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由:怎样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8 次 更新时间:2015-04-26 17:04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学术研究  

纪由  

原题:怎样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研究——与杨泉明教授商榷

社会科学报第21期第4版,发表了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学术性不矛盾》的文章。该文提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持百花齐放的关系……”。就此,提出以下疑问与教授商榷。

党在学术上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本身就是承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并未结束真理,否则就无需提出与时俱进,要求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要有所创新,并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若干高校创办国学院,甚至在《光明日报》上设置了国学版。我以为党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在学术研究上坚持“双百”方针不能混为一谈。

信仰自由是党的一贯政策,“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百家争鸣中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也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否则就只能是一家之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部分有待认真地发掘和吸取,特别是阴阳辩证法。经两千多年的中医实践检验,对人体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系统的认识,现代科学至今仍有许多望尘莫及的部分。如经络的发现,阴阳学强调的是“阴阳互根”、“相反皆相成”,而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对立斗争的绝对性”。两种哲学观点完全相反,在学术研究上如何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呢?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是原封不动的照抄其教条”,还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正”的问题。过去只不过是把修正称作创造性的发展罢了。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中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论述依靠城市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实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当时不是遭到过自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指责和批判吗?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有目共睹。这在文革期间不都属于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吗?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马克思著作中根本没有的。

杨教授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术研究,是用马克思著作中的教条来指导?还是由信仰马克思的人来指导呢?如果用马克思的著作来指导,那么从列宁时代就犯了错误,更莫说中国革命了。如果说以信仰者中的权威人士作指导,那么谁是大家公认的,有资格指导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者呢?如果任何论文都得先帖上马克思主义标签,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合法性,那便是文革期间的一言堂,哪还有其他各家讲话的余地呢?学术问题只能在争鸣中比较,在争鸣中去伪存真,真理才能日臻完善。需要用标签和权力捍卫的理必有假。批判绝不能搞成判批,像文革时期那样,杨献真讲了个“合二而一”,这本来与“一分为二”是互补关系,却成了反动谬论。彭真说了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成了反动言论。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斥责道:我们能和敌人平等吗?当时指导争鸣的标准就是毛主席语录,指导争鸣的学术阵地就是两报一刊。两报一刊的总指挥就是姚文元和张春桥。其结果是将中国革命推进了灾难的深渊。

学术争鸣的目的是探索真理,真与假只能同类比较。如果你讲的理是绝对真理,你就不怕别人对你吹毛求疵。真理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批判的过程,也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就需要集思广益,集合全人类的智慧挑假、批假。不能在理论问题上搞派性,更不能因人废言。争论的最佳手段是拥护矛盾,拥护矛盾的最高策略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无论任何人讲的理,其真的部分必须逻辑自洽。不论任何理论论述,不仅在时间上不能相互抵触,在空间上也不能互相抵触。如果你既承认“百家争鸣”,又强调一家指导,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又怎敢与你争?更何况一人指导容易落实,一家指导又如何落实?一个小家在认识上意见分歧都是正常现象,更何况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大家呢?文革中强调统一思想,结果如何?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不该引以为戒吗?就算你已经选出了能指导学术争鸣的真理权威,像文革时期提出“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谁反对就要“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于是各派都打起了语录仗。造反派高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大搞打、砸、抢、抄、抓;保守派强调的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今天,虽然杨教授并未讲是自己指导,而是要由马克思主义者来指导,那这位能担当重任者,又将如何在众多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庞大家族中统一认识呢?如果自家在学术上尚有分歧,又怎样来指导百家的学术研究呢?

“百家争鸣”与“一家指导”的提法本身就是一句悖论,是与党的“双百方针”背道而弛的与和谐思想也极不一致。因此,杨教授提倡由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的理论,本身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相违背。

2006年4月6日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学术研究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1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