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低迷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8 次 更新时间:2023-12-25 10:0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樊纲 (进入专栏)  


我想,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新常态的概念,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是指我们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通货紧缩当做常态吧,如果说新常态再比起旧常态,我们不能把过去14%的过热增长、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作为老常态吧。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多方面的视角来看待现在我们的经济状况。

大家会说很多的视角:我们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体制问题,我们的成本提高等等。其中一个视角是,经济的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经济过热和现在进行的调整。要从这些过程来思考我们现在的很多政策,和现在我们的一些正在发生的这些调整。

现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是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我们连续44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为负,上一次90年代的时候是31个月,现在是44个月。还有债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周期过程当中低迷时期的情况。低迷时期怎么造成的呢?是因为前面发生了过热,还有很多政策性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个主题,就是我们现在怎么样吸取教训,这是第一;第二,怎么看待现在的调整过程,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一个低迷时期,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第一:我们现在能够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教训就是谨防过热。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前几年两次过热的后遗症,2004年—2007年一次。后来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刺激了一下经济,然后2009年—2010年又出现一轮过热。两次过热叠加在一起,过热的程度比上世纪90年代初还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一次过热之后,中国经济进行了调整,也是产能过剩、也是通货紧缩、也是企业倒闭。90年代8年的时间,低迷、下滑,然后在低迷的情况下调整,通货紧缩及一直到2002年都有通货紧缩。这些很多人不记得了,永远以为我们是10%以上的高增长。

类似14%的那种高增长,一定会产生经济过热,于是我们现在要面临各种问题。防过热,防的不是过热的那点事,防的是现在这点事。只是,过热的时候大家都不理会,那时候日子过得好,高兴啊。说宏观调控抑制过热大家都反对。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经济过热的恶果,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常增长的结果,不是正常状态,是过去10%以上的过热增长导致的后遗症。中国正常的增长潜在的增长率从来不在10%,世界上各种研究小组算来算去,算出中国的正常的增长是7—9%,有一个十年是8—9%,有一个十年是7—8%,我们现在是7%左右。我们可不能把过去的高增长当做常态,说现在不到14%了,比14%低了因此叫中低增长了,不是那回事。

第二:宏观政策是有时效性的。

宏观政策基本的作用是逆周期调解。经济过热的时候,就要采取抑制的政策,经济冷的时候,就要采取稳定的政策、托住的政策。但是经济波动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随着这个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政策。

我们这次的教训是,2009-2010年产生了一轮过热,但是2010年,我们在世界上第一个及时地退出了刺激政策。我们在2009年采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政策,2010年4月份,以住房限购为标志,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性的政策,这是对的。当时准备金率提到20%、利率提到3%,在全世界利率热的情况下提到3%,这是对的。但是四五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的过热消失了,处在相对过冷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继续实行这些政策就过时了。我们应该及时退出紧缩的政策,现在的教训是退出慢了一点,导致我们现在的经济过冷。按照正常的情况,40几个月的通货紧缩,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

第三,政府政策是要起作用,是要有宏观政策的。

在过热的时候,总的来讲政府还是抑制的方针,过去,宏观调控这个概念,在许多企业家的心目中就是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这在那个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政策怎么执行,制定什么样的政策需要思考,是用市场的杠杆还是用行政的手段也可以思考。但是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的手段也是必要的。

