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剑涛: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8 次 更新时间:2019-09-15 08:53:47

进入专题: 孟子   荀子   儒学  

任剑涛 (进入专栏)  

  

   内容摘要:孔子之后, 儒分为八。其中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心性儒学、荀子的政治理想主义之政治儒学, 被认为是最具影响的两条儒学进路。孟子的进路重在儒家伦理学建构, 荀子的进路重在儒家政治学构造。于今而言, 两者各有盲点。因此, 综合孟荀儒学进路, 便成为克治两者缺失、兼得两者优势的一种现代儒学建构新进路。这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理想主义的综合进路。但现代儒学的突破并不在综合孟荀, 而在承续董仲舒进路。这种承续, 自然也不在仅仅专注政治操作的董仲舒公羊学, 而在儒家学理与儒家政治的内在综合:既在理论上综合诸家之长而成就通纳百家的儒学思想体系, 又在实践上保有原则地切入现实政治运作, 从而将儒学的理论雄心与政治志向熔冶一炉, 让先秦发源的其他各家之后继者难以望其项背。

  


   关键词:孟子; 荀子; 儒学进路; 第三条; 董仲舒

  

   近期关于儒学现代发展进路的主张, 大致有二:一是或光大孟子心性儒学传统, 或发挥荀子政治儒学统绪。这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二是举孟旗行荀学、统合孟荀。这是李泽厚、梁涛两位的主张。后两种言说进路, 其实都是想促使儒学走出个体心性修养的狭小天地, 着力为儒学寻找现实政治出路。在这两种大思路之外, 真正秉承董仲舒进路以开拓现代儒学发展新境, 或许是儒学发展应予重视的第三条进路。

  

一、政治儒学的凸显


   说起来, 进入当代中国学术场域的政治儒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早在1991年蒋庆发表了纲领性的政治儒学文章《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论当代新儒学的另一发展路向》[1]80—91, 算是政治儒学的正式登台。在此没有用他后来出版的《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和《广论政治儒学》作为政治儒学登台的标志。因为人们有理由相信, 将那篇文章作为政治儒学正式表述的出台标志是完全成立的。从那个时候算起, 政治儒学发展到今天将近30年了。这是一种将孟荀、或者说将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判然二分的主张。

  

   今天政治儒学已经颇有声势了。但分析起来, 大部分的政治儒学其实是反政治的。这个断言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的意思。而是想强调, 既然将儒学的理论形态命名为政治儒学, 那它就必须鲜明地体现出它的政治性。不过, 政治儒学实在不是政治地思考 (thinking politically) 政治的结果, 而是道德地思考 (thinking morally) 政治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政治儒学的论述,本是想弥补孟子高悬于超越层面而对政治事务重视不足的“缺陷”努力将政治儒学经验化、政治化。李泽厚、梁涛两位兼综孟荀 (李) 或统和孟荀 (梁) [2][3], 都存在打开儒学经验层面的意图。但实际上李、梁二位还是没逃掉反政治的儒学思维羁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李、梁以及倡导政治儒学的蒋庆, 都是在人文学科的范围内看待政治的, 他们对实际政治事务并不关心, 所论便必然是一种书斋政治儒学。在我看来, 书斋政治儒学要么是反政治的, 要么是疏离政治的, 唯独不可能是政治的。因为限于书斋玄想, 政治只能是玄想者的价值偏好表达, 而与实际政治事务难以关联起来。

  

   所谓政治地思考政治, 就是不将政治视为观念之争、价值偏好表达, 而是尝试通过讨价还价、程序安排、妥协机制等实践导向的进路来理解和处置政治事务。符合后者的即是政治地思考政治, 不符合的就叫非政治和反政治的思考。[4]151这不是说非政治或反政治的思考就是错误的思考, 而是说那对揭示政治真相的价值有限、对构造能够实际运行的政治制度的效用不大。

  

   现代政治儒学已经展开了多种路径。我关注的是其中两种路径, 一种是孟荀分离, 即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分离。这是蒋庆的路径。他特别强调自己主张的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重大结构差异。为此明确指出心性儒学存在的四大极端化缺陷。这是蒋庆对政治儒学之别于心性儒学的原初、系统的表达。近期蒋庆表达的政治儒学越来越圆润了, 剑拔弩张的说法很少见到。我认为他原初的纲领性表达才是他廓清两种儒学判然有别的学术边界的明晰说法。

  

   他指出了心性儒学的四大缺陷。一者, 他批评港台新儒家的极端个人化倾向。在我看来, 这是蒋庆误读的结论。新儒家的个人化倾向, 完全就不彰显——他们对张扬个人价值有态度, 没立场, 无论证。只是在支持民主的情况下申言个人的价值, 但实际上没有对个人主义的系统阐述。一旦进入传统儒家思想的阐述, 其实都还是集体主义。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 乃至于整个大陆的新儒学研究, 在我看来都没有重视个人。忽视个人是中国现代儒家政治理念的一个基本缺陷。进而言之, 在中国现代思想世界中, 个人只存在于文学世界之中, 而且是以个性的面目来表现的。此外, 中国的现代个人一直处在严重的压抑状态。

  

   二者, 他批评港台新儒学的极端形上化倾向。这对心性儒学也有些不公。港台新儒学第四代代表李明辉最近写了一篇文章, 对此进行了辩驳。[5]人们确实很难把港台新儒学对民主科学的开怀拥抱说成是极端形上化的。他们也关注形下问题, 只不过因为牟宗三是通过康德三大批判及其翻译并作为理论参照来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 所以蒋庆有此一说。这就把牟宗三“外王三书”的形下关怀遮蔽了。所以这是个不公平的断定。

