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台湾特色的社会关系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7 次 更新时间:2015-10-03 20:25

进入专题: 台湾特色   社会关系文化  

​陈孔立  


所谓社会关系文化,指的是社会化的行为规则、惯例,是人们处理和认识社会关系的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关系的模式化、固定化。台湾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精神文化等因素变迁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台湾特色的社会关系文化,尽管有时它不一定合法,但却成为得到许多人认可的社会规范、通行的惯例,在台湾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本文选择以下四种文化加以解读。


一、关说文化

关说一般指的是通过某种关系,进行疏通,为自己或帮助他人办成原本很难做到的事。按照台湾官方的定义,则涉及违法问题,它指的是不循法律程序,为本人或他人向公务员以及代表政府或公股的相关人员提出请求,且该请求有违反法令、营业规章或契约之虞。台湾方面还有关于请托关说登录查察的规定,依法可以提出陈情、申请、游说等关说行为,必须向相关的政风机构登录。关说涉及行政、执法、人事、工程、投标、采购等诸多方面。关说是"施"("请")与"受"的关系,受托者为请托者获取受益,请托者给受托者以回报,当事双方都会受益。既然有人受益,其他人的权益就可能受害。

在台湾,关说盛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媒体报道说:从乡民意代表、县市议员到"立法委员",关说无所不在。有帮忙买火车票、机票、在各级机关安插人事、年终考绩、学生打架、行车擦撞纠纷、关红灯与超速、被警方临检酒测等等,生老病死全包。选民往往一通电话,民意代表的服务就要到。更严重的是,立法机关也盛行请托、关说文化,影响到同意权的行使。所以,关说文化成为台湾民众痛恶的立院积习之一。军队里也盛行关说,柯文哲亲身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是台大医学第毕业生,当兵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会留在师部卫生营,可是别人"都去找一颗星、两颗星的大官关说,结果所有的涼缺都被占掉了,我最后被下放到步兵营"。有的学者指出:"关说表面上只是人情请托,大家互相给面子,实则却是动摇法治社会的基石"。还有人说:"关说影响社会风气,造成民众丧失对司法的信赖,并非台湾之福"。

台湾为什么会盛行关说文化呢?有人认为台湾人重视人情,在"情理法"中,"情"居首位,"法"处末席。也有人认为与选举有关。因为"张张选票都有投资报酬率的期待。那些平时能够为选民去关说,并且还能关说出成果的民意代表,选举时自然占尽先机"。因此民意代表必须为选民关说,否则就没有选票。还有人认为"行政程序不透明才是关说的源头",台湾当局也曾表示要做好"民代关说制度化、透明化的设计"。

实际上,按照台湾现行制度,只要不被查到有金钱交易的关系,关说就不要负担罪责,

因此,民意代表、关系良好的政治人物、乃至权力通天的商人,只要手法够巧妙,都可"合法关说"。

不涉及金钱交易的关说,甚至会博得台湾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王金平关说柯建铭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台湾媒体报道:他们数度向"法务部长"曾勇夫部长与"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署长"陈守煌关说,指示检察官在柯建铭获判无罪后不要上诉。由于两人没有金钱交易,台湾民间认为"这就是朋友帮忙,柯建铭是立委,尽管和王金平不是一个党,出了事找立法院长帮忙,非常正常,而王金平不问对方是不是自己的一个党,慷慨帮忙,堪称肝胆。在法治社会所不允许的事情,在江湖中却是义气。所以更多的人认为王金平是在"关心",而非关说。台湾学者指出:"台湾司法的防线还未确立,关说、施压无处不在,行贿也常有所闻。奇妙的是,这种现象的盛行,是由下至上的。也就是'人民'的人情使然。不管一般人嘴里怎么说,能够通过关说、施压而解决问题的时候,台湾人民通常就会那样办;民意代表也知道,如果不帮'人民'的忙,票就没了"。这种社会关系文化给民进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他们公然为国民党人王金平鸣不平,矛头显然指向马英九。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反对政治关说、捍卫司法独立的马英九被视为"不讲情面"的人,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谅解。《联合报》社论指出:"王柯关说案爆发至今七个月,结果是揭弊者遭到判刑,成为全案最大受害者;这样的发展,相当程度反映了当下台湾诡异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氛围"。

