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青: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及其实施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9 次 更新时间:2015-01-18 21:36

进入专题: 知识产权   转让   许可   专利  

冯晓青  

【摘要】基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对知识产权资产的动态性利用,论述了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创造价值,实现知识产权保值增值的过程。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知识产权运营问题,可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具有不同的实施方式。

【关键字】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专利实施;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战略重点”部分指出,要“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这一规定体现了对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战略的权利运作机制的充分运用[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实际上,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对知识产权资产的动态性利用。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要求以实现知识产权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以发挥知识产权这一独占性产权功能为手段,建立知识产权资产有效利用与市场嫁接的权利运作机制。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运作机制的核心是盘活知识产权资产,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企业的知识产权实施或市场运营是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产权开发的投资回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

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利运作机制要求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不仅重视知识产权的确权和运用,而且重视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带来的市场效应,重视知识产权对企业财富增长、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机制和运营模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运作机制的重要性还体现于,在当代激烈的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获得技术方面的竞争与利用技术方面的竞争,竞争制胜的关键则在于技术的利用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而这离不开有效的权利运作,核心则是知识产权运营。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权利运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和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有效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活动。为此,需要在全面把握知识产权运营及其能力培育问题的基础之上,解决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以自行实施、许可、转让、资本运营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活动。


二、知识产权运营及其能力提升

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运作机制以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为核心,将其纳入知识产权运营战略范畴,有利于企业基于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灵活地选择知识产权实施策略,通过知识产权有效运营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增值。应当说,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一样,均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管理者在获取、运用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管理和系统化谋划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称[2]。比较而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受到企业技术能力、创新人力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运营能力则具有更多的策略性,企业可以在现有环境下创造知识产权的运营条件。就政府而言,需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和引导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活动,如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大对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保障,加大对创新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充分显示知识产权的价值。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或在境内外上市积极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作、联营、独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身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资本运营当中。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获取经济收益的活动,从企业内部来说,应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加以反映。为全面反映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效果,还需要建立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在财务上设立独立的账户,记载知识产权运营的成本与收益,以此评价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绩效。在一般的知识产权理念上,企业则应从通常的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为主转移到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促进知识产权运营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自身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知识产权运营不同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它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创造价值,实现知识产权保值增值的过程,是企业在分析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谋求知识产权资产增值与价值实现的方式。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核心是利用知识资产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的资产运作功能,通过许可、转让、投资入股、证券化、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知识资产的竞争和经济效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知识产权运营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被视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也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贯穿于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知识产权运营问题,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范畴,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有形资源与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有效嫁接,在技术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值过程。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以知识产权的商业化、知识产权资本化运等作为重要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在物质生产中的运用与非物质产品中的应用两类,其中前者一般就是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以产品化、商品化形式实现其价值,后者是以知识产权本身为基本产品的形式进行的知识产权经营。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是实现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能力,以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商业化、资本化等形式具体运作,以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知识产权投资、知识产权收购、知识产权资产重组等形式提高知识产权资产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具有不同特点,如专利运营能力主要涉及专利信息运用能力和专利权运用能力,商标运营能力主要涉及商标经营能力。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都需要在诸多方面予以推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催化剂;资本运营能力的提升则有利于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持股、控股等形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存量,利用资本要素扩展知识产权;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则是企业拓展产品或服务市场,获取较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则有利于保障企业资源优势和效率。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原理看,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基本活动包括知识产权的获取与知识产权的运用,辅助活动则主要是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实现企业价值需要借助于知识产权管理辅助活动,以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为基本环节,形成一个促使知识产权价值增值的合力。具体地说,通过企业知识产权获取,企业的研究开发资源、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转化为法律垄断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通过知识产权有效管理则实现企业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有效组合和协同,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的效能。

