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不要拿台湾人民利益作政治斗争垫脚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9 次 更新时间:2014-04-16 19:16

进入专题: 台湾人民利益  

郑剑  


台湾经常发生违背常理、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其每次大选,几乎都结果难料,谁都有希望,个个没把握,以致可以设赌局。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是民主的、是非是分明的、选民是成熟的,选举结果往往不难预料,除非竞争双方势均力敌。而台湾的选举则不然,无论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如何,往往直到投票前最后一刻,也不能产生一个公认有把握的结果预测。这是因为,台湾社会价值观念错乱、对错界限不清、阵营壁垒分明、政治体制水土不服等问题突出,选民的投票倾向并不符合民主政治的一般规律,只符合台湾的特殊规律。

目前,违背常理的事情又发生了:明明对台湾是有利的、必须的、否则后果将是严重的两岸服贸协议,竟在台湾招致反对、触礁搁浅。民进党利用台湾社会对马英九执政的不满、对经济不振的怨气,借助所谓“公民运动”、马王矛盾,策动了“反服贸”活动。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学生在林飞帆、陈为廷等“预备政客”的带领下充当先锋和主力,他们在“要民主”、“反黑箱”口号的蛊惑下,认定两会签署的服贸协议未经监督、对台不利,应当反对。

以2014年3月18日抗议学生占领并盘踞“立法院”议场为标志、3月30日大游行集会为高潮的“反服贸”协议政治风波,一度如火如荼。一直闹到4月6日王金平背离国民党意志,出面擅自承诺“先立法,再审议”后,才逐步退潮。而一旦王金平之先通过所谓“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再审查两岸有关协议的承诺成为既成事实,只要“条例”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只要“条例”有刚性的内容,不但此次服贸协议势必流产,今后两岸再签署其他协议也将难乎其难。两岸关系态势必受重创,台湾经济发展必受重挫,台湾民众利益必受重伤。

从世界潮流看,台湾经济如果不开放,不融入两岸、区域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被边缘化;台湾经济如果不依托大陆,不求诸一家人,舍近求远,向外国竞争对手要竞争能力,无视两岸特殊关系优势,将会适得其反;台湾经济如果不以两岸协议为基石、不以大陆为跳板,将难以快速走进紧锣密鼓推进的世界经济合作新机制,更遑论迄今两岸所有经贸协议对台湾都极为优厚,以致大陆方面是做了自身有关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签署的,台湾在其他经济体那里,根本得不到这样的条件。

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内各界必然对此事件进行反思,理性的声音会逐步增强。台湾青年学生也会发现,林飞帆、陈为廷之流所策动的标榜为解决青年学生出路和待遇问题而举行的抗议活动,其结果只能走向他们愿望的反面。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如果按照林、陈之流的想法治理台湾、如果推举民进党上台执政,台湾经济就会发展的更好?台湾学生就会以更高的工资薪酬实现充分就业吗?问问他们,他们敢这么打包票吗?我看林、陈和民进党之流做法的结果,将正如大陆著名学者周志怀先生所言:一将功成万骨枯!青年学生是“天然的反对派”、社会的监督力量,蓝营在台上反蓝,绿营在台上反绿,很容易被政客利用。

实际上,对于林、陈和民进党之流的做法,连美国人也看不下去了。4月1日,美国前国务院副发言人、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Alan D.Romberg)告诫道:将协议坐困愁城,不予实施,或将协议扯成零碎分散的碎片,都非常可能对台湾未来与中国大陆或其他经济伙伴之间的经贸协议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他强调,不赞同干扰“政府”运作的行动,包括占领“立法院”与侵入“行政院”。他还说,对于任何鼓励学生干扰政府的建议感到遗憾。这明显是在指责“反服贸”活动的幕后黑手民进党。

此前的3月30日,美国在台协会理事卜道维(David Brown)就岛内的服贸协议争议在著名的《尼尔森报道》更直言不讳:在美国,妨碍议事的举动不被容许,“我们不会视民进党的阻挠策略为具有正当性的民主行动”;台湾民主正在转型,面临挑战,但有些挑战来自民进党。到4月4日,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首次以官方名义公开表态,支持台湾当局签署两岸服贸协议,推崇其为“两岸关系杰出进展”。他还呼吁学生避免暴力抗争。媒体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最直接明白地表态力挺马英九。尽管美国出手挺马的重要动机是担心台湾动乱、失控,引发大陆效法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而出兵台湾,形成中俄联手挑战其霸权的态势,但其所公开主张的理由还是客观公正的。

