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为什么安倍政权"一意孤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1 次 更新时间:2014-01-02 14:54

进入专题: 安倍晋三  

庞中英 (进入专栏)  

 

中国成语说,"有恃"才能"无恐"。

安倍为什么"一意孤行"?笔者在这里仅指出如下几条理由,说明安倍"一意孤行"自然有其依据。

在经济上,安倍掌权的这一年,日本加大"量化宽松",即继续开动发行货币的印刷机,以便摆脱经济危机。日本是"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美国从中受到巨大启发,通过"量化宽松",使美国经济再次转危为安,复苏了。但是,"量化宽松"的弊病也很多,在经济复苏后,美国决定逐步"退出"这种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日本则决定不这么做,且美其名曰,这是"安倍经济学",继续"量化宽松",我行我素,实际上这是臭名昭著的"以邻为壑"的转嫁危机的策略。安倍吹嘘一年来日本经济大有起色,日本人甚至在2014年元旦假期可以出国旅行了,因为腰包有钱了嘛!

但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是建立在中韩严峻的经济形势基础上的,这是明显的零和游戏,日本最大的经济伙伴中韩是"安倍经济学"最大的受害者。

长期以来,日本政界、政治精英、学术界、媒体和商界,比较自信地认为,日本对中、韩、美是有着深刻研究的,也就是说,既然如此,从日本的角度看,不存在对中韩的误判问题。

安倍做出参拜的决定,他自己和其顾问,以及日本外交部门,肯定知道中韩会作出强烈反应的,但是,他们根本不在乎这样的强烈反应。正因为不在乎,所以,中韩的反应就更加强烈。而更加强烈的中韩反应,日本人反而觉得参拜成功了。何况,日本精心选择在北京纪念毛泽东生日当天参拜,就是为了更强烈地刺激中国。

日本看到了中国当前面对的巨大经济困难。经济增长历史性地降下来了,但经济结构问题更加严重,"钱荒"折射了中国的金融和债务危机,环境代价巨大,已经无法再依靠牺牲环境来增长,新的增长要靠"全面、深入改革",但中国执政党的"三中全会"的决定要落实,也需要时间。

 

日本对中国"软肋"一清二楚

日本深知,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这是过去三十年高速经济增长的产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认为,即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主导的反腐败动真格的,要见到成效也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120年前,日本海军在实力上不如中国,但却敢于对付清朝海军,就是因为日本知道,当时的清朝,积重难返,尤其是官员的腐败,包括新建的北洋水师,表面强大,内在不堪一击。结果,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居然兵败日本。

120年的今天,又一个甲午时刻到来,日本不仅选择了毛泽东诞辰,而且又选择了甲午,其挑衅中国之意昭然若揭,因为在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的今天,"中国崛起"了,日本不可能接受中国的崛起!

日本更知道中国的一些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软肋"。

安倍政府在过去的一年出访了所有的东盟(亚细安)国家,甚至也不放过只300多万人口从中国独立出去的蒙古国,构筑了"包围"中国的亚洲联盟。而与此同时,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几乎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峻的局面。即使原来一度关系稳固而深刻的缅甸和朝鲜,与中国的关系也复杂化,甚至恶化。

日本深知,中国的经济重心、关键基础设施(如三峡大坝)在沿海、东部,且一直在日本军事计划者的打击考虑之中。鉴于中国有重大的、致命的软肋,中国其实还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甚至不敢真的与日本开战,万一真的开战了,日本会利用仍然具有的海空军优势,极力重创中国经济要害部门和地区,使中国经济倒退至少20年,国内社会动荡,甚至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机,而如果中国动用核武,就等于使军事冲突升级,美国势必全面卷入,那样的话,亚太地区大战开始了,最后的失败者很可能是中国。这样的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 对于日本战略研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知推演了多少次。

在安倍参拜前,日本与印度的关系得到了加强,东京和新德里如今是对抗中国的"战略轴心"。日本深知,印度在虎视眈眈,期待着中日战略冲突的战略时刻到来:在中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印度进军西藏,中国东西顾此失彼,"世界第三级",也就是亚洲的大水源的青藏高原落入印度控制,现在"流亡"印度的"西藏噶厦政府"在印度支持下回到拉萨。中国在地缘战略上就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此外,日本知道中国在国际上遇到了"形象"问题,而日本自己一直以来靠花钱和日本文化产业得来的"良好形象",与中国对比,日本根本不担心"拜鬼"了就会损失多少日本的"软实力"。根据美国"软实力"理论的发明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说法,日本在"软实力"方面比中国要强。

一点小结:日本首相安倍这次参拜靖国神社,是经过深谋远虑的,绝不是"一意孤行"那么简单。笔者因此不得不对日本再次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而深感担心。


进入 庞中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安倍晋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0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