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理与路径。实际上,由于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包括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在内的知识产权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于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换言之,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如研究开发的立项、研究开发活动和研究开发成果的产品化、商业化活动等,都是培养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渠道和空间。例如,在研究开发的立项可行性论证和立项阶段,如前所分析的,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利用和研究问题,企业对专利文献和信息的检索分析能力就成为本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培育的“试验田”。通过将专利文献与信息检索分析与企业创新目标紧密结合,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专利信息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培养对技术的决策能力。在研究开发阶段,企业最重要的目标是充分运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本,获得预期的创新成果。该目标的实现受到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研究开发人员、成果创新性程度、研究开发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企业的诸多能力,如技术开发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信息追踪能力,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可以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得以提升,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创新模式、研究开发路径、对创新成果的保密等方式促使创新成果的诞生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和商业化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主要体现为运营能力,因而它也是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关键环节。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无疑需要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实践加以提升。当然,由于知识产权战略诸环节的内在联系,知识产权运营的培育不是孤立进行的,例如知识产权运营立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运营的状况。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状况,对技术创新商业化阶段的知识产权运营状况和运营能力自然也具有重要影响。总的来说,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提升和运营活动的开展需要将其置于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营销紧密结合。海尔公司在这方面就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公司确立了立足于消费者需求的“市场、技术、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过程看成是市场化、法律化和知识产权运营过程的统一,主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知识产权的严密保护为手段,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水平,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正因为知识产权运营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知识产权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地位,《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将“知识产权运营促进工程”纳入重大工程之一。该工程涉及国家专利产业化推进、国际知名品牌创建、版权相关产业繁荣发展、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等内容。以国家专利产业化推进为例,规划要求“结合国家级产业化集聚区、基地建设,深入推动专利产业化工程。培育50个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产业化基地、30家产业专利联盟及相关运营实体”。同时,强调将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作为主攻方向,是实施该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就是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在产业、区域、科技、贸易和竞争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运用,逐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知识产权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这一政策性规定反映了知识产权运营是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实施方式

(一)自行实施

企业知识产权的实施是企业将其知识产权投入到生产经营实践中,使之产品化,并通过市场运营途径实现商业化的过程。自行实施反映了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内化”的意旨。这里的企业内化是指企业通过学习、行为反馈和社会影响,从“自然人”变为“法律人”,从而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其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和保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与活动[3]。

企业知识产权实施无疑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有不同方式,原则上讲,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知识产权所要求的实施条件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一般地说,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瞄准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实施方式;二是投入必要的实施经费;三是对实施知识产权的效益和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同时对实施风险和障碍进行评估,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实施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了解相关技术和市场领域知识产权获取和利用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评估知识产权实施的外部环境有利和不利的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可以利用的知识产权类型和数量。在决定实施知识产权时,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也很重要,如在经费安排方面,除了本企业自留资金外,还应争取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从国外企业的经验看,主要有:调动员工重视知识产权利用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全方位参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选择利用合作伙伴、利用方式并创造利用条件;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实施的战略,确保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具有可持续性;避免或减少利用中的风险;在利用知识产权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4]。可见,企业知识产权实施也颇具战略韵味。

自行实施知识产权是企业自己对知识产权的利用,通常是将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并取得经济效益。自行实施的优点是可以凭借法律赋予知识产权人的垄断权,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较好的实施条件并能有效地将研究开发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需要重视自行实施策略。不过,自行实施存在一定条件的限制,在有些情况下企业无法或者不必要自行实施,而需要通过转让或者许可等形式利用其知识产权。

