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瑞:弟子规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9 次 更新时间:2016-01-26 00:29

进入专题: 弟子规  

杜保瑞 (进入专栏)  


一、前言 :


《弟子规》的原名是《训蒙文》,近年来在华人社会受到许多宗教文化团体的大力推动,包括佛教净空法师、一贯道团体、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班等等,这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材,贯串古今,只要是子弟教育、成人教育,都是极好的教材。此书从做人的基本样子说起,且进入各种日常生活的细节去说明,从起居作息到人际关系的基本礼仪,甚至社会历练的深刻智慧,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地解说,可以说既是儿童教育、也是青年教育、也是成人教育的通典,固然言语的环境是百年前的旧社会,但只要加以疏解,就是现代社会可以运用的生活指导宝典。


本文之作,将对全文作文义疏解,以现代人阅读的习惯词汇及方便理解的角度为其解说,并且,为引导青年学习,更举出若干延伸思考的问题,扣紧主题,引发思考,并且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问题,以便经由深入的反思,从而可以将这些观念融入现代生活之中。讨论的部分,就不再回答,或仅做简要的提醒,因为问题都很简单明了,目的在落实学习的效果而已。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是清朝人,所处时代是康熙年间,是一位秀才,这部作品後来又经贾存仁的修改重编,而成为现在所看到的弟子规。它的内容是藉由《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分为《总叙》以及《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七章。其中每章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本文的疏解,顺着原作的章次,以四句为单位,逐句讨论。


二、总叙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圣人讲述年幼子弟的家庭教育,首先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其次做事谨慎认真,待人讲信用,之後就要懂得爱护天下人,凡事以仁爱的标准来与人互动,若行有余力,那就好好读书,追求更高的知识境界,以为人类服务,并且陶冶自己。参见《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三、第一章:入则孝:


本章讨论对待父母尊长的生活态度。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是家长,家中有事,需子弟效劳,呼唤嘱咐时,子弟即应及时应答并执行,这样家事才能运转,家道昌旺,全体家人都受益。


延伸思考:


1:现代子女愿意承担家事,而接受父母长辈的指挥吗?


2:现代的父母会将家事责任交付子女,由子女一起承担吗?


3:现代家庭除了是生活单位,也能是生产单位?执事单位吗?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子女尚小,诸事不懂,父母师长予以教导,目的在培养子女长大成人,所以应该要好好听从。若有过错即责备,使其知过能改,一切都是为了培养晚辈,晚辈应该真心接受,而不是愤怒在心。


延伸思考:


1:父母的教诲都是对的吗?


2:子女多大了以後就不必再事事顺听父母的话了吗?


3:现代人还需要遵守爱敬父母,事事顺听的道理吗?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保持环境的舒适,让父母生活惬意,这是子女逐渐长大以後对待父母的相处原则,就是说要懂得反过来照顾父母了。至於晨昏定省,就是保持接触,表示关切,了解彼此的状况,以互相慰问!交流亲情!


延伸思考:


1:子女应该注意父母生活上舒适与否吗?


2:子女应该顾及父母关切自己的心情,而晨昏定省吗?


(四)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父母会担心子女在外的安危,因此出门前告知去向,回家後报告平安,这就是孝顺的做法。这是在家居住者,若是在外居住者,居住之处所固定不变,所为之职业坚守不变,这都是让父母亲安心的生活态度。因为父母会担心子女居无定所、事无常业。


延伸思考:


1:现代子女仍需事事让父母放心吗?


2:为了理想、追求创新而暂时无成时,子女应该为了父母的担心或疑虑而放弃吗?就应去急切谋职吗?


(五)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尽孝道的事情,不论大大小小都应认真处理,如果随便做做,就是没有诚意,也是未尽人子之道。


在外做不对的事情,或做危险冒险的事情,不论事情多大多小,都会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担心,也就是未尽人子之道。


延伸思考:


1:对的事情就尽诚意去做,但,现代人生活中有那麽多绝对对的事情一定要遵守吗?人与人之间可不可以轻松一点相处呢?


(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家用之物人人共享,据为己私,则父母伤心。公家器物,与众人享,窃占为己,便失德了,致令父母羞愧。


延伸思考:


1:家庭里面要有那麽多礼节吗?有时候任性一下也是很需要的,为什麽不能任性一下呢?


2:现代人物资丰富,特别是在富裕的家庭中更没有物资的问题,是否就没有自私地据为己有之事了呢?


(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喜欢的东西找来给他们用,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帮他们解决掉。


延伸思考:


1:父母喜欢的及不喜欢的事情都很有道理吗?子女一定要遵守吗?


2:当父母所需要的东西,不是子女的能力能满足的时候,子女是否就应放弃努力?


3:对於子女的需要,父母亲应不应该不论如何困难都努力去达到呢?


(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照顾好自己,因为父母关爱自己,不论是身体还是名誉。


延伸思考:


1: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子女有过错,最难过的反而是父母,所以是否应为了父母,就努力不要犯错呢?