经济过冷了,政府该做的事情也要理直气壮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到位,过热的时候及时退出进行抑制,过冷的时候,当其他的经济主体面对过剩(包括房地产过剩)都不投资的时候,也不必羞羞答答地觉得政府投资就不好。那时候我们这么大的储蓄,企业不投资,房地产商也不投资,这时候政府的投资就应该多一点,来补充不足的需求。而政府现在的问题就是有点羞羞答答,因为大家都在批评,说政府不该投资,应该换一种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最近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不作为,自己的钱都不花了,自己的项目都不投了,政府的储蓄大幅度增长。2012—2014这三年,政府新增储蓄相当于GDP的3%—4%,这些要都花出去,提升0.3%、0.4%的GDP增长总应该是有的吧。连社会项目都不做了,该做的一些事情都不做了,这里面就反映出我们现在存在的各种的问题,这些是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这是历史的教训,我们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波动,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十年当中又经历了一轮波动,我们应该汲取一点教训。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调整,过热之后我们现在属于萧条期、低迷时期。现在大家都在抱怨情况不好、经济不好,但是我在这儿是想讲,我们要充分认识调整时期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作用,优胜劣汰正在发生。经济过热的时候没人被淘汰,谁都有碗饭吃,现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和过剩企业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从现在开始,各个产业都在整合了,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企业要被淘汰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的机制,这些机制会抵制这种淘汰局面,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地方的企业,地方为了当地的GDP等等,支撑了一些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通过给补贴等等方式来抵制这种淘汰过程。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促进这种淘汰。政府这时候的作用是托底,社会政策托底,使产业优化的进程能够尽快发生。

第二个作用,在低迷时期大家终于对提高效率、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等,有更加更多的重视。经济过热的时候,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因为价格下降了,因为企业不景气,我们要更加关注成本、更加关注效率。

前面两个作用加起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而且会有很积极的成果。我记得2001、2002年的时候,也就是上一轮经济调整到了尾声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通货还在紧缩,价格还在下降,但是企业的利润开始增长,因为利润增长企业的投资开始增长。那个时候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效降价》,那个降价是因为成本下降,不等于利润不增长,不等于你效率不提高,不等于你投资会下降,这就是调整的结果,我们要积极促进这种调整、促进这种效率的提高。

第三个作用,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专业化的作用。以前过热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多元化”,干这个干那个,什么都能挣钱。现在要提高效率了,要提高质量了,大家发现还得走专业化的道路。过去我们现在一些不景气的企业,其实你想一想他是有原因的,过去这些年,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他东张西望天天想着转型,天天想着哪有投资机会,没有好好的专注而专业地做自己的事情,而过去几年一直专注专业做好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的那些企业,现在订单反倒增加了。

一个产业里面一定有这样的企业,他们现在正处在兼并别人的地位上,而那些东张西望的企业,多元化那些企业,现在正处在被别人兼并的位置上。这个过程使大家认识到,我们做企业还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才能跟世界竞争,我们才能有世界的品牌等等。

第四个作用,就是结构真正在调整,14%的增长期内的结构,2010年的时候10%以上的结构,那一定是投资过多,房地产泡沫。而现在这些正在逐步弱化,我们一些新的产业在增长,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加上我们的收入水平也到了一定的程度。厉以宁老师刚才曾讲到服务业,我们今年第一次出现服务业超过GDP的50%的情况,消费品现在增长仍然比较正常,与消费相关的各种产业,现在恢复得都比较快一点。

应该说,结构调整有有长期的历史性的,也有周期性的,在某一周期过去以后、过热过去以后结构的调整。老有人说,现在不可能有过去那么多需求了。是的,不可能有支撑14%增长的需求了,我们现在支撑7%—8%的需求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今后几年仍然有保证的这些需求。

最后一点,跟我们的主题“新常态与创新”相关。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创新意识反倒比较强,要创新路,因为过去的老路走不通了。过去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行了,大家更多想创新了,加上体制改革。我今天没有讲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的创新热潮一大部分也是改革,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册制、自贸区等等,使得我们现在企业、个人等等都更多地想创新了。过去想靠一个大的国企生存的过热期间的那种情况,现在逐步看到市场是波动的,并不是都有保障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的低迷时期,反倒可能是创新增长的过程,而这种创新加上我们的体制改革,可以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打下新的基础。包括前面说的优胜劣汰、提高效率、专业化、创新,为下一轮经济打下好的基础。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如果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把这些潜力都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再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正常的高增长,现在是7%左右,以后是6%,再往后是5%,仍然是可能的,我们应该保有充分的信心。


进入 樊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90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