就知识产权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专利实施为例,它是企业将专利技术投入生产经营实践并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也称为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实施。专利实施是专利制度的内在要求,因为专利制度功能和特性的发挥需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专利实施是企业实现专利技术价值,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知识产权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专利实施还是企业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的基本形式,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与其他形式的实施相比,企业专利的自行实施还有利于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并通过实施使专利技术更加成熟,为相关的技术改造和革新创造新的机会。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资委联合进行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调查”显示,在中央企业拥有的75,896件专利中,专利实施率为85.9%,其中自行实施投入生产的占66.8%。这说明专利技术的自行实施在中央专利实施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企业专利实施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企业外部实施环境的原因。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在宏观环境方面,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准和法律传统既是影响专利保护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专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市场环境特征以及国际协作是影响专利保护和实施水平的重要因素[5]。还有研究认为,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的关键因素有:专利技术本身、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商品化、企业化、产品化)中的时间、费用(成本因素),以及风险、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产出效益因素、环境支撑因素、市场因素等,而专利技术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成为产业化实施的基础和源泉[6]。2008年11月有学者组织的一次针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调查则显示,企业专利未能实施的原因如下:时机未到,占51.19%;技术目前还不能形成产品,占25%;无法联系到投资方或生产企业,占3.57%;认为专利与企业关系不大和许可报酬低,分别占1.19%;其他原因,占5.59%。该调查还针对企业专利实施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见表1),企业专利实施困难因素及其所占比例如下:缺乏保护的外界环境,政府扶植力度不够,占30.95%;专利实施的收益低于预期,占20.24%;销售和应用渠道不畅通,占19.05%;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实施,占15.48%;专利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占13.09%;缺乏实施人才,占11.90%;专利权被侵犯,占8.33%;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开发困难,占7.14%;缺少交易场所,占2.38%[7]。这说明,企业专利实施情况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政府扶持、专利本身的状况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一般而言,企业专利实施重视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适应性,在实践中由于专利技术不够成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缺乏实施环境等原因,企业对其专利难以自行实施,此时就需要考虑以下述许可、转让等形式实施其专利。

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存在专利实施率不高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对2716家企业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企业专利的实施率有一半以上小于30%。造成我国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情况不佳、专利实施率较低的原因很多,如有些专利技术本身不够成熟,甚至缺乏实用性,尤其在没有经过实用性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偏多;有些专利技术与市场脱节,专利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企业缺乏实施专利技术的资金;企业整合专利技术资源的能力不够等。此外,企业实施专利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造成企业实施专利技术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多种,如我国国有企业实行任期制,而专利技术在实施一段时间内才见效益,短期行为观念导致对专利技术实施不够关心。还如,专利技术实施本身存在较多的风险也增加了企业实施专利技术的畏难情绪。这些风险既可以来自于技术方面,也可以来自于市场方面或者经营活动方面。例如,在专利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更先进的新的专利技术,导致专利技术使用价值贬值;又如,专利技术实施受市场供求关系、专利技术产品的市场容量、营销手段和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提高专利实施率是研究企业专利战略和技术创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提高企业专利意识,包括企业专利实施意识。浙江省的一项调研分析表明,在1889个样本企业授权专利中,已实施的专利有1736项,实施率达到91.90%,调查认为专利实施率高的原因除了政策环境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外,企业专利意识也是很重要的驱动因素。调查显示,863家企业有96%的企业认为专利实施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92%的企业认同专利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83%认为专利实施对企业发展推动力较大,82%的企业认为专利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5]。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从政策和制度上指导、引导企业加强企业专利实施工作。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实施工作,启动了全国及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试点等,这些工作的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就政府从制度和政策支持而言,通过构建产学研平台实施专利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又如,湖南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专利申请资助优惠政策等促进了企业专利实施。该省中冶长天在2007—2009年间专利实施率达到87%,其中发明专利实施率79%,实用新型专利实施率88%。

三是政府通过建立专项专利实施资金,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专利技术给予重点支持。这方面一些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例如,早在2004年,四川省发布了《省级专利实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省级财政安排专项实施资金,主要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大、经济效益好的专利实施项目。2011年该省又颁布了《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促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扩大了资金扶持的对象,并对重点扶持对象做了专门规定。