  

   三者, 他批评港台新儒学的极端内在化倾向。这也是一个需要辨析的断言。尽管港台新儒家确实走的是一条从内圣开出外王的路子, 但只要承诺了“良知的自我坎陷”, 也就给予了政治儒学以相对独立的地位。所谓“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之别, 确实敞开了儒学向下运思的门径。

  

   四者, 他批评港台新儒家的极端超越化倾向。港台新儒家确实大力张扬“内在超越”观。但他们虽然极为关注个人内在的生命与心性, 却并不将之作为自己思想的唯一主题。他们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并且对港台的民主政治转型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况且, 在政治世界中看, 他们采取的既超越传统儒学、又超越现代民主的立场, 配合内在超越的儒学特质之论, 确属一种理论创制进路。

  

   蒋庆在指出港台新儒家四大缺陷的基础上, 明确采取一种孟荀分离的进路, 或者更宽泛地讲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分离的立场, 来处理政治儒学建构问题。他确实将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鲜明区隔开来, 并且刻画了一条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的“大陆新儒学”建构路子。蒋庆的这一断定非常强势。他认定, 当代新儒学只有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 才能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从而完成自己的现代发展。[1] 在蒋庆这里, 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 是当代新儒学开出新外王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 不做他想。

  

二、对立, 抑或综合孟荀


   不同于蒋庆的另一条进路, 是李泽厚和梁涛的路子。在他们看来, 实际上儒家内部存在一种儒法对立且互补的结构。儒门有兼综儒法思想的大家, 荀子就此洞开大门:孟子为儒学设定了道德理想主义的进路, 因此是儒家讨论政治正当化问题的理想派;荀子则从政治视角坐实儒家的政治制度安排, 因此是儒家实际介入政治事务的务实派。因此李泽厚讲“举孟旗, 行荀学”, 梁涛主张“统合孟荀”。两者似乎都心存一种弥合分裂性地处置儒学古典遗产的对立。这对现代儒学的重建也许不失为一种解决同室操戈困境的思路。

  

   不过人们可以看到, 两种进路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理论与实践难题。就蒋庆进路看, 要凸显一条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的“必由之路”, 起码需要满足两个排斥性假设:一是其他儒学进路都完全没戏了, 因此明灯孤悬, 只好走蒋式政治儒学之路。二是他单纯突出了儒学的政治品格, 相比而言, 似乎心性儒学就不那么儒学了。前者显然为其他现代新儒家学者所不同意, 后者需要蒋式政治儒学接受政治检验。但因为蒋式政治儒学严重与现实相疏离, 而且是一种绝对逆转现实、回到传统的政治思路。显然, 这就将必须进入儒学政治设计场域的其他各家各派排斥在政治商议的范围之外了。故而它明显是一种非/反政治的思路。这既然是一种不够政治的政治主张, 因此只能是一个个人政治主张的理想化表达。这样的表述, 还不能叫作政治学表述, 其“政治”儒学的命名就令人生疑了。

  

   蒋庆所强调的政治儒学九大特点, 在我看来都不那么“政治”。一是他强调政治儒学能够体现儒学本意的说法, 很难成立。儒学“本意”的说法, 其实就是寻求“原教旨” (fundamentalism) 的说法。而“原教旨”在其最严格的层面上, 就是恪守教派最初的理想设计, 但离开教派原创者即孔子本人的阐述, 谁也不能僭越到孔子的位置扬言自己所说是儒家“本意”。今时今日儒家中人声称的儒家本意, 要么是一种修辞, 要么是一种争夺学术支配权的表现, 实际意义非常有限。

  

   二是他认定政治儒学才是关注社会的儒学。其实, 如李明辉所言, 港台新儒学不会不关注社会。梁涛重视的儒学之推己推恩, 对之政治儒学在讲, 心性儒学也在讲。关注社会的儒学自然是关注现实的儒学, 而关注社会的儒学建基于心性关注, 两者之间不能够绝对切割。蒋庆对两种儒学的区分确实有些牵强。此外, 他所说的政治儒学九大特点, 循此归纳为三四点足矣。他之所以将二者的差异性罗列出九点, 不过是想暗示人们, 政治儒学跟心性儒学的区别太大了。蒋庆自己是学法律出身的, 对类型学的表达不太在意。在我看来他区分为三点的内容其实谈的是一个问题, 如政治儒学是关注政治实践、当下历史、现实状态的儒学, 其实都是同一个关注而已。

  

   三是他认定政治儒学是主张性恶的儒学。这对孟荀差异的认定太过硬性。性恶性善, 孟荀的分析是殊途同归。1蒋庆的区分存在停留于孟荀直接文字表述上面的嫌疑, 性善是用来凸显良心仁性的道德根基重要性的, 性恶是用来批判人性凸显政治矫正价值的, 两者指向的都是儒家的仁心仁政这回事情。像蒋庆那样认定唯有政治儒学才能标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就意味着他还是在表达一个理想层面的儒家政治理念, 并没有落实在政治事务之中讨论政治理论。蒋庆对政治儒学特点的其他罗列就不再一一讨论了。

  

简单强调一个事关儒学理论类型分类的意思, 就是论者长期对荀子的理论类型定位是不确的。荀子并不是真正解决政治问题的儒家“政治学”现实主义, 他的政治思想其实是另一种理想主义, 而不是现代背景条件下人们一般认为的那种政治现实主义或者经验主义。基于此, 可以说无论是分离孟荀还是统合孟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任剑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孟子   荀子   儒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171.html
文章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