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飞:林毅夫理论的逻辑前提有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2 次 更新时间:2013-06-23 18:09

进入专题: 新结构主义  

曾飞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庄宇辉报道说:“作为世界银行成立60多年来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自称获得了‘站在世界经济学界顶峰的机会’,他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反思,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界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发展机构的政策制定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方向。”

林毅夫称,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要务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利用自身优势将最有影响力和最积累最多的资本,改变结构以后再不断升级。……推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双重变革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林毅夫最后称,或许新结构主义正是走上这条繁荣之路的捷径。(《林毅夫:新结构主义是繁荣之径》)

如今举国的精英们高调热炒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指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然而,这个林毅夫新理论本身,它的逻辑前提有问题,存在悖论,前提本身至今“仍然不能很好解释一切”。从这样的不可靠的基本前提出发所得出的林毅夫新理论当然也缺乏可靠性。企图把这样不可靠的,并且未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理论推出来作为国策则相当草率。

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上的演讲比较简要地描述了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按照林毅夫自己的描述,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是:

“这一理论分析有一个基本前提:结构是内生的,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要素禀赋都是给定的,比如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但这些要素又是可变的,比如劳动力会随人口增减变化,资本可通过积累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给定,但随着技术开发,也能有所改变。 经济学家普遍对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研究国家贸易的经济学家除外),而我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是结构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变量。”

“在每个给定时点上,要素禀赋及其相对价格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这一时点上的发展共识和比较优势。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多,因此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必然在要素禀赋相对丰富的产业和技术上有优势,并形成优势产业。很多发达国家怕中国,就是我们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优势。”

“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就必须拥有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比如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由于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发展中国家达到高收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素禀赋结构赶上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表面上是收入赶上发达经济,深层上是产业结构赶上发达经济,更深一层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必须赶上发达经济。在发展和结构变化过程中,不仅是产业与技术变迁,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改善,包括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基础设施。”

“这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应该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他们已经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排除发展的障碍,使他们的这些产业在要素生产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再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如此,任何发展中国家应该都有条件维持每年8%或以上的增长20-30-40年,经过一代人两代人实现几百年来发展中国家所希望的追求:跟发达国家平等,并达到共同利益。” (来源: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讲稿摘录)

简而言之,逻辑前提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结论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赶上发达经济。

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成立,二是推理或认证形式正确、有效。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是逻辑常识。

前提不真,结论必然不真。前提不可靠,结论也难以可靠。

那么,林毅夫理论的逻辑前提真吗?可靠吗?经过许多学者的分析检验,无法保证这个前题为真,也谈不上可靠,甚至出现悖论。

先看一看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解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李嘉图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为此,他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挑战。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又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俄林以要素禀赋代替大卫·李嘉图的劳动成本,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根据资源禀赋学说,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由此,俄林得出结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也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他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一国的比较劣势产品,也因而应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比如,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根据要素禀赋的发展战略原理,中国这样的劳动力富裕国家自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当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普遍起步发展,并根据这一原理决定发展战略时,世界市场的有限容量便对这一战略提出了疑问。所以,一个国家能够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世界市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百度百科)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简称H—O理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要素禀赋论出现了列昂惕夫悖论: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与实际运用中的成功,使其在1933年到1953年被公认为国际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但是,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的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逐渐暴露。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研究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列昂惕夫悖论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列昂惕夫悖论。对美国的检验。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然而,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把整个经济中所有产业都列入表内,详细分析每个产业的投入来源和产出流向,完整地分析了各个产业之间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之间的供需关系。表内的产品都被还原成生产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每一种表内的产品都可以用生产这些产品的总要素需求(包括直接要素需求和 间接要素需求)来表示。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平衡和各个产业间的供需平衡,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显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用生产要素的数量表示。对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否符合现实,列昂惕夫运用美国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进行说了检验,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结论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正好相反。……对其他国家的检验。许多经济学家试图解开列昂惕夫悖论,并利用其他一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其他国家的一些资料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进行检验,然而情况却更为棘手。悖论仍然存在,检验结果,既没有肯定地证实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没有否定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988年哈利.伯文 、爱德华.利默、里昂.斯威考斯卡斯利用27个国家有关12个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验证。据商品贸易实质上是生产要素的间接贸易的思路,鲍温等经济学家计算了每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与全球该要素供给的比例,然后将这些比例和每个国家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相比。如果要素禀赋理论是符合现实的,那么,这些国家都应该出口要素比例超过收入比例的要素,进口那些要素比例低于收入比例的要素。表3-14显示了检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有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预测。这说明,列昂惕夫悖论在更大范围内仍然存在,贸易并不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预测一致。1961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沃尔(D· F·Wahl)对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的对外贸易分析,结果是加拿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加拿大与美国贸易占很大比重。这个结果似乎与列昂惕夫结论比较一致,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相悖。……1962年印度经济学家巴哈德瓦奇(R· Bharadwaj)分析印度的贸易结构,其结论表明印度与美国的贸易证实了列昂惕夫悖论的存在,印度出口美国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印度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印度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又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表3-4表明南北贸易较为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论断。但是南北贸易仅仅占世界贸易的大约10%,所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仍然不能很好解释一切。(“国际经济学理论”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因此,林毅夫用至今“仍然不能很好解释一切”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即已经出现了列昂惕夫悖论的要素禀赋论作为逻辑前提来推导出新结构主义理论,前提不可靠,结论也难以可靠,相当草率。如果林毅夫 先生仅仅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一家之言,做为一种假说提出,则尚无不可,其可靠性可以等待实际检验。但如今治国精英们迫不及待地企图用这样草率的理论来决定国策,决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那就未免太草率了。说得严重一点那是拿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当儿戏。人们不能不加关注。

    进入专题: 新结构主义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07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