建构的内在逻辑来更加自觉地研究和发展哲学,促进我国哲学研究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具体说来,这种研究有必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第一,元哲学层面,要加强对于哲学观、哲学观念、哲学形态学、哲学方法论的研究。注意哲学观念的时代性变迁及在各分支哲学中的具体延展,注意解决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中的元问题,注意以真正哲学的态度和方式来研究和发展哲学。

第二,分支哲学间关系层面,要注意研究和理顺各分支哲学间的关系。按照目前我国通行的学科目录,哲学被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宗教学等8个二级分支学科。这种分法实际上是国别区域标准与学科性质内容标准相混用的,其间一定包含着许多交叉与互渗,同时也难免留下一些空档或遗漏,需要我们着力加以研究和解决。建设哲学学科群,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条件,尽快理顺这些分支哲学之间的关系,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哲学体系中的位置。

第三,在各分支哲学内部,要注意解决其历史与现状、理论与著作、体系与问题等内在关系,建立起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极大开放性的分支哲学形态。应当说,各分支哲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都有其重要的人物和著作,也有其问题和体系等。处理好各分支哲学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结构,注意到内部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至关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二级分支学科中,既有马哲史、马哲原著、马哲原理的关系,也有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评价论方法论等分支哲学,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物哲学,这就构成一个有机网络只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综合性的考察与整体性建构,才能理顺其关系,建设起结构合理的分支哲学体系。

第四,亚分支哲学层面,要努力在哲学与实践、科学、文化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关系中建立和发展各种新兴的亚哲学分支系列,如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等等,又如社会认识论、科学认识论、道德认识论、文化认识论等,再如社会本体论、社会评价论、社会进步论、社会风俗论、社会心态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方法论、社会认识进化论,等等。一方面通过这众多的亚分支哲学系列与现实的社会实践与科学之间达到更加细致的相互沟通与渗透,使哲学能有更坚实的实践和科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众多的亚分支哲学而使原来处于内部分离状态的哲学分支学科之间更加有机地结为一体,形成网络体系。

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范功能

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就其目的和功能而言,是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唯物地辩证地和历史地解释世界,而且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描述性的,也是革命的、批判的、规范性的。它不仅要以唯物主义的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和描述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还要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中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批判其不合理方面,预示其合理化发展方向。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进行多种批判和多重建构。一方面,立足于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走向的洞悉来批判理论,使理论更加科学化,另一方面依据科学的理论来批判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和人的实践的不合理性,使人的实践更加合理化;一方面以哲学方式帮助人们从事理论批判,另一方面帮助人们从事实践批判;一方面批判对象,一方面批判自我。在多重批判的基础上既规范对象,又规范理论;既规范认识,又规范实践;既使理论趋向于合理的实践,又使实践趋向于科学的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双重基础上展开其有机动态统一进程,促进人与世界关系的健康持续和谐协调发展。


欧阳康,武汉大学哲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04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