直到现在,柯文哲当选市长以来,"每天都有人打来跟他关说人事,他觉得很烦"。他警告说要公布关说者的名单。柯文哲能不能改变台湾的关说文化,这要看台湾社会给予什么样的答案了。


二、密室文化

所谓"密室政治"指的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暗盘交易。这种台面下的"黑箱作业"或"分赃政治",在台湾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上自"总统府"下至村里长办公室,无处不在,无时中辍。至于政治人物与工商界大老的餐敘场合,"每日晚间,在酒家上演的各党各派立委借酒色调解的权钱交换游戏",更是司空见惯。所以在台湾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密室文化。

台湾最高当局向来采用密室决策。"党内是没有民主的",这是李登辉的名言。在他主政时,国民党的中常委、副主席等人都没有参加决策,"副总统"、"行政院长"等人也被排斥在外,而由他本人和少数智囊在密室中做出决策。陈水扁主政时,由"副总统"、党主席、中常委等人参加的"9人小组"并不是决策机构,只能提供决策参考,重大决策是由陈水扁个人与少数贴心幕僚在密室中做出的。至于马英九时代,所谓"府党院5人决策小组"也不是决策机构,大家公认他是由"小圈圈"决策,决策的核心只是围绕在马、金(金溥聪)周围的极少数人。

台湾密室文化在立法院的"朝野协商"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由于朝野"立委"只关心选区的利益,对"立法"不感兴趣,也无心进行监督,因此各种委员会没有实质作用,许多议案都无法取得共识;同时,由于"立委"审查政府提案时,几乎都为自己政党的权益算计,争议连连,很难有共识,议案无法顺利审查,只好交付"朝野协商"(即"党团协商")。于是,党团协商的位阶凌驾于各种委员会和院会之上。而党团协商只有"国会议长"和各党党团"党鞭"参加,即只有立法院长和国民党、民进党、台联党三党的三长共10人参加,这就是说,许多重要法案只有这10个人说了算,这就形成了密室政治,其他"立委"无法介入。所以有人说:"立法院长和党鞭才是真正的立法者"。

不仅如此,党团协商必须达成共识,经过各党团负责人签名,才算是的结论。而所谓"共识",就是"一致同意",只要有一个党不同意,就不能通过。这样,在立法院中有64个席位的国民党,就与只有3个席位的台联党处于同等的地位,多数党的地位被"阉割"了。国民党提出的许多议案都无法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自由经济示范区、粮食管理法修正草案、老农津贴暂行条例修正草案,都躺在立法院,迟迟无法完成立法程序,难怪有人要说'国家被立法院卡住'"。此外,由于党团协商没有达成共识,国民党籍"行政院长"的施政报告多次受阻,被迫"离席"。台湾舆论指出:"党团协商是违背民主代表与民主监督原理的密室政治机制,架空了常轨的国会议事程序","立法院缺乏民主法治精神,现已沦为乔事、藏污、腐化、拜托、关说之圣地,成为台湾的乱源之一"。

密室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色,用台湾话说就是"乔"。所谓"乔",就是协调、协商的意思。这是正面的含义,实际上"乔"往往是在桌面下进行的。在"朝野和谐"的标榜下进行"朝野协商",让许多法案在密室中交换。主持人压低多数席次同党立委的权力,拉高少数席次在野党委员的筹码,少数党通过密室协商杯葛法案。这种以"乔事"方式修出来的法案,必然让在野党立委感恩不已,不得不"涌泉相报"。

有人把王金平称为"乔王之王","他真正的业绩全都是在台面下的密室之中做成,包括预算和法案的朝野协商,以及政商界寻求人事、钱事、政事、司法事的畅通,甚至连立委想安排小孩念一个挤破头的私校、台塑创办人王永庆遗产纠纷,都曾拜托王金平帮忙乔"。