2:世界上最能够帮你解决困难的人就是父母,所以,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要不要都让父母亲知道?


(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对子女那麽好,孝顺他们是应该的,有何困难?但,当父母对我们有不满时,仍然尽孝,这才是困难的。


延伸思考:


1:父母亲为何会对子女不满意?


2:通常父母想要子女做甚麽?


3:子女会不会有那些事对父母不满?


4: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父母负责照顾子女,子女负责被照顾,并且顺便批评打分数吗?


(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还是有犯错的时候,长大成人的子女可以予以劝谏,只是态度一定要温和,脸色及声调都要合宜喜悦。


延伸思考:


1:可不可以不管父母的过错,任由他们去?


2:小时候父母会不会不管我们的过错,任由我们去?


3:可不可以对父母动怒?


(十一)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对父母的劝谏要贯彻执行,不要放弃,等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再来开口,才有机会成功。即使双方因为此事谈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或是引起父母恼羞成怒,而出手捶打子女,也还是要继续劝谏。


延伸思考:


1:在没有效果的情形下还是要劝谏父母吗?


2:子女可不可以反过来殴打父母?


(十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对於父母的医疗,要亲自陪伴处理。对於父母的照顾,要亲自侍奉。父母躺在病床上,要日夜看护。


延伸思考:


1:现代人有那麽多时间在家整天陪伴衰老的父母吗?


2: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良好的医疗及照护系统呢?或者是,推动安乐死合法化?以及,追求自然死亡,而不要无限制急救呢?


(十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小孩要过了三岁才有可能暂时离开父母的视线,三岁以内父母大人都是寸步不离小孩子的,否则就会有危险,因为他们仍然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古人主张守丧三年,三年在家不出外工作,以示思亲之哀伤。同样地,生活上亦不能享乐,不能饮酒及大口吃肉。


延伸思考:


1:现代人应如何适宜地表达亲丧之哀伤?


(十四)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办理丧事,要遵守礼节,以示诚意,祭拜先人,要诚诚恳恳,对待死去亲人的祭祀,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态度要真诚恭谨。


延伸思考:


1:人们有可能对待死去的亲人如活着的时候一样诚恳吗?


2:现代人的祭礼应如何进行?


3:应该在家里还是到教堂、寺庙或公墓去祭拜?


四、第二章 : 出则弟


本章讨论对待兄弟姊妹及其他长辈的生活态度


(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友弟恭就是孝,孝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品德,从儒家的观点,一切人生的品德培养,要从在家孝顺父母开始。在家不能尽孝,而谈在社会上有什麽品德都是假的。本章谈兄友弟恭,兄长友爱弟妹,弟妹遵从敬爱兄长,兄弟和睦是落实孝的重要次德目。


延伸思考:


1、为什麽父母亲希望子女互相友爱?(1:手心手背都是肉,切勿起冲突。)


2、现代人为什麽要友爱兄弟姊妹?(2:兄弟姊妹是人生中的第一个社群,同学同事同胞同种都是社群,有血缘但也会有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要从小培养与众人相处的能力及态度。)


3、要如何培养友爱兄弟姊妹的品德?(3:了解道理,互相友爱帮助合作建立家庭生活的美景,其实若家中和乐亲爱,兄弟姊妹自然会因亲情的关系而互相友爱了。所以,父母也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二)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常常需要分享物资,於是会有争执。若能看轻物资,就能免於争执。


相处时语言上不要有难听的话,别人对自己的愤怒久後也就消气了。


延伸思考:


1、一个人如何能看轻财务呢?


2、一个如何能在言语上忍住不讲难听的话呢?


(三)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


生活事宜的进行,长幼有序。便是兄弟友爱之道。


延伸思考:


1、家庭生活中为什麽要长幼有序?


2、有没有年长者要善待年幼者的原则?


(四)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声音小,行动不快捷,有需要呼唤子弟时,子弟不一定刚好在身边,这是旁边的人就要主动帮忙,或是帮忙代叫子弟,或是趋前询问有何需要,就帮助处理。这就是重视长辈的需要。


延伸思考:


1、为何要重视所有的长辈的需要?


2、别人的事为何要过问?


(五)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称谓是关系及礼仪的表现,对方既然是长辈,就应该以正式长辈的称谓称呼之。并且不要在长辈面前逞现自己的能力,好像自己比长辈更厉害。


延伸思考:


1、为何西方人就可以称呼名字,而东方人不可以?


2、为何不要显现自己的才能?


3、任何时刻都不能显现才能吗?


(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上碰到长辈,快速向前问候。长辈没有事,静立在旁等候。


延伸思考:


1、为何要趋前问候?


2、为何长辈没有事交代的话,要在旁等候安静不出声?


(七)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路上看到乡里的长辈,要下马下车向前问候,以示尊敬。长辈走远了,过一定距离之後,才能离开原地。


延伸思考:


1、骑乘车马在长辈面前或旁边经过,是否是不礼貌的行为?