四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建立专利实施基金,建设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提高专利实施能力。研究开发投入与专利实施的关系体现于足够的研究开发投入可以保障申请与获得专利权的技术更为成熟,提高专利本身的质量,为专利实施打下牢固的基础。上述浙江省的调查显示,随着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增强,专利实施率也有提高的趋势,这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企业专利实施基金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政策性规定申请政府设立的经费,这是促进企业专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如科技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获得支持。提高专利实施能力是促进专利实施的关键,这一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企业信息捕捉能力等,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脉相承。建设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也是提高专利实施率的重要保障。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实验室工厂、行业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以促进实施的专利技术更加成熟。

五是逐步健全我国专利技术市场。专利技术市场是企业实施专利的重要桥梁,健全技术市场也有利于专利实施。我国目前专利技术市场很不成熟,成交数量和成交额都有限,需要完善专利技术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运营环境,为专利技术的适时转化搭建平台。

六是将企业专利实施纳入企业整体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范畴,提高专利实施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落实专利实施的具体措施。企业专利实施涉及研究开发、产品制造和生产、市场经营全过程,与企业诸多部门密切相关。将专利实施工作纳入企业整体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有利于在推进技术创新过程中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调整,提高企业专利产品实施率。同时,落实企业专利实施措施也十分必要,这已为企业的实践所证实。如2008年11月一项针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采取了专利实施措施的企业的专利实施绩效明显好于没有采取专利实施措施的企业。其中,企业采取专利实施措施主要有成立专门的专利实施部门或确定专人负责、对促进企业专利实施有贡献人员予以奖励,以及寻求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等。

七是引进开发式创新理念,通过引进外部技术、生产设备,实现与本企业专利技术的嫁接,取长补短,促使企业专利得到有效利用。在有的情况下,企业专利实施存在技术和设备配套的障碍,为此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形式实施专利技术组合战略,推动企业专利的实施。河南安彩集团有限公司在2004年5月以499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康宁公司9条大屏幕玻壳生产线,通过实施自己的专利技术顺利投产,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玻壳制造企业,就是一例。

八是加强对企业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企业专利实施的科学论证,为专利实施创造现实条件。如前所述,企业专利实施受多方面条件影响和限制。仅就专利技术本身来说,其技术上是否成熟、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其法律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实施的法律风险等都是在可行性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此外,专利实施的目的是要面向市场需求获取实施效益,因此市场动态和需求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作可行性研究报告,供企业决策部门参考。一旦确定实施目标专利,企业应在人员、实施经费、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上做好准备。

九是制定企业专利实施计划,建立激励企业专利实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企业在制定年度专利计划时,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实施应作为重点内容纳入。专利实施计划应考虑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和资源配置。同时,为了加强专利实施工作,企业在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中应有专利实施的指标,特别是对企业直接负责专利实施的工作部门和人员应建立健全这一机制。如将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的成效,纳入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有关技术管理人员的考核范围,建立反映专利技术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专利技术的实施。

十是对中小企业实施专利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总体上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专利数量有限。不过,对于大量的实用性专利技术,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此,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实施他人专利提供便利。日本特许厅和通产省采取了行政措施要求大企业无偿许可中小企业利用其处于“休眠”的专利和周边专利,促进了专利技术的有效实施。当然,具体在我国如何实施类似的政策,还需要理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特别的运作机制,如将中小企业纳入产业振兴计划并有重点地加以实施。