民进党人姚一多指出:"王金平什么都能乔,政治能乔,人事能乔。基本上,他就是靠施予恩惠,并且在适当时候要求别人偿还的绝妙工夫,在台湾政坛上挣得一席之地"。"这么多年的立法院长任内,没有任何人可以指出他过去到底为台湾做了什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记得他曾经为台湾的发展提出什么有见解的方向。不过,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这场充满神圣性格的太阳花学运之完美结局,竟然是由这样一位政坛暗黑界的代表一手乔出来的"。有许多人把"立法院"称为"乔家大院",因为它体现了"密室文化"的精髓。

《中国时报》社论指出:"多年来朝野政党为联手垄断政府预算资源、遂行政治利益交换,党团协商竟逐渐'密室化',良法美意已破坏殆尽"。可是,有人却美其名为:"尊重少数党","保护少数党利益"。熊玠教授明确地指出:"民主政治的规律就是多数决的政治","国民党在立法院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二,但最后所有马英九要过的法案都通不过去",就是因为"不懂民主政治学的规律"。

不仅如此,在野党、"太阳花"、柯文哲也都出现"密室决策""密室交易"的情况,可见密室文化已经成为台湾政坛无法摆脱的恶习。尽管民间早已厌恶这种黑箱政治、密室文化,已经发出"废除朝野协商"的呼声,但并未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因为密室文化在台湾民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选举过程中,贿选、买票、拉票、配票乃至"搓圆仔汤"等等都在台面下进行。"搓圆仔汤"是台湾政界常用的术语,有人写道:"搓圆仔汤式的选举也是台湾的民主特色,是一种围标式的选举","参选的人以一定金额或代价给其他参选人,要求其他参选人放弃竞选,让其一人当选,就是搓圆仔汤式的选举"。投票拿钱,人情拜托,黑道漂白,付出代价赢得选举等等,虽不光彩,但已司空见惯,大家不去计较,也不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因此,密室文化已经盛行于台湾社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能通行无阻。可是,在台湾也经常出现"反黑箱"的言行,甚至把不是密室说成是黑箱。例如,有人把两岸服贸协议说成是"黑箱",最近又有人提出"反马英九黑箱加入亚投行"。关于前者,实际上"服贸谈判前早已公开,签署前向国会进行过3次项目报告,经济部就46种服务业的公会代表264人,展开111场的沟通,并在立院召开20次公听会。签署后,又召开144次说明会,更依据产业别办了16场公听会,其中民进党办了8场。3月18日前,服贸协议在立院,准入逐条审查、表决"。这怎么可以说成黑箱呢?后者则刚刚提出意向书,还没有开始运作,就被说是黑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黑箱、密室的看法已经到了颠倒黑白的地步。所以可以说,目前台湾不论是执政党、反对党或是社会公众,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改变这种密室文化。


三、帮派文化

所谓帮派,通常指的是以地缘、族群或其他关系组织起来的、为个人和小群体的利益从事非法活动的黑社会团体。同时也指那些为个人或团体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派系、政党及政党内的派系等等。在台湾,大到蓝绿两派、各个政党、政党中的派系、各县市的地方派系,小到基层的宗亲、氏族、乡里等等,都形成大大小小的帮派。帮派文化指的是,维护并极力争取扩大本帮派的利益和影响;在本帮派的势力范围,不让外力立足、参与竞争或分享他们的资源。这种帮派文化在台湾普遍盛行,在选举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基层来看,台湾的地方派系有所谓"角头""椿脚"等名目。"角头"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缘性同宗、同乡组织,共同维护自身和村庄的安全,多数以庙宇为凝聚的中心。在选举时为了共同利益,共同投票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当选之后就要回馈角头。"椿脚"是地方帮派中的骨干,也是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宗亲会、农会、庙宇的负责人,按动员能力的大小(主要是能够提供多少选票),有大椿脚与小椿脚之分。椿脚是候选人与选民的中介,其主要功能在于买票。蓝绿两派和国、民两党各有自己的椿脚,分布在台湾各地。