(八)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站着,子弟就也站着;长辈坐下来,子弟要等长辈开口示坐後,才可以坐下来。


延伸思考:


1、长辈站立晚辈犹坐着,这样会不会不安心?


2、对陌生人长辈也需要这样吗?


(九)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在长辈面前与人讲话声音要放小,但也不能小到别人都听不到。


延伸思考:


1、为什麽不能压低声音到别人听不到的音量?讲话太小声,别人会不会误会是在讲他的坏话?


2、如果长辈在睡觉,是否可以讲话不让人听到?


(十)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走向长辈时速度要快,离开时速度要慢。长辈问话,眼睛要看着长辈。


延伸思考:


1、离开时走得太快会怎样?


2、眼睛不看长辈讲话会怎样?


3、学校老师跟同学讲话时,是否也应该眼睛正视老师?


(十一)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叔伯舅丈当父亲一样尊敬对待,堂表乾养兄长当亲兄长一样对待。


延伸思考:


1、大学生活中可以把老师当父母辈?把学长姐当兄姊吗?


2、现代生活中所谓的长辈应如何认定?


五、第三章 : 谨


本章讨论考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应有的要点。


(一)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一般讲早睡早起,此处讲晚睡早起,意思是要多做事,因为人生苦短。总之不要浪费时间在睡懒觉就好了,人生无常,要珍惜光阴。


延伸思考:


1、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何在?


2、为何要积极学习?努力工作?


(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早上起来洗脸漱口,上完厕所要洗手。总之,注意卫生清洁,保持身体健康。


延伸思考:


1、为了防治传染病,我们应培养怎样的生活习惯?


2、现代人还有没有甚麽日常卫生习惯要提醒的?


(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帽子戴正,钮扣扣好,鞋袜要大小适中,穿戴紧合。


仪态委靡,就是精神不济,运势都变差了。想要追求成功,就要时时神采奕奕,穿着整齐亮丽。


延伸思考:


1、如果服装不合身,穿戴松落,会不会给人无精打彩的感觉?


(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帽不用时置放整齐且固定位置,并注意保持清洁。


延伸思考:


1、回房後脱下来的衣服乱丢好吗?


(五)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衣服乾净整齐就好了,不要重视名牌。选择衣服,要适合自己的身分,也要衡量家里经济条件。


延伸思考:


1、穿着衣服的目的是甚麽?


2、选择衣服的标准是甚麽?


(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不要挑食,不要过量。这也是餐桌礼节。


延伸思考:


1、程伊川说,每天会发生,却是最切近人的生命的事情有两项,就是说话与饮食。您认为道理在哪里?


2、饮食对您个人生活的分量重不重?会很在意每天吃什麽?在哪里吃的问题吗?


(七)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年轻人勿喝酒,喝醉酒很难看,会做出失礼的事情,尤其与长辈饮酒,绝不可喝醉。


延伸思考:


1、为何成年人要喝酒?


2、为何现代人嗜酒者少了?


3、出外与人饮食,遇劝酒时应如何?


4、那麽吸毒呢?为何现代年轻人会尝试吸毒呢?


(八)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走路站立从容端正,揖拜恭敬。这就显得有精神有礼貌,这样在外才能受人尊重。


延伸思考:


1、仪容举止有没有精神?端不端正?对一个人的形象、前途、命运有甚麽影响?


(九)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阈音遇。跛音ㄅㄛˇ。髀音碧。)进门不要踩到门槛,站立不要歪脚靠着,坐时不要张开双腿,更不要一直抖腿。这些都是很难看的动作,表示这个人心气不正,这样就不会受人尊重。


延伸思考:


1、以上委靡的动作,为何给人失去庄重的感觉?


(十)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进门揭帘要轻声,否则就会吵到里面在工作的人,这不礼貌。走路转弯时不要突然转,这会影响到後面走路的人。也不要撞到屋角,伤到自己。


延伸思考:


1、为何要事事顾及别人?


2、请参考人物志第一章九徵。


(十一)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虚器轻盈,拿着乱甩会打到人,甚至掉落摔坏就很难看了。所以拿轻的东西时,要像拿重的东西一样,谨慎小心怕它掉了。即便屋内无人,也不能在里面放肆乱叫乱动,这样显得自己烦躁不安、心念不正。


延伸思考:


1、整天慌慌乱乱、无所事事的人就会动作失常,为什麽?


(十二)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不重要的事情一直在做,且不择事而做,人就会过忙,结果就多错。关键就在没有选择对的事情去忙。


但是人也不要怕做难的事情,同时也不要轻视做简单的事情。


延伸思考:


1、人应该不应该忙碌?人应该忙碌些甚麽事情?


2、你能忙碌到多忙的程度,而仍保持平衡?


(十三)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别人吵闹惹事的地方我们不要趋近,别人不正当的事情我们不要探问。


延伸思考:


1、人为什麽会想去趋近别人吵闹惹事的地方?


2、人为什麽会想要探问别人不正当的事情?


