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皇甫平”二三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5 次 更新时间:2012-11-06 10:04

进入专题: 皇甫平  

周瑞金 (进入专栏)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皇甫平”这个名字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2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皇甫平”的来龙去脉?是否准确理解“皇甫平”的深意?

1991年2月至4月,上海《解放日报》发表《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等四篇评论,署名为“皇甫平”。这些重要评论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皇甫平”这个名字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获知邓小平同志谈话内容

事情要从1989年讲起。当年1月,我担任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当时的解放日报社实行党委负责制,所以我主持报社工作。1990年年底,我知道自己将奉调去香港《大公报》工作。在办理工作调动过程中,中共上海市委领导让我看了邓小平同志春节期间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我深感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负有宣传重任。所以,我一边移交工作一边酝酿发表相关文章。

1991年1月28日到2月18日,邓小平同志来上海过春节。这是他第四次到上海过春节。这次邓小平同志来上海频频外出视察、参观,还在新锦江饭店顶楼旋转餐厅听取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汇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谈话。

在1991年年初上海市党员干部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朱镕基同志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在上海的谈话精神。但是,更为具体详细的材料没有大范围传达。

2月11日晚上,上海市委分管思想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把我叫到康平路的家里,拿出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给我看。我看后的第一感觉是,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的强调更进一步了、更迫切了。对我触动特别大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一开始就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几十年,要扩大开放,开放不坚决不行,不要害怕“三资”企业的发展。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

当时,只有我亲眼目睹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没有其他报社的主要领导。我理解,市委领导给看这个材料是为了让我了解情况,以便把握宣传口径,这个意图很明确。因为市委领导并没有让我做记录,也没有直接布置我写文章。

四篇评论如何出炉

虽然上海市委领导没有要求写文章,但是凭着长期从事党报工作养成的政治敏感和责任心,我深感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分量非常重、非常有针对性。看完谈话材料,我心中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决心要宣传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新思想,以便在紧要的历史关头,在报纸的舆论宣传中进一步认清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进的正确航向。

从1991年2月12日开始,我开始酝酿怎么宣传邓小平同志的上海谈话精神。1989年和1990年,《解放日报》连续两年在农历大年初一,由我在头版《新世说》栏目中撰写一篇千字文的小言论祝贺新春。不过,我认为1991年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的最新指示精神。

于是在2月13日,也就是小年夜,我找到解放日报社评论部的凌河同志,并请来了上海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同志。我把自己在市委领导家里看到的邓小平同志谈话材料的精神作了粗略介绍,施芝鸿同志正巧在市委研究室也已听到了传达,并在笔记本上作了完整详细的记录。两相对照,我们发现施芝鸿同志记录的内容与我在市委领导家中看到的基本一样。我提议:三人合作写几篇署名文章。我还把自己构思好的准备在大年初一发表的评论提纲介绍了一下,主要是抓住“辛未羊年”做文章,以“十二年一个轮回”作回溯前瞻;又从“六十年一甲子”作更大时间跨度的回顾和展望,提出1991年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交替点上。这篇评论由凌河同志按我的口授提纲执笔撰写,由我改定。

题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第一篇评论,发表在1991年2月15日,即辛未羊年大年初一。当天《解放日报》头版上半版刊登邓小平同志与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迎新春的新闻报道和大幅照片,下半版加框刊登这篇评论。

3月2日,我们发表了第二篇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新思想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发展市场经济。这篇文章是由我出题,施芝鸿同志执笔,再由我改定。这篇文章是“皇甫平”系列评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提出:“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解放思想要进入新境界,改革开放要开拓新思路,经济建设要开创新局面”。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指出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理直气壮地发展市场经济。

20天后的3月22日,第三篇评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文章是凌河同志根据理论工作者沈峻坡同志的来稿改写的。第四篇评论《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发表在4月12日,由我出题,施芝鸿同志执笔。文章主要根据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关于干部问题的讲话精神撰写的。

其实,我们曾打算写第五篇评论,专门论述怎么看待姓社姓资这个问题。后来,因为港澳工委来电话催促我尽快到香港《大公报》履任新职,我忙于移交工作和办理赴港手续,这篇文章的写作也就被搁下了。