再以商标实施(商标使用)为例。在学理上,商标实施一般是指企业对商标的自行使用。从商标战略的角度看,这里首先涉及企业商标化决策的问题,核心又是企业商标注册的问题。一般地说,企业应进行商标注册,以此打造企业商品商誉和商业信誉,将企业的各种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也为企业实施驰名商标战略奠定基础。企业及时进行商标注册还是实施商标延伸战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商标资产经营战略的重要前提。根据调查,我国企业在商标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商标注册意识不够强以外,商标使用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将商标使用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很不够。具体地说以下是常见的需要克服的问题:一是企业没有及时申请注册商标,导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未注册商标被他人抢注,给企业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二是企业对注册商标的使用和宣传不当,造成广告资源的浪费;三是企业将其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注册商标闲置不用,造成商标资源浪费,或造成连续3年不使用而被撤销的风险;四是企业缺乏对其注册商标战略性使用的知识或经验,商标使用方式单一,没有根据自身经营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使用战略模式等。为克服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对商标自行使用的战略意识,除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使用以外,还应讲究使用艺术和策略,特别是应将商标的使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商标使用战略促进企业品牌信誉的积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以广告使用中对商标的宣传策略而论,企业应在广告宣传中突出使用商标,以宣传商标的核心价值为重要基点。再以商标的日常管理而论,企业应建立商标使用制度,对注册和未注册商标标识的印制、出入库、废次商标的处理实施把关,建立商标使用档案,实施商标使用的动态化管理,这样可以使企业商标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于企业商标使用,除了上述基本的使用要领外,还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和技巧性,需要从使用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尽管商标本身不涉及企业技术因素,但由于它负载了企业产品的声誉,对于企业产品市场营销具有极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最终能否在市场上实现,企业商标使用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就均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企业为在同类产品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可以实行同类产品多品牌战略,如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商品上分别使用“潘婷”、“海飞丝”和“飘柔”获得巨大成功,就是体现。

(二)知识产权许可

知识产权许可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是知识产权人将其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内授权被许可人行使,并由被许可人向其支付许可使用费的法律形式。知识产权许可是企业技术扩散、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许可战略的表现。通过知识产权许可,企业可以分担研究开发投入,及时收回研究开发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对于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被许可人而言,知识产权许可还是获取先进技术,并以此开拓新的市场,获取巨大市场利润的重要手段。韩国三星公司推向市场的三星手机就是一例。在20世纪90年代模拟技术占主导,但公司敏锐地发现数字技术的巨大前景,于是通过以资本换专利技术的策略获得了当时没有被市场看好的CDMA技术的使用权,实现了该技术的商业化。到2003年时三星公司Anycall手机销售量已飙升至全球第二。

在当前,知识产权许可已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形式,以专利许可为重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许可也已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形成了技术创新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研究开发投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和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研究开发投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日益巩固[8]。例如,美国高通公司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并在核心技术周边部署大量外围专利的形式,立足于手机芯片专利领域,兼及手机设备、系统设备等产业链下游环节,获取了巨额的专利许可费。公司向全球电信设备制造商发放的CDMA专利许可有130多家。2000年,高通公司的专利使用费收入占其总收入的25%,2006年达到36%。IBM公司2001年纯收入81亿美元中,专利许可收入占到17亿美元。以专利许可为核心的技术许可战略是IBM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该公司以密集的专利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专利许可为主要内容的专利运营模式,即在大量申请并获得专利的基础之上构建严密的基本专利加外围专利网,形成专利技术壁垒,灵活运用进攻型专利战略和防御型专利战略。由于专利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的关联性,该公司专利许可战略通常还是与技术标准战略结合在一起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也很有代表性。该公司在20世纪后期约20年内共获得了约150亿美元的许可收入。还有资料统计显示,1997年世界前十大制药公司获得的利润中,有34%来自于企业专利许可。这些收入有力地支持了其研究开发活动,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结出的果实,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动态利用水准和价值实现状况。知识产权许可目前也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形式,它使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成本机构转型为利润中心。知识产权许可对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被许可的企业来说各有益处:对许可企业来说,实现了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加快了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缩短了企业盈利周期;对被许可的企业来说,则以许可费用为代价获取了先进技术,有利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