3、趋近了、探问了会有甚麽後果?


(十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礼节,要进任何房间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嘛?有人在就等一下,对方说请进後再进去,无人在的话才自行轻声进入,但若是私人空间,则不应进去。(不过,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公共空间是大家都可以自行使用的,其实就是直接进去使用,也勿问人,不必打扰别人。)要进大厅之前讲话声音稍微调高,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有甚麽人要进来了,别人若有甚麽适宜不适宜的活动,可以稍做处理。


延伸思考:


1、冒冒失失地突然出现在有人的场合,别人会怎麽想?


2、现代社会有哪些空间需要这样谨慎使用的?


(十五)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被问是谁时,要直接讲自己的名字,不能讲是我,因为人家若认不出你的声音,就还是不知道是谁。


延伸思考:


1、甚麽情况下会回答:我!!?


2、明知人家不知道自己是谁,还回答:我。这样的动作代表甚麽意义?


(十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想要使用别人没有正在使用的东西时,要先询问一下,若不问即用,便是偷。


延伸思考:


1、现代社会有甚麽别人的东西是可以不问即用的?


2、有没有甚麽样的人际关系中,别人的东西可以不问即用的?


3、什麽样的情况下,人们会用到别人的东西?


(十七)借人物,及时还,後有急,借不难。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延伸思考:


1、有没有别人不愿意借东西给你的情况?


2、借了别人的东西後,为何会不急着还?


3、现代社会中什麽东西是可以向人家借用的?


4、有没有甚麽东西是不能向人借及借给别人的?


六、第四章 : 信:


(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话要信实,不可诈骗,也不可虚妄。诈者以假言骗取自己所欲之事物,妄者以假消息扰乱他人所知。都是要以假乱真,骗取利益的行为。


延伸思考:


1、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到诈言与妄语之时?


2、为他人隐讳及不揭人阴私并是不是诈妄?


(二)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该讲的话讲过了就好了,无须重复唠叨,以免惹人不耐而丧失效力。讲话要讲实在的部分就好了,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话讲过头,那就是扭曲虚假了。


延伸思考:


1、如何分辨话多话少?(讲别人不爱听的,讲不该讲的。)(规劝的话不算话多,但也要看情境是否适宜才讲。)


2、为何会有多话的情况?(自己有不当的慾望)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3、开始说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是否就是话多了的时候了?(是的,这就是不该讲的话。)


4、别人说我是非,而我不说人是非时是否是吃亏了?(不会,关键决定在听众的程度,自己只需要成长就好了。)


5、甚麽情况下人们讲话会有佞巧?(想讨好有权势者时,说他好话。想中伤在顺境中的敌人时,说他坏话。)


6、碰到佞巧的言语时该怎麽办?(不受影响,不做反应,不去转述。)


(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必为私利诱人而言;秽污辞必是自己内心不洁的慾望之流露,市井气便是企图以低俗粗鲁的外貌、言行压制别人,以取得想要的利益。市井气更厉害些就是流氓气了。这些事都不要去碰。


延伸思考:


1、为何不能及时发现别人正在做这种不当的言行?(因害怕而不敢张扬,因好胜而想要加入。)


2、有没有办法即刻察觉自己的言行失当?(都是自己当下就知道了,但养成习性後则难以察觉了。)


3、碰到别人有这些不当的言语时,如何以智慧看透、避开或阻止?(私事或公事?一般人或修行者及政治家?做法不同)


(四)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不要轻易传播初见之事,也许所见不真。不要轻易言说初知之事,也许所知不真。


延伸思考:


1:人为何会急切地去言说一些初见初知之事?(唯恐天下不乱,而广为传播,以从中取利;乐见别人落难,而广为传播,以落井下石。)


2:有哪些事情特别地需要谨慎而勿轻易传播?(涉及别人私德私利的事情,涉及天下人公共利益的事情。)


(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不恰当的事情切勿轻易许诺,否则会让自己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延伸思考:


1:甚麽事情是不宜轻诺的事情?(能力不足的事情、道德不正确的事情、会影响周围不相干的人的事情)


2:人为何会轻诺?(好胜,好争眼前利益,或一时荣耀。)


(六)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讲话时一个字一个字吐清楚,声音稳重,速度适宜,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


延伸思考:


1:为什麽明明口齿清晰的人突然某些场合会讲话不清楚?(心虚、畏惧、想逃避、不想负责任)


2:讲话因声调没有控制好,以致不能清楚表意,会有什麽结果?(会造成听者的麻烦,会让别人对讲话者失去聆听的敬意。)


(七)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别人在说长道短的时候,不要去接话、插嘴、询问。


延伸思考:


1:说人长短有何好处?(没有,只是发泄不正当的欲望而已。)


2:参与说人是非是否会有危险?(有,当事人知道後会对付你。)


3:主持正义需不需要言人是非?(这是公事,公开场合主张,不是说是非。但这样做要有实力。)


4:说人长短与主持正义有何差别?(前者为私,後者为公。)


(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看见别人的优点,只要是自己应该要有的品格,就要想办法自我培养起来。即便目前程度尚差很多,也要努力逐步跟上。


延伸思考:


1、思齐是针对什麽事情而说的?(针对自己也应该要有的能力,而别人做得更好之时而说的,当然也看自己的理想有多大!)