从2月15日到4月12日,《解放日报》以20天左右的时间间隔节奏,在头版重要位置连续发表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四篇文章主题一以贯之,内容相互呼应,文风鲜明犀利,及时宣传并深入阐发了邓小平同志最新的改革开放思想,形成了一个有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

为何取名“皇甫平”

在酝酿第一篇评论时,我曾和施芝鸿、凌河同志开玩笑说,20世纪50年代的“马铁丁”、“龚同文”都是由三个人组合的署名,文章很有影响。我们三人可不可以也组个“马铁丁”式的写作组。但是,我们在讨论第一篇评论时,并没有涉及署名问题。第二天初稿出来后,我才正式考虑署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皇甫平”署名是我在大年夜拟定的,没有与施芝鸿、凌河同志商量过。

对于“皇甫平”这个名字,一般人都把它说成是“黄浦江评论”的谐音。在当时思想激烈交锋中,我没有和盘托出自己的深层想法,一段时间形同默认了这种解释。

1994年4月,我在撰写纪念《解放日报》创刊45周年文章《扬“解放精神” 创“解放风格”》中,透露了“皇甫平”的深意。我写道:“皇甫平的署名是我拟定的,现在人们都知道它含有黄浦江评论的意思,这只从谐音取义;其实它还蕴涵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

2003年2月,即“皇甫平”系列评论发表12年后的癸未羊年,我接受了上海《新民周刊》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我对记者说:“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这并不错,但又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从更深层的意思来说,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念辅。我选这个甫,就是取有辅佐之意。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涵义。而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人们看起来比较自然。”

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在各地演讲中进而对“辅佐邓小平”作出解释,就是“宣传邓小平最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皇甫平”缘何再出江湖

总体上看,“皇甫平”这个名字是顺应当时历史条件的一个署名,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再使用,写作评论也多用其他署名。比如第二年(1992年)春节,我们发表宣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署名评论(施芝鸿执笔),用的名字是“闻颀”。1992年4月以后,我又在《解放日报》组织发表了四篇评论,署名“吉方文”,意思是“《解放日报》文章”。1993年,我奉调履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分管评论、理论宣传,主持开辟重点评论栏目,署名“任仲平”,意思是“《人民日报》重点评论”。这个笔名很直白,没有什么其他含意,《人民日报》至今还在使用。

不过,事情在2006年出现了改变。2006年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30周年,也是我组织撰写、发表“皇甫平”系列评论15周年。2005年11月底,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旗下的《世界》月刊执行主编姚献民同志采访我,写作了一篇关于我组织撰写、发表“皇甫平”系列文章经过的访谈,并约我撰写一篇“本刊评论员”文章,我应允了。

2005年前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矛盾凸显期,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大争论,尤其在网络上对改革开放发出种种责疑声。在这种情况下,一股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滋生和蔓延开来。有鉴于这种大的社会背景,我到北京同施芝鸿同志作了一次长谈。当我们谈到上述这些情况时,施芝鸿同志建议我“用不老宝刀,再次披挂上阵”,尽快撰写一篇批评否定改革开放错误思潮的重头评论。于是,我提笔撰写了评论《改革不可动摇》。文章在《世界》月刊上发表后,考虑到这份杂志发行范围较小,2006年1月6日我又将这篇评论在“东方网”上发表,当时署的是我自己的名字。《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同志看到此文后,于1月24日在《财经》杂志上予以转发,并改用了“皇甫平”的署名。我想,胡舒立的本意是想表达:当年的“皇甫平”在改革开放又一个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发表文章呼唤改革不可动摇。显然,如果胡舒立同志事先征求我的意见,我是不会赞成再用“皇甫平”这个署名的,因为历史背景不同了,当年撰写“皇甫平”系列评论的是三个人,这次是我一人。虽然主观上是阴差阳错,但在客观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人们传言“‘皇甫平’重出江湖”。实事求是地说,我真的没有想到时隔15年,“皇甫平”评论仍然具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

《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发表后,引起中央的重视。当年春节过后一星期,中央领导同志到上海视察,专门到“东方网”调查了解这篇文章的发表背景。之后,中央领导明确表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2006年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胡锦涛同志在“两会”期间来到上海代表团发表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举措的协调性,将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让广大群众共享。胡锦涛同志的这番重要讲话,及时表明了中央的态度,也为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改革开放争论画上了一个权威的、有说服力的句号。

(作者: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进入 周瑞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皇甫平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7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