4月8日,一向对台比较友好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无遗憾地说:“两岸目前的经济协议对台湾来说是好事,不签可惜”。他批评闹事的学生“在民主国家来说,都是不正常的行为”。李显龙是位真正懂经济的总理,早在2008年,他就推动新加坡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使得新加坡更加便利地搭上了中国大陆高速发展的列车。2013年,新加坡的人均GDP达54775美元,为台湾同期20706美元的2.6倍。难怪参加今年博鳌论坛的萧万长先生谈到台湾参加区域经济整合问题时忧心忡忡地说:问题是台湾准备好了没有,心理、很多作为上有没有做好?许多外国学者都质疑台湾是否准备好了。换言之,如果台湾行动表现给人觉得负面的话,那么再怎么讲其他国家也不会相信。

真理是不怕诡辩的。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反服贸”活动的来龙去脉还会发现,即便是“反服贸”的始作俑者民进党,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全盘否定服贸协议本身。他们的玩法是一手“反服贸”,一手“反黑箱”,把两者的关系搅浑,一方面使岛内民众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掉入“为反对而反对的陷阱”,另一方面则为自己留有余地,他们怕一旦服贸协议真的流产,导致台湾经济下滑,连带使两岸经济合作和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冲击,不好向社会交代。否则,民进党何必放风调整两岸政策、其上台两岸关系不会生变?还是怕真理的力量嘛。揣着明白装糊涂,拿台湾人民的利益作政治斗争的垫脚石,这是不道德的。既然认为两岸有关协议对台湾人民不利,就应反对到底、不留余地!这才是“爱台湾”、“爱人民”。这才是“君子坦荡荡”。

现在的问题是,明明服贸协议如此有利于台湾,为什么反对、设障、干扰、破坏的力量如此之大?一些人士受到误导,起而反对;相当部分人甚至还不知服贸协议为何物,更不知协议作废的后果,也起来反对。与此相对照的是,不久前的2013年7月10日、11月6日,台湾方面相继与新西兰、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即便对方给出的条件远远不如大陆在相关协议中给的条件优厚,现今鼓噪“反服贸”的那些人没有反对,岛内蓝绿阵营、不同背景媒体、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基本正面。对马英九和国民党执政不满、对经济状况有怨、对建立所谓监督机制抱期望等,本不应成为拿好端端的两岸关系、服贸协议出气的理由,但为什么两岸关系再次成为岛内政治的牺牲品,台湾到底怎么了?恐怕我们还要分析原因背后的原因。

研究事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条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阻碍、破坏作用。两岸关系也适合这个原理,即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要相互适应,否则,两岸关系不会顺利发展。民进党执政时代,两岸经贸关系举步维艰,原因是高度紧张并一度处于高危期的两岸政治军事关系对其产生强烈阻碍、破坏作用,即两岸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起作用了,向其输入了负能量。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政治军事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由高危期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两岸相继签订21项协议、实行了20项,在这里,两岸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起作用了,向其输入了正能量,起的是促进作用。当时两岸签订ECFA,青年学生没有站出来反对,民进党策动反ECFA没有成功,因为民进党执政8年因政治原因被压制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潜力亟待冲破束缚、释放能量。

而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逐步进入深水区,两岸政治军事问题日益凸显,以这次“反服贸”政治风波为标志,两岸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又发挥了影响力,向两岸关系经济基础输入了负能量,起了阻碍作用。台湾岛内“反服贸”政治风波本质上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与两岸矛盾、两岸斗争相叠加的产物,其中阶级矛盾是第一位的,两岸矛盾则被利用,反映了两岸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两岸关系经济基础变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两岸关系上层建筑没有相应配套跟进,即两岸在解决政治军事敏感问题上没有相应进展,两岸敌对状态没有结束,因此,岛内民众仍以敌对态度看待大陆、解读大陆的对台政策和各项举措,对新西兰、新加坡没有戒心,对大陆则戒心重重;民进党和一些势力仍有负面操作两岸经济议题的空间,其传统主张还有迷惑性、欺骗性。换言之,当前两岸经济关系走在了前面、进展很大,两岸政治军事关系没有实质进展、滞后良多,后者的反作用便表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前者,服贸协议不幸成了出气筒。事实表明,两岸关系“先经后政”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长久之计,“只经不政”更解决不了两岸问题,处理两岸关系政治军事敏感问题特别是尽快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已成当务之急。否则,两岸关系难以行稳致远。

对于处理两岸关系政治军事敏感问题,一种看法是急不得。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面对这些问题,两岸关系还会遭受新的挫折、出更大的乱子。岛内“反服贸”政治风波绝非大陆政治上要求过于迫切,引起岛内社会担心所致,因为大陆没有进行任何政治胁迫,且大陆方面现阶段所主张的,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不是签订和平统一协议。此主张恰恰有助于消除导致此次岛内乱象的动因——敌意的存在。至于岛内的阶级矛盾,那是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造成的,不是两岸关系造成的,更不是大陆造成的。

 

(本文作者郑剑是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进入专题: 台湾人民利益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0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