台湾的政党实际上也是帮派。前台北县长周锡玮指出,选举时各政党团结对阵,壁垒分明,像是两派打群架。提名获得政党承认,就具有正当性,倘若违背,会遭全党及支持者唾弃。为了胜选,什么坏花招都用,甚至买电视广告来攻击对手,却不是说明自己的理念。担任过"中选会"主委的黄石城指出:"台湾的政党虽名为'政党'其实是帮派而已"。"这些帮派式的政党,根本无法发挥政党政治的功能,他们只顾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都不够了,那有心情去为国家人民设想"。"这些以椿脚为中心进行买卖而当选的人,主导台湾的政治生态,称为'椿脚政治'"。"椿脚政治是黑金结构,长年来台湾的政治在椿脚政治的操弄和控制下,政治人物的质量低劣,真正贤能之士,闻选色变,无法出头。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淘汰政治"。那些没有理念、没有抱负的政党,但谋一党之私,也只能算是帮派了。

国民党和民进党内部都有派系,派系的利益超过政党的利益。国民党的黑金的地方派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而且长期勒索中央,每次到了选举,就要钱要职位,如果不给,就会倒向民进党。马英九本来也是在帮派势力支持下上台的,可是他却以国民党改造的名义,对地方派系开刀,结果以失败告终。民进党的派系则表现为"人头党员""党员大户"以及派系的"角头化"上面,各个派系为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权力就是真理,道义只是摆设,利益主宰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以及"十一寇"等都在民进党内帮派斗争中受到排斥。民进党人许添财声称:"台湾的政党已帮派化,政党里被帮派占据,这是搞什么!"柯文哲对民进党的派系有自己的看法:"民进党是部落政治,里面派系很多,其中谢系与苏系是死对头,众所皆知。回顾历年的每一次台北市长选举,只要谢长廷参选,苏系就按兵不动,若是苏贞昌参选,谢系一样一动也不动;所以一直以来,任何一个派系都无法驱动全部的民进党"。有人指出:"红衫军"时期,大家在讨论陈水扁事件时,心中最痛恨的是什么?就是陈水扁与当时民进党的"帮派文化",把台湾搞得乌烟瘴气。

还应当看到帮派文化往往是与密室政治相结合的。朱高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4年陈水扁当选后,国亲两党面临是否能够联合共同对付民进党的问题。于是展开了一场台面下的政治交易。由国民党敦请李焕出面与宋楚瑜私下沟通,宋提出要担任国民党第一副主席兼中央党部秘书长,第二年改选时要当国民党主席。国民党无法答应这些条件,因而打算让出立法院副院长的职位给亲民党,党主席连战不便自己出面,只好请王金平向副院长江丙坤提出,王金平果然"乔"定了,结果让亲民党的钟荣吉当上副院长,出现了国亲再度合作的局面。

此外,"搓圆仔汤""酬庸"等等也是帮派文化的黑箱操作。有关"搓圆仔汤"问题,上文已有介绍。所谓"酬庸"指的是给予为本帮派做出贡献的人一定的报酬。不论哪个政党执政,都有酬庸的问题。包括公务职位、公营事业单位的"肥缺"等等。2000年民进党上台时,一下子有上千个官职,而民进党所用的人多是酬庸,给予"金主"、"大椿脚"和助选有功之人。有人指出:"现制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顾问、行政院顾问、各级政府的顾问,大部都是属酬庸性的行为,是公私不分的产物"。

台湾学者指出:当今台湾政治"所制造的拉帮结派、政党权谋、贿选胁迫、和益分赃、选票绑架、阳奉阴违,恐怕神仙来了都无法协调"。黄石城则一再强调并且呼吁:"以少数帮派分子绑架整个国家和全民,主宰国家命运和全民的生存,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台湾是帮派式的政党。帮派怎能治国,帮派怎能统治人民。""消除帮派式的政党,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党"。这种美好的愿望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四、民粹文化

