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宝良:2015年中国经济六大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8 次 更新时间:2014-12-06 16:41

进入专题: 经济增速   风险   房地产   地方债务   产能过剩   融资成本  

祝宝良  

今年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中国经济仍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经济增速呈稳中缓降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GDP将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7%。

经济面临六大问题和风险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甚至还有所加剧。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企业库存大幅增加,财政和金融风险开始暴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仍将面临六大问题和风险。

1、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显现。中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住房的需求峰值约为1200-1300万套,并在2013年基本达到,自2014年房地产市场进入量价齐跌的调整期。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校

2、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下降,已经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主要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表明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地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3、地方性债务负担增加。经过几年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放缓的情况下,要稳定经济增长就只有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继续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融资,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一方面由于相当部分新增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

4、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房地产市池调和部分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偏好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朝融资渠道分流了部分资金。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降低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民营投资意愿与中小企业生产活动。

5、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的现象抬头,个别地区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6、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2013年底美国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各国对世界经济普遍持乐观态度。今年3月份中国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也增强了企业的信心。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阶段,因而制造企业将面临去库存的较大压力,这将会对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上半年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虽然经济面临着问题和风险,但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有条件和有能力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1、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将是全面改革“推进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对中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出全面部署,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作为现阶段一个权重极高、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最为明显、生产要素最为集中集聚发挥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3、区域差距使得中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中国的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差距都比较大,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4、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出现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

5、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中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2015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如果我国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稳定,2015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程,把稳增长、促改革、控风险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下行和财政金融风险相互强化,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建议2015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2%左右。二是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所有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三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加快铁路、保障房等的建设进度,推进特高压输电、核电、城市地下管网、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继续实行“稳奖的货币政策。M2增长12%左右,社会融资规模19万亿元左右,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0万亿元左右。二是充分运用结构性、差别化货币信贷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三农等领域支持力度。三是有序推动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解决长期资金筹集问题,增加金融机构化解风险手段。

三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是认真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执行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30%和0.7倍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鼓励改善型住房购买行为。二是落实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支持方案,加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信贷支持,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三是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扩散,高度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加大对开发企业资金链风险排查力度,事先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和应对。

四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发展混合所有制。二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打破部分理财、信托产品刚性兑付,通过建立银行、信托、保险联动机制,设立最低补偿额度等方法尝试适当控制风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三是加快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适度扩大省政府发债规模。四是利用通胀水平偏低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运等资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改革。

五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继续扩大市场准入,推进金融保险、贸易、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由贸易区有效做法,促进跨国公司扩大对中国服务业投资。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境外项目合作,带动发电、轨道交通、钢铁、化工、有色等装备和产品出口。加强多边双边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污染者付费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定型化,探索生态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四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研究制定和完善环境税、燃油税和碳税等税收。

    进入专题: 经济增速   风险   房地产   地方债务   产能过剩   融资成本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9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