2、哪些能力是自己应该要有的?不论别人是否具备,且是否优异?(专业上各人不同,但有高下强弱的程度之别;品德上则应人人皆同。)


2、若见别人善,却去说对方的坏话,这是不是忌妒?是否即是为恶?(是的,这是好人唯一的坏事。)


(九)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看到别人为恶时,自己要反省是否也犯了同样的恶?有恶则改,无恶则警惕不犯。


延伸思考:


1、为何会有人看见别人有恶,自己就要去学呢?(这就是没有志气的表现,志气就是服务众人的理想,而不是伤害别人,损人利己。)


(十)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品德学问才艺,这些东西不如人时要自我警惕,迎头赶上。


延伸思考:


1、品德、学问、才艺是人生必备的素养吗?为什麽?(因为人生就是要服务社会的,才德兼备才能做到。)


2、学习这些能力时应勇猛精进?还是按部就班?(都是)


(十一)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穿着饮食的好坏,不必太在意,不必因不如人而难过。


延伸思考:


1、衣服饮食不如人这代表什麽?


2、衣服饮食高人一等又代表什麽?


3、人为什麽会在乎衣服饮食不如别人?


(十二)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人家批评自己就生气,赞美就高兴,这样的人,结果就是好朋友都离开了,而坏朋友却靠过来了。


延伸思考:


1、被人批评的事情若是事实,自己应该怎样?若不是事实,应该怎样?(事实则接受,不是事实看情形再反驳。有些情况下也无须反驳。)


2、被赞美的事情是事实自己应该怎样?如果不是事实应该怎样?别人为什麽会来赞美自己不是事实的事情?(事实别反应,否则显得轻浮;非事实要说明,但有时别人也不是诚恳的赞美,则别回应,否则就开启别人沾黏的大门。别人是想讨好你,还是想鼓励你?这就要学习分辨,但前提是澈底认识自己。)


(十三)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听闻赞誉唯恐不及,因此战战兢兢。听闻批评心怀感激,因为有机会再进步了。这样做人处事,正直的人会喜欢亲近。


延伸思考:


1、如果正直的人不来亲近,这样的人的人生会变成怎样?(每下愈况)


2、为什麽要闻誉恐?闻过欣?(自己进德修业)


(十四)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没有恶意而犯错就只是犯错而已,但若明知不对却还一意为之,这就是为恶了。


延伸思考:


1、人为什麽知道不对还要去做呢?(无法自制,缺乏理性,人生不会进步,只会愈来愈退步。)


2、是不是因为一些慾望或利益的引诱而去做明知是不对的事情呢?(就是)


(十五)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


有过错,就承认,将其改正,就没事了。别人也不会再来指责了。但若是不肯认错,而且一味掩饰过错,甚至强势反击,这就是知错不改,过上加过了。


延伸思考:


1、人们为何不愿承认过错呢?(为了面子及眼前贪得的利益。)


2、不断地掩饰争辩的结果,人会变成怎样呢?(是非不分,且直量之士必远离。)


七、第五章 : 泛爱众


本章讨论以德行服务社会的做法。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人们应该爱每一个人,因为所有的人类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地之间,彼此息息相关。


延伸思考:


1、你/你有没有非爱不可的人?(如何爱?)


2、你/你有没有非恨不可的人?(可以放下吗?)


3、为了你/你非爱不可的人,你是否需要去爱天下人?(是的)


4、为什麽需要有服务的人生观?(儒家哲学、佛教哲学)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品性高洁,人们想到你时,自然心生敬重;人们敬重你并非因你外貌出众,而是因你品德高尚。


延伸思考:


1、人们需要去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吗?(是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但受人尊敬是人家自发的才算,不是自己去威逼施压来的。)


2、人们会羡慕、会欣赏、会尊敬些什麽样的人?(为公不为私的人,认真过生活而一切靠自己的人。)


3、人们需要做一个能让自己尊敬的人吗?如何做?(一直不断服务学习)


(三)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有才干的人,人家心中自然是予以肯定的。而且是因为他的才能,而不是他自己的自我吹嘘、夸大其能。


延伸思考:


1、自夸时别人或许不会当面否定,但给出的是礼貌的语言还是衷心的感佩?(只是礼貌上赞美你而已)


2、老是自夸的人,别人会怎麽对待他?(轻视,导致受人言语讥讽。)


(四)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有甚麽能力就拿来助人,为社会服务,不要仗恃自己的才能向别人炫耀,或助人时索讨回报。对於他人的专长,要好好欣赏,不要因忌妒而说别人的坏话。


延伸思考:


