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落点四大因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3 次 更新时间:2013-01-30 22:56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周子勋  

2013年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市场普遍持乐观预期,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总体态势将会比2012年要好一些,保持8%左右的增速基本没问题。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1月26日在出席“2013冬季达沃斯年会”时表示,他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中国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即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将达8%左右。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同日发布的中国经济预测报告也指出,2013年我国经济将温和回升,GDP增速为8.4%左右,增速较2012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回看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2012年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确信,中国经济企稳回暖趋势已经确立。而今年1月汇丰PMI初值向好,预示中国制造业开局不错。汇丰银行1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汇丰PMI初值51.9,预期51.7,创下24个月以来最高水平。汇丰制造业PMI继续回升意味着将于3月公布的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在2012年12月份10.4%的基础上继续回升。

不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仍不宜盲目乐观:从国内看,尽管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但隐性风险仍然存在,比如部分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危机可能会提早到来;再如国企利润大降增加经济下滑风险。据统计,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增幅较2011年大幅下滑(2011年为2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依旧面临明显的下行风险,比如欧元区经济复苏可能再遇挫折、美国近期可能采取大幅度财政紧缩。此外,在全球流动性宽裕、国内经济企稳的背景下,今年中国有可能面临“热钱”大量流入的压力。

面对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宏观政策的焦点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内可以依靠的动力。如果说过去30年的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生产能力,甚至在许多领域产能过剩,那么未来城镇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创造需求。不过,未来的城镇化理应汲取以往的教训,不能只追求“快”,更要追求“好”:以人为核心,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特点。而未来的城镇化要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重点应集中在中小型城镇,这是未来增长的主要潜力所在。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而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我们无论如何要避免“经济增速下来了、结构却没调整”的最差局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将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推行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其内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进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改革和建设。用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话来说,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智慧。

第三,房地产市场将维持稳中趋升格局。近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表示,为稳定国内房价预期,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可概括为“三不变”,即房地产限购、限价和限贷都不会变。由此推论,今年放松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另一方面,限购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毕竟积累了许多刚性需求,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地产需求依然旺盛。

第四,整顿地方融资平台成为2013年的工作重点。当下,地方债务问题逐渐长期化,成为左右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并牵制着决策层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判断及政策取舍。据银监会统计,地方融资平台对银行的负债曾一度达到10.7万亿元。而据国内某大型评级机构初步测算,截至2012年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可能在12万亿元左右。无怪乎监管层会将“守住金融系统风险”列为2013年的工作重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1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