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杰;“女德”,别挑战性别平等理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6 次 更新时间:2014-12-09 23:10

进入专题: 性别平等   女德  

陈伟杰  

近一段时间来,女德学堂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尽管尚无深入的实证研究,但综合各方资料来看,女德学堂的一个共性是要求女性顺服于男性。更为引人侧目的是,有的女德学堂提倡妇女“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宣扬女人“如果要做女强人,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然而,这些学堂看来还在某些女性中颇受欢迎。

“女德”之说的兴起,具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从社会背景看,它与人们对传统复兴的期待紧密相关。复兴传统的呼声,一方面源于国人自信的提升,另一方面出自转型期社会失范的现实。内在条件则可归结为父权观念作祟。没有这一内在因素,人们从传统中寻找资源时,就不会捧回宣扬父权主义的那些部分。

我们赞同重建社会秩序的愿望。但是秩序有不同的种类:有基于顺服的秩序,也有基于合作的秩序。基于顺服的秩序注重人的等级差别,鼓吹“高等群体”对“低等群体”的统治。基于合作的秩序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推崇社会的治理应由不同群体之间和平协商。

平等是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价值观念,也是近年中央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平等理应是现代文明共认的价值,是构建当代人类秩序的底线之一。平等强调每一个个体的权利都是一致的,因此,压制、强迫构成这一信念的对立面。平等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种族、宗教和文化间的平等,当然也包括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一个人如果真正信奉平等理念,势必会对各个领域一视同仁。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的实现需要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妥协,而平等并不否定相互尊重和妥协,相反,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才会成为可能,在平等基础上的妥协才会真正持久,否则,通过强制形成的只能是短命的秩序。平等并不是不容许具体的差异,而是反对差异被人为地系统化,被预先设定。

如果说,当今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家庭危机,那么从传统中寻找维系家庭和谐的资源无可厚非,然而,危机的产生是所有现代人共同造就的,责任当然不能仅由女性来承担;解除危机应该是以所有人的平等为前提,并由所有人共同参与。这需要各方相互尊重和妥协,需要男性和女性、老人和子女在对家庭温情的体验中学会珍惜。而传统资源除背离平等价值的糟粕之外,尚有丰富的矿藏,何以重建家庭秩序就需要系统性地要求女性向男性表示顺服?

平等不是完全的同等。但是女性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智识和能力(而不是体力)在社会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这种意义上的女强人并无不妥。如果说今天很多女强人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不幸主要是父权观念带来的,而不是她们自身的错误。性别平等不是强调女人一定要强,而是强调要允许女人强。社会中的家庭到底是齐头并进,是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女主外男主内,这是应当由每一对夫妻自行协商的事务(当然,也需要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去促进这一目标实现)。这样的文化氛围将瓦解性别压制, 当孰外孰内不再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性别平等也就实现有望了。而这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平协商,相互尊重,进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固。

“女德”二字本身就暗含着对不同性别之间系统性差异的人为设定。世上有幼儿园,也有老年学校,但这是在根据不同人群生理、心理差异设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其中并无偏见,而“女德”则是在划定不同性别之间的二元道德标准,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表现。那些强调所谓妇女“四项基本原则”,羞辱女强人的言论,是以恢复秩序之名挑战平等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最终的结果将带来价值混乱,不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

性别平等可谓长路漫漫,原因之一是父权思想不仅为众多男性所拥有,而且也在宰制许许多多的女性。比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压制更难破除的,可能是被压制群体中一些成员与压制群体形成的“共谋”。因此,男性需要深刻反思父权观念对女性带来的伤害,并意识到它最终将反伤自身;那些愿意以性别不平等换取表面安逸的女性,则需要勇敢面对“平等”所要求的责任承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真正幸福的人生;那些误将社会失范的责任包揽到自己身上的女性,也需要放下包袱,同男性一道共同面对现代性对家庭带来的冲击,寻找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进入专题: 性别平等   女德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1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0日第658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