1、能力是拿来助人的?还是拿来伤人的?(助人,伤人的叫做流氓。)


2、忌妒别人,把别人拖下水,这是不是为恶?(正是,因为你让整个社会退步。)


(五)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不要谄媚富裕的人,并且心想在他身上求些好处;不可轻视贫穷的人,并且藉机欺压他;对於对自己没有甚麽眼前利益的旧友,来往时不可厌烦;对於新结交的有头有脸的朋友,不要频繁地登门拜访,输送好处。


延伸思考:


1、贫富的意义是甚麽?(富者有福报或有能力,但非绝对。)


2、与故人新友相处的意义在哪里?(故人怀忆,新友励志。)


(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对於忙碌的朋友不要老是找些有的没有的事情去叨扰他们,有事自己解决。对於正在烦恼的人,不要为了自己发泄情绪,还用更多的言语去告诉他,徒增他的更多的心烦。


延伸思考:


1、自己的事情是否应该自己做?(是的。但属社会公益之事自己不做别人也会帮你做掉,只是自己成了废人而已。)


2、为什麽老是要依赖别人?或是找别人麻烦?(懒惰无自信者)


3、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当事人比旁观者要辛苦多了,为何旁观者还要多说很多话去铺张事件?(旁观者只想提供口惠而不实惠的帮助,以显现自己也是好人。)


(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不要公然宣扬别人的短处,不要公然谈论别人的隐私。


延伸思考:


1、试想有哪一个人会愿意自己能力的弱点及过去的疮疤被别人公开谈论?(绝无仅有,除非是修行者。)


2、谈论他人短处隐私的人的心态是什麽?这种行为会不会被别人憎恨?(落井下石,心不厚道,会被憎恨!好胜心过多,却不以实力追求,而以伤人为用。)


(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当面或公开说别人所具有的优点,这就是善行,别人听到了,会更加地落实这个优点。


延伸思考:


1、扬善的行为目的何在?(公然标榜,引为典范。)


2、被赞扬的人感受为何?(很高兴,但不要兴奋过度,甚至高傲无礼。)


3、道的是人善,而不是逢迎拍马,若是逢迎拍马,结果又会如何?(会得到眼前一时的利益,但将丧失你的形象以及提升人格和能力的机会。而且聪明的人一定明白你的动机,结果会怎麽回应你,就看他的格局了。)


(九)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把别人的恶行公然揭露,便自己也正在为恶。扬恶疾甚,致对方恨之入骨,则自己的灾祸也就快来了。


延伸思考:


1、扬人恶是什麽情境下的行为?为什麽本身也是为恶?(是在利益争夺时,藉由扬人之恶以压制对方的声势,而使自己取得利益。这样自己也是为了利益的争夺而使出的手段,这也是为恶。)


2、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揭发恶行,是否也是为恶?这时候需不需要为避免灾难而不去揭发?(这是为善,要勇往直前,但是要具备足够的实力。警察检调的办案侦查不是扬人恶,切莫混淆。 )


3、不管做任何事情,对於恶人的反击,是否应该小心应对?(当然是要谨慎小心,但也必须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伤害,君子处之坦然即可。如果要使用心机及手段,则只会使仇恨更加深长。)


(十)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互相勉励为善,双方都进德;不规劝朋友的恶行,双方都失德。


延伸思考:


1、规劝朋友的恶事应如何进行?才不会让对方恼羞成怒,而伤害友情?(委婉间接以策安全,若对方一意孤行,则朋友之情也只好渐渐淡去了!但亲人之间又是另外的原则了,因为事必关己。)


2、自己是否应具备接受规劝的肚量?否则是否不会再有朋友愿意来观劝你了?(是的,否则将来没有直谅的朋友了!)


3、避免被规劝的最好办法是否每天臭着一张脸就行了?但,後来会怎样?(是的,但会变丑八怪!)


(十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财货的交流,要算得清清楚楚;但过程中给别人的可以多些无妨,自己拿的可以少些无妨。


延伸思考:


1、谁都想拿多给少,为何道理上应该反过来做?(善意以及能力,背後是努力。)


2、让别人满意而自己吃点亏,是否就是度量?就是修养?就是德行、福报与能力和格局?(以上都是)


(十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要对别人做的事,是否应当,就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若自己不愿意,那别人也不会愿意,那就别这样对待别人。


延伸思考:


1、强加於人者的心态是什麽?(傲慢,无礼,只是个粗人。)


2、这个原则是不是用在公事的安排上多些,而不是私人间的关系?(公事的例子最多,私人之间也会发生,但状况复杂,原理不一。例如父母没有高学历却要求子女有高学历,这时就不适用这个原则,此时父母的出发点是爱。)


(十三)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别人有恩於我,应该努力报答,且宁可多报;对於别人的仇怨,应该尽早忘掉,愤恨之心愈少愈好。


延伸思考:


1、为何会有有恩不报的行为?(自己尚无能力故暂不行,或因对方邀功而丧失感恩之情。)


2、什麽样的行为是所谓的有恩於己?(只要是於己有利的事情,不论别人是随手之劳还是专程为之,都是对己之善意,都是恩!对善人之回报愈多愈好,因为对方也会把爱传出去,世界会变得更好。)


3、做了好事却索求回报,或帮助人後却公然张扬的事情,算是有恩於人吗?(不算,这是乞丐在做生意!)