所谓"民粹",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指的是"平民治理",这似乎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实际上,民粹是通过对"人民"的号召和动员,将"人民"与"人民"以外的"他者"(包括某些政治人物、现存的政治体制以及统治集团)相敌对,其核心价值是直接诉诸民意。俞可平认为"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作为褒义词,民粹主义"被视为崇尚全民利益、直接民主、平民化、大众化、爱国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外来干涉、反个人专制"等等;作为贬义词,"常常被等同于蛊惑人心、假民主、狭隘的平民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排外情绪、非理性选择等等"。"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平民化"。曹沛霖指出,民粹主义"无视宪政、反对法治、轻视制度,使民主变成民粹主义政治家玩弄权术的工具,使人民失去享有一切政党民主的保障"。

有关台湾的民粹主义,从李登辉的"民粹威权"到陈水扁的"民粹式民主",已经有许多人做过研究,也存在不少争议。现在所谓"民意第一""以民意为依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台湾学者高希均指出:"民主是那么艰难地获得,却是那么容易被'民粹'取代,台湾民主之根尚未稳固,民粹--激情言论、偏执立场、冲撞对立--之飓风已使它地动山摇"。台湾媒体也说:"地方政府或利益团体又往往从自己利益出发,以'民怨'为由,提出令政府畏惧的民粹反对意见,终使任何改善措施都胎死腹中。民粹风气在台湾其实流传已久,大至两岸政策与水电能源问题,小至地方建设施政,常为了少数人的特殊反对因素而放弃,因噎废食。政府看待民怨,诚然应该戒慎恐惧,但到了一味恐惧的地步,也就庶几乎无可作为了"。这说明民粹文化已经在台湾盛行。这里仅以所谓"太阳花学运"为例,对台湾现存的民粹文化加以剖析。

台湾的民粹文化在所谓"太阳花学运"中可以说是展露无遗。

从参与"运动"的民众来看,他们由于对台湾现实的不满,认为现有的政府和立法机构都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因而直接诉诸民意,以反对服贸协议的"黑箱操作"为名,企图通过发动街头运动,集聚力量,迫使当局"顺从民意",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占领"立法院"20多天,阻挠立法机构正常议事,否定代议制;他们曾经一度占领"行政院",否定现有体制的合法性,破坏法治;他们声称为平民代言,却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他们口称和平,却采取非理性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煽动民众。他们"明明违法在先,却在警察依法处置时,质疑警方违法,甚至还包围警察局;只要他们的诉求没有获得满意响应,他们就会号召人马包围官署,连行政院都不能避免"。他们"自行封锁道路、盘查路过民众身份、拦检车辆、限制官员和'立委'出入的自由;对于报导与其立场不同的媒体,或是不准其采访,或是在现场围堵恐吓,完全不尊重新闻自由"。这一切明白地显示出"太阳花学运"民粹主义的性质。

从媒体来看,在整个"学运"的过程中,部分媒体集中报道冲突、对抗的火爆场面,不断刺激大众的情绪,极尽煽动民粹之能事。这里仅以《自由时报》为例。该报从"学运"开始到结束,每天都以十几版的篇幅,用特大的字号、醒目的标题进行报道,并且经常发表社论和进行各种言论进行煽动。该报一开始就提出"学生光复民主,公民重返国会","公民开创新局","学运遍地开花"等等,给"学运"戴上"公民运动"的桂冠,把一切违法的行为都说成是正当的。该报社论指出:"人民即使用体制外的手段,例如街头抗争、瘫痪政府机能等,逼其下台,也都是正当性的做法"。该报还发表了大量攻击马英九当局和"服贸协议"的言论,甚至制作"服贸协议将抢走你的工作"这样的专版制造对签署协议的台湾当局和大陆的仇恨。他们提出"马英九、江宜桦必须听从国家主人的指挥","重新检讨黑箱服贸的程序"。该报还发表"独派"人士支持"学运"的言论,例如,林义雄说这是学生发出的"义愤",他要每天去立法院"陪学生";李登辉说:"学生为了国家,替大家说话,根本不是暴民",是台湾的"第二次民主革命"等等。在太阳花退场时,他们发表社论,赞扬太阳花式的民粹"占领国会,前所未有,不仅持续,而且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为台湾奄奄一息的政治歪风注入一股清新的蓬勃朝气",他们竟然说经过这次"学运","台湾已经从选举民主向公民民主转型了"。这样的媒体充当了煽动民粹的重要角色,成为破坏民主的罪人。