基于经济技术实力的巨大差异,知识产权许可在全球分布很不均衡。以2006年为例,美国占当前全球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40.24%,欧盟占32.16%,日本占12.97%[9]。又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98%的全球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来自于发达国家[10]。另有资料表明,在涉及专利的国际贸易收支中,高收入国家获得的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许可的情况则不够理想。国资委2005年所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82%的企业没有开展过专利许可贸易,79.2%的企业没有开展过专有技术的许可贸易,88.5%的企业没有开展过商标许可贸易,89%的企业没有开展过著作权贸易[11]。有研究文献指出,我国申请过专利的企业90%仍采取自我实施的方式,采用专利许可或者转让形式的企业不足4%[12]。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的调查则显示,截至2009年,中央企业收取的专利许可转让费才18.8亿元,其中专利许可费用为7.1亿元,涉及4701件专利,这与国外一家跨国公司一年获取的专利许可费动辄上亿美元相比相差太远。这说明作为我国企业骨干部分的中央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还需要大力发展。2008年11月一次针对上海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调查则显示,被调查企业的专利实施有72.16%来自于自身实施,许可他人实施的占15.48%,另外还有10.71%未予实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我国对外获取知识产权许可的费用大幅度增长。以前在技术引进上侧重于硬件引进,现在则逐步过渡到硬件与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软件相结合的道路上来。从对1997—2008年我国向国外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支付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和特许费逐年增加,贸易逆差在扩大,而不是缩小。我国企业支付给国外的专利许可费和特许费大部分被跨国公司占有,跨国公司通过专利许可等形式收取费用的方法很多,总体上包括直接收费和间接收费两种方式。近些年来,外国在华实施知识产权许可战略,获取了巨额收益。以1997—2009年为例,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577亿美元、15.25亿美元,而外国在这方面的贸易逆差很大,如2006—2009年间这两项逆差高达347.28亿美元。在专有技术入门费和特许费以及品牌特许经营费用方面,外国企业也支付了不菲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许可以许可使用合同作为基础,在合同中需要对被许可使用的知识产权的名称、许可使用的权利、许可使用的范围和期间、许可使用费以及其他必要内容加以约定。当企业作为被许可方时,尤其应注意通过许可获得知识产权在技术、法律和市场上的风险,以保障以许可费为代价获得的知识产权的价值。通常,被许可方在考虑以许可方式获得他人的技术时,应分析以下因素:该项知识产权是否为避免在技术研究开发或技术创新活动中可能被己方侵害而必须购买的;该项知识产权是否为本企业开拓新市场、进入新的领域所需要的;该项知识产权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竞争优势;该项知识产权能否与企业现有知识产权进行匹配,为企业实行知识产权组合战略创造更好的条件;该项知识产权是否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所需的等。在评估以上因素后,作为被许可人的企业还应注意以下诸多法律和相关问题:

其一,对拟获得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要素进行评估。以专利技术许可为例,专利技术许可属于技术贸易行为,被许可方应仔细评判:在权属问题上,许可方是否为真正的专利权人,或者为共同专利权人,如果是共同专利权人,那么仅一个共有人许可还不足以产生合法许可的效力;在市场竞争力方面,该专利是否存在同类替代技术,是否具有较强的技术含量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经济效益方面,该专利技术是否通过在本企业的使用而产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省能源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应考虑该专利技术本身在技术上的成熟度,是否有可能被他人请求宣告无效等问题。就引进技术而言,更需要注意被引进技术的权属问题。在有些实例中,外方提供一个很长的专利清单,中方由于没有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而事实上清单中的很多“专利”要么过期,要么还是在申请之中的,要么是共有的,结果不仅导致多付了很多不该付的外汇,而且还埋下了法律隐患。

其二,获得该知识产权后,企业是否具有配套的适应能力。企业通过许可形式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主要目的是投身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应关注企业相应的配套适应能力。

其三,获得该知识产权后,是否能同时取得相关的隐性知识或技术秘密。在实践中,有些被许可人由于没有获得相应的隐性知识、技术秘密而直接影响了被许可使用的知识产权的使用效益,尤其在专利技术许可中表现明显。因此,应注意在获得许可使用权时,对配套的隐性知识和技术秘密的获取。事实上,在当前国际技术许可证贸易中,据统计有80%左右都是以专利技术外加技术秘密许可证贸易形式实现的。原因在于,单纯的专利技术转让可能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无法真正掌握被许可的专利技术。