(十四)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对待属下,自己的举止要端正,以为典范,虽然如此,态度要慈爱且宽和。


延伸思考:


1、若自己态度不端正结果会如何?(属下对自己的态度也就轻浮了,交办的事情也就打折扣了。)


2、如果态度过於严厉且管教不合理,属下会不会就离开不做了?(也许会,或是默默不配合,或是对主管丧失敬意。吃亏的还是主管自己。)


(十五)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意见不同时,不要强人屈服,否则别人口服心不服,尔後还会起冲突。服人以理,公道正大,人家至少心服,至於口服不服,就看人家的胸襟、度量、格局了。


延伸思考:


1、不合理的事情,以威势强要别人屈服的行为,会有什麽後果?(流氓行径,亲人伤心,将来别人也会以暴力报复。)


2、理上不明,为何还要人家屈服?(过去得逞,食髓知味;慾望过强,丧失理智;没有对生命的意义作正确的反思。)


八、第六章 : 亲仁


本章讲以普遍无私的关爱,善待周围每一个人的道理。


(一)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人与人之间有种种的不同类型,喜欢随波逐流者众,能够承担责任、泛爱众人者寡。


延伸思考:


1、人类有没有共同的本性?(所有宗教认为是有的,指得是根本的善性。)


2、流俗通常是怎样的类型?为什麽会有这些情况?(嫌贫爱富虚荣好胜,执着於眼前的好处及慾望的满足。一切的执着都会造成过恶。)


3、人为什麽要泛爱众人?(人都是在被爱中成长及生存的。)


(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有仁德的品格的人,周遭的人们对他会有所敬畏,因为他讲话不讳言别人的不对,也不谄媚有权势的上位者。


延伸思考:


1、仁者为什麽会造成众人的敬畏?(仁者关爱所有的人,,因此对於不能关爱所有的人的人事物,会直言指正,造成他人的敬畏。)


2、上位者施政的重点在照顾百姓,若是反过来以此权势要胁百姓,造成人人必须屈服而讨好上位者,这是不是失德了?(是的,儒家强调要行仁政。)


3、这时若有人对他直言不讳且不谄媚,这是不是应该做的事?(是的,但很可能会遭受伤害。那麽,挺住。加十倍的努力求生存。呵呵呵!)


(三)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能够以仁德的原则行为处世,将会有愈来美好的人生。因为品德日增,过失愈少。


延伸思考:


1、品德愈增人生就愈美好吗?(心理健康,身体就健康,人生就健康。)


2、过失愈少人生就愈美好吗?(过失愈多心理就愈不健康,身体就受伤害,人生就失去光彩。)


3、仁者的日常行宜有甚麽原则标准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不能追求仁德而生活悖乱者,对自己的人生有无限的伤害。且身边的损友愈多,人生的路愈走愈离谱了。


延伸思考:


1、小人群聚身边之後,这个人会做些甚麽事?(投机取巧,损人利己,放纵慾望,身心俱伤。)


2、什麽样的人生道路是舒坦的?(努力学习,服务大众,凡事以实力获得。)


3、甚麽是狭隘的?(偷懒、放弃、依赖、说谎、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九、第七章: 余力学文


本章是对读书的方法即态度的讨论


(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人应该向人类的过去学习所有的知识,但是,书中的道理是要让人类自己去实践的,若不去实践,而光是一直吸收这些知识,则这些知识将来只能变成这个人炫耀、虚浮、骗人的工具而已。古人的学问以德行之知为主,闻见之知为辅,学了就是要去实践的。


延伸思考:


1、拥有知识的意义是甚麽?(建立自己,改善社会。)


2、对知识以浮华的态度处之是什麽意思?(即不以知识为社会所用,而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利用知识攫取财货。)


(二)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坚定地进行一些事情,却不肯向人类的知识宝库学习,这就会一意孤行,所行违背正道。


延伸思考:


1、一切靠自己,而不肯向外学习,这是骄傲还是自闭?(两者都是,所依据的观念或做法,不能与时俱进,反而会对周遭造成伤害。)


(三)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要眼口心三到,也有一说要四到,加上手到。


延伸思考:


1、针对自己的学科领域,可否比较分辨一下,这三到或四到各自的意义及做法为何?(学习哲学的三到是甚麽?就是去实践。)


三到之後有何效用?(所学精准,且学用合一。)


(四)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读书时,这篇文章没有读好,不要又另起一篇。对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籍都没有坚定的学习意志,则任何事都学不好。


延伸思考:


1、浏览时和深读时是否宜有不同的做法?(未决定是否要深读之前可以浏览即过,但决定要深读之後,就要有计画的持续到底。)


