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翰:习近平的“丝绸之路”新经济外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7 次 更新时间:2014-06-22 16:37

进入专题: 新丝绸之路  

黄朝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以民族复兴来实现他的"中国梦"。因此,中国在国内加快了改革步伐来维持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以便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北京致力营造一个对其持续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它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同较远国家则在合作与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政治与经济关系。

中国的经济目前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习近平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看来是实际,也是可以实现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估计,中国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14年底将赶超美国。但中国的主要挑战来自外部的国际环境。

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宣传其"和平崛起"的关键外交政策。但这并未被其所有邻国毫无保留地接受。部分原因是彼此间还缺乏互信,中国同某一些亚洲国家双边关系紧张是另一个原因。客观来说,中国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如此迅速崛起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也很容易被认为对现有的区域秩序造成威胁。

尽管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给区域带来了可观且有利的溢出效应,但仍不能改变这样的观点。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增长引擎,中国是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日益成为它们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然而,中国不断增长的"地缘经济"实力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中国要在全球重新定位,更不要说恢复其历史上"应有地位"的举措,都会马上引起邻国的担忧。即使中国要寻求配合其经济实力多一点的地缘政治空间,也被误解为"过于强硬"。

 

新丝路外交的地缘政治

习近平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事实上都清楚意识到中国外交的根本两难局面。他们在上任后随即推出许多新外交计划,包括被大事宣扬的恢复远古丝绸之路的构想。

去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Nazarbayev University)发表演讲时,呼吁恢复古时的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4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他又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接着,李克强10月10日于文莱出席第16届亚细安-中国峰会时,对"海上丝绸之路"做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希望,这些构想最终将带来一个从亚洲到欧洲的新政治与经济景观,让中国可以更有效地呈现其"和平崛起"的形象,和发挥其与日俱增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从地理、历史及经济上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丝绸之路的重心。古时的丝绸之路事实上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前者较受到确定和广为人知。两者都始于中国,而中国明显地占据了一个中心和战略性的位置。

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西安(旧都长安)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横越广阔的海洋,经南中国海至印度和西亚。

在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00年的汉朝。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中国的远西或西域。张骞可以说是中国最出名的先驱使者,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中亚的许多国家和部落、直到大月支和罗马帝国边境。他的历史性行程开通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随即很快在他行经的路线繁荣起来。

在现代资讯和运输系统还没有出现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个名副其实的跨越欧亚陆地的商业、文化与宗教交流蓬勃的非凡通道。以互联互通欧亚来说,它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即指南针、印刷术及火药,正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源自中国。一开始是因为中国人冒险出海到东南亚,或传统上所称的南洋(或南海)。宋朝(960年至1280年)时期,中国和许多南洋国家建立了"朝贡体系"。然而,正如著名的哈佛历史学家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所说,东南亚国家使团到中国朝贡,其实只是它们"进行贸易的掩饰"。事实上,在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之前,中国沿岸和南洋已有频繁的海上活动。后来,华人一波又一波地下南洋移民潮,尤其是在19世纪,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南洋欣欣向荣的关系。

在经济上,中国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心。从历史来看,中国经济不但规模更大,也相对地比贸易通道上的小国家更发达。知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所收集的历史GDP数据显示,中国虽然是个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数世纪来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直到19世纪初。中国有生产高素质丝绸和出色瓷器的技术,其周边相对不发达国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很高。简而言之,中华帝国提供了数世纪来支撑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

现在看来,古代丝绸之路让人惊叹之处,不只是它在没有制度化框架,和没有强有力国际秩序的情况下持续数世纪,而是它基本上是国与国之间推动和平的商业往来,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它没有导致战争和冲突,也没有带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华帝国在历史上是个温和的强国,长期以来都没有寻求在长城以外扩张版图或扮演主导地位。中国只在19世纪并吞了新疆和西藏,当时的目的也只是作为防卫上的缓冲区。

后来,西方列强对在它们贸易通道上的国家或地区积极地进行控制与殖民化,同中国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正是习近平提出新的丝绸之路外交的潜在信息。

中国明显地正利用其经济实力推动新的丝绸之路外交。北京正草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图大计,即"一路一带"的倡议。最终,这些经济带结合起来可能是个30亿人口的经济集团。未来,它也可能成为区域和跨区域合作的新平台。

中国毫无疑问具备了推动计划的必要经济条件。它已经是许多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也希望从这些国家获取矿物、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实际上中国与加入它所提议的经济带的国家间已有足够的经济互补性。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外交的用意是好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和平、合作与平等的精神上。但北京提倡这个外交计划的潜在动机也显而易见。中国主要是在利用其地缘经济实力来达到更大的地缘政治目标。然而,拟议中的新丝绸之路将带来怎么样的地缘政治景观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对中国来说,这一切也不一定那么顺利。

以陆上丝绸之路来说,中国的构想可有引起俄罗斯猜忌和同它发生矛盾的危险,因为许多中亚国家处于俄罗斯传统影响的范围内。

海上丝绸之路在眼前也充满外交挑战,明显的是中国要如何解决同邻国根深蒂固的领土纠纷以建立互信。

总而言之,要启动新丝绸之路,中国无疑必须动员大量的外交资源。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大量的软实力,而这正是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政治体系的中国所最缺乏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和学术顾问

叶琦保译


    进入专题: 新丝绸之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6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