(三)知识产权转让

知识产权转让是知识产权人以出让其知识产权为代价获取转让价金的法律行为。知识产权转让对知识产权人和受让人而而言均具有独特的价值:就转让人而言,可以从转让行为中获得一次性收益,收回知识产权开发的投资,并获取预期利润。就受让人而言则可以在不用付出开发知识产权的投资和承担开发风险的情况下直接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利用受让的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例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半导体技术后,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最早在报纸上获得了这一信息。当时美国人认为半导体的工业化应用为时尚早。盛田昭夫则认为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遂购买该专利。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公司率先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

不过,知识产权转让对双方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转让人的风险在于可能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丢掉了可以垄断的市场,美国早些年转让电视机技术给日本就是一例。受让人的风险则在于通过受让获得的技术存在法律瑕疵或者失去应用价值。因此,无论就知识产权人还是受让人而言,知识产权转让活动均需进行从战略角度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评估转让的方式、对象、价值、风险等问题。事实上,知识产权转让已成为当前跨国公司的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形式。跨国公司通常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为先锋,在技术和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初期自己生产产品,以获取技术成长阶段的垄断利润。待该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被其他很多企业掌握后,即实施专利转让战略,向他人转让其专利技术,而在转让行为本身中,跨国公司也高度重视转让的策略性,如将技术分成不同类型,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绝不转让,以保持技术领先。

(四)知识产权资本运营

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是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作,包括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知识产权信托等形式,涉及将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工具和融资工具两方面内容,以下将在进行总体研究基础上分别予以探讨。

1.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理论依据

从生产经营到有形资本经营再到无形资本经营可谓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向。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体现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在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中,企业生产、销售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并获取利润,逐渐发展壮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资本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的环境下,以知识产权为内核的无形资本经营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日益普遍。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中将技术创新与拥有的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结合起来,越来越成为一种经营模式。知识产权资本经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级形式,它能够实现企业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充分嫁接,通过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能和竞争力。

知识产权资本属于知识资本的范畴。所谓知识资本,管理学上认为包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主要涉及人力资源,在知识资本中又是指以知识和智慧为基础的劳动力资源;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产业界建立的关系及其网络;结构资本则包括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前者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权以及知识库,后者包括工作、工艺流程和商业秘密等,与传统资本一起构成了企业资本。狭义的知识资本则可理解为以知识、技能、才智和经验等形式存在并难以被复制、模仿和计量的具有资产价值的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凸显,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重要变化,由过去只重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转向到重视知识资本这一无形资源的获取和运营。韩国三星公司的崛起就是典型例证。该公司在发展的早期重视规模、传统资本和数量的扩张,而研究开发投入和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知识资本既未受到重视,其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比例也不高。李健熙执掌三星后,高度重视知识资本在形成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大刀阔斧地对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改组,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目标,将原先的臃肿而庞大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结构整合为电子、机械、化工和金融四个部门,瞄准高新技术发展防线和高端人才,建立了与知识资本运营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这一重大战略改组,为公司后来成就为大型跨国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疑,公司知识资本理念的引入,有利于企业重视自身的知识资源,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知识资本的效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为迈向知识型企业奠定基础。