2、对於要深读详读的文章,可否有跳跃式、间断式的阅读法?(重点在划定时程,最终完成,过程中读累了就换一科是无妨的。)


(五)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读书的目标设定要稍宽松些,但是用功却要加紧,不放松,待付出足够,那些不通塞的地方就打通了。


延伸思考:


1、宽为限是何义?(完成的时间或份量不要要求太高。)


2、怎麽样才算是滞塞通?(了解了,可以写作发表,自己讲出来。)


3、有没有融会贯通的经验?那是怎样的经验?(例如九九乘法表)


(六)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有不明了之处,要有追究的毅力,记下来,有机会就问人,把意思搞清楚。


延伸思考:


1、针对自己的学科,延伸思考一下,各种不了解的情况究竟是怎样?那些环节较不易明白?(哲学理论的难处在问题意识,人生智慧的难处在情境的多元。)


2、现代人求问知识的方法更多了,那麽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勤学不勤学?求知的意愿强不强?)


3、那麽做到怎样就是勤学呢?(技术会用为止,理论搞懂会说了为止。)


(七)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书房里面要整齐清洁乾净,书桌要各种物品摆设整齐。


延伸思考:


1、电脑的桌面是否也应该管理?(你说勒?)


2、读书的环境乱七八糟时,会不会影响读书的效果?(专注时或许不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会迟滞思考力。表示这个人面对的杂事太多,心力易消耗於他事,而不易专注於重要的事务上。)


(八)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写字磨墨要动作端庄,表示对书写的工作正在认真执行,否则墨磨歪了,就表示心不在焉,读书心志不坚定。


延伸思考:


1、要交的作业报告,检查好没有错字,依照规定的版本美编好,字体大小适中,这样是不是做学生的对老师应有的礼貌?(当然是罗!)


(九)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书房中,自己读的书一本本摆在固定的位置,看完之後,放回原位。


延伸思考:


1、书本乱放是否表示对书房工作没有敬意?(通常是的,要不就是没有管理的技巧。)


2、效率的读书方法中,需不需要包括书籍位子摆放固定有条理?(是的,眼前乾净心不乱,随手取得增效率。)


(十)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读书临时有急事要离开,书本依然要摆正放好,所读之书若有缺坏,就动手把它修复。


延伸思考:


1、所读之书肮脏破损,是否表示对此学问没有敬意?(可能是,是凡真正的读书人,无有不爱惜自己的书籍、档案、材料、实验室等等的。)


(十一)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书本的世界五花八门,不好的书根本也不要打开尝试,否则会让我们变得愚昧不正。


延伸思考:


1、人会被书中所说的坏事带坏吗?(都是念头中已有之,经过引导激化而发出之。)


2、有定力的人是否就不会被坏书带坏了?(有定力的人对坏书根本没兴趣了,而不是去看一下再测试自己的定力。)


3、所以对於没有定力的人就是不要去看坏书罗?(是的。知道自己有缺点,就不去引诱自己,这样也是理性的表现。)


(十二)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不自暴自弃,人人皆可能成圣贤。


延伸思考:


1、何必要学做圣贤?(只是要做个正常健康的人,做久了就是圣贤了。)


2、做圣贤很困难吗?(只是持续作对的事情,以及不做不对的事情而已,难在过程中不断有自私懒惰好胜的念头跑出来而已。)


3、真的人人可以做圣贤嘛?王阳明的成色斤两说在说什麽?(贵在纯度而不在其量,故而人人都应该是圣贤。)


十、结论 :


弟子规绝大部分的文义浅白易懂,仅有少部分因读者的人生阅历不足而尚需解释,所以,学习弟子规,并没有义理上的困难,最重要的还是将其落实在现代社会予以应用,那麽古代的人生哲学在今日的应用上有无困难呢? 笔者以为,一些科技上的创新并不影响人际关系的原理,倒是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击,确实会对传统的儒家教育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个人主义的抬头、自由思想的发达,平等精神的倡导,这些新的作风及价值观,并无根本上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面上,对比於东方文化,会有处理方式上的差异,甚至冲击传统价值观,如对长上的尊敬等,笔者以为,此时正好重新检视我们的伦理观念中是否有哪些做法忽略了根本精神而只重表现形式,晚辈仍应尊重长辈,但长辈可以更为平等且尊重个人自由的方式与晚辈相处,如此东西方的优秀文明,便可以并存,而且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此外,正因为西方重视个人自由及尊重彼此的精神,也因此见出弟子规书中许多人际相处原则的高明前瞻之处,如出入房门的轻声细语、走动转弯的小心谨慎。总之,弟子规的文义,有它东方传统美德的精细一面,在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最新价值观上,适度调整,就可以全面应用,创造美好的社会风气。


[1] 本文为参加<第五届韩国儒学教育国际大会>而作,主办单位 : 韩国成钧馆大学,2014年11月14日。


进入 杜保瑞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弟子规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6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58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