从一些政治人物来看,他们也极力赞扬这场民粹"运动"。除了上述林义雄、李登辉之外,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表示,我们支持学生们所做的决定,这次学运已唤醒"国人"参与公共议题的热情,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过程,台湾的年轻世代展现了高度的民主成熟。"学运"结束之后,台北地检署起诉台湾太阳花学运118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声称,"如果追求民主是一种罪,我们统统都有罪"。此外,还有人赞扬太阳花是台湾"高素质的公民社会","50万人上街,秩序井然,主持人一宣布散场,半小时内现场清空,连一包垃圾都没留下"。还有人赞扬太阳花是"台湾四五十年来最伟大的运动",等等。他们把人们理想中的公民运动低俗化,这是对公民运动的亵渎,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捧杀"。

民粹文化已经成为台湾社会关系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社会已经出现这样的看法:"台湾的民主有很大的民粹成分","台湾民主不自觉地走向民粹","台湾不是民主社会,而是民粹社会"。"马政府已经无法判断什么是真正的民意、什么是不正常的民粹,只好被民粹牵着鼻子走。"在这次学生"占领立法院"事件中,陈文茜希望台大学生不要民粹化,她说:"如果台大生只用自己的聪明扮演民粹领导者,声援几件'不是那么合理的抗争',对社会的破坏程度,比土石流还可怕。"杨照指出:"台湾现在整个民族基本上是非常民粹的"。因而有人评论说:"我们难以想象,在台式民粹之下,台湾可以推动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政策。任何议题,都会瞬间无限上纲;压力之下,已经失能的政府经常未经法治程序就行动,讨好了民粹就失信于国际,讨好了国际就失信于人民"。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在台湾民粹化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已经被许多人认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文化。


五、几点启示

台湾的社会关系文化还有很多,列举以上四种就足以说明如下问题。

(一)台湾社会关系文化是台湾特色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较深层次的部分。

近年来前往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逐渐增加,大家感受到台湾民众重视文明礼貌,有人情味,有公德心,温文尔雅,乐于助人。因此有人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是的,这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即较浅层次的部分,也是比较优秀的部分。台湾学者范畴说道:"在生活层次,台湾人几乎可说是无懈可击";"在公众事务及政治上,台湾连扪心自问的能力都快丧失得差不多了"。这后一部分,即台湾文化较深层次的部分,是一般旅游者很难了解的。本文所提供的就是这一部分,我不是有意给他们"抹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看到这一面,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也是台湾特色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台湾社会关系文化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某些因素。台湾当局以保存中华文化为傲,他们说:"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台湾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台湾是捍卫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正因为这样,台湾既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也就不可避免地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糟粕。范畴指出:"在政治道德标准上,台湾民众对'关说'、'密室利益交换'这类中国式传统的习以为常,显示了即使憎恶中国的人其实本身行为就很中国"。由此可见,台湾所保存的并不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三)台湾社会关系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台湾当局强调"中华文化在台湾,吸收了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他们认为吸收的都是西方优秀的文化,实际上,正如赵刚所说:"他要当现代的公民、世界的公民,他想象台湾是东方的瑞士、东方的香格里拉,是太平洋上的海岛一乐园。因此,他超西方地认同西方,只要是西方有的,我们都有,而且我们比西方还西方。西方占领华尔街,我们占领立法院;西方人反二手烟,台湾人对行路吸烟者侧目以对;西方人垃圾分类,我们连街头运动也要垃圾分类;西方有国家废死,我们也要努力跟上"。因此,台湾所吸收的西方文化并非都是"正能量",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正因为有如上几个特点,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台湾特色的社会关系文化",希望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台湾特色中华文化"的理解。


(原载【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第5期)



    进入专题: 台湾特色   社会关系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67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