2.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意义

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通常是以专利权、商标权等进行投资的形式出现的。从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看,知识产权投资战略构成了其重要内容。所谓企业知识产权投资,是企业将其知识产权投入入股企业,入股企业则提供实物、货币等资本共同经营的模式。企业知识产权投资是知识产权与资本有效嫁接的法律形式,实现了企业知识产权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对于促成知识产权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通过以知识产权出资,获得了入股企业的股东身份和未来的股权收益。对于资金不足但拥有潜在市场知识产权的企业来说,以知识产权投资入股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企业知识产权投资对被投资的企业来说也具有独特价值,如在不用支付资金的情况下获得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开拓市场,从而有利于尽快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级形式,是企业拥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体现,也是一种创新型生产模式。在股权制度下,这种投资还具有激励作用,可以更好地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的来说,知识产权资本经营对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盘活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知识产权资本经营,可以取得投资回报,优化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资信和担保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具有一定声誉的知识产权开拓市场。当然,知识产权资本运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例如知识产权价值处于一定的变动状态,在知识产权不同运营阶段具有不同价值,而且其价值本身难以精确评估,再加上知识产权的法律状况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以及投入运营的知识产权存在侵权或者被侵权的风险,这些都增加了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困难。不过,整体上,知识产权资本运营仍然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形式。

3.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资本经营又被称为知识产权的资本化,从我国企业目前的实践看,知识产权资本经营情况不大理想,发展空间很大,主要表现为:

一是企业知识产权资本经营意识比较单薄,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停留在“保护”层面,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和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不足。

二是企业知识产权资本经营程度不高,很多调查表明企业主要是通过自行实施知识产权取得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没有进行资本化运作和价值化管理层面,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保护层面,更缺乏充分有效运营知识产权资本的经验。例如,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及上海市华城律师事务所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进行的一项知识产权调查表明,企业中将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和量化处理的多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偏少,对于专利和科技成果,选择自行产业化的企业405家,占样本数的75.7%。与此相对照的是,目前很多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资本经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盈利模式。像IBM等国际跨国公司都将知识产权当成一种重要的资本进行经营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是知识产权仍未完全成为企业独立的生产要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是从属于资本,造成了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困境。这一情况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更加明显。目前对企业知识产权成为独立的资本在理论和制度上没有疑问,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障碍,例如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的情况很不理想,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价值不稳定性的担忧。

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资本经营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多集中于以知识产权向目标公司出资,其他形式的利用比较欠缺。

五是我国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资本经营的制度不够健全,在实践中缺乏畅通的知识产权资本经营运行机制。

4.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对策

以知识产权投资为例,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应确定适宜的投资环境与范围,积极防范知识产权投资风险。从规范与制度层面看,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投资的法律与政策。就前者而言,主要应对企业知识产权投资以适当定位。知识产权投资与企业货币和实物资本投资各有千秋,针对不同类型和优势的企业应适当考虑投资公司的选择和投资比例。站在被投资企业的角度看,应当对入股投资的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和竞争潜力给予充分的评估,特别是就高科技企业而言,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非常重要,知识产权所占投资资本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投资中的要务。正如前面指出,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知识产权投资中,应注意防止出现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应明确拟投资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关系,防止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现象;在技术风险防范方面,应防止因为替代技术的出现使出资的知识产权贬值现象;在市场风险防范方面,则应注意拟投资知识产权产品化后的市场前景,充分评估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容量和产品竞争力。在政策与制度建设方面,目前我国涉及知识产权投资的规范比较零散,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规则也缺位,今后需要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作者简介】

冯晓青,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注释】

[1]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四个环节中,知识产权运营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只有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

[2]朱国军,杨晨: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演化轨迹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180-183。

[3]陈家宏: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意义及实现路径[J].知识产权,2008,18(3):36-39。

[4]王九云:论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在技术创新中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J].科技与法律,2001,(2):34-40。

[5]王黎萤,陈劲:企业专利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

148-153。

[6]毛金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南[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3。

[7]曹丽荣: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104-109。

[8]尹作亮,袁涌波: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10-12。

[9]卢进勇,郜志雄: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收费问题的研究[J].国际贸易,2010,(2):31-36。

[10]张平:国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7,(4):52-55。

[11]李金:知识产权——我国企业的软肋及其改进的路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0):25-31。

[12]孟奇勋,廖婷: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唯实,2007,(1):53-56。


    进入专题: 知识产权   转让   许可   专利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经济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7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河北法学》2014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