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27 次 更新时间:2012-06-14 23:20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文化自觉  

朱旭初  

坛主小传

朱旭初,独立艺术评论家、文博专家,曾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兼教育部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客座教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特邀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现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和社会教育工作。

  

核心提示

  

孔子与儒家学说、三教合一、天圆地方与万物和谐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要素。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外国人心目中纯朴的、正宗的中国人的代名词。

有诚信就有希望,没有诚信就没有希望。

如果毁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结果就必然毁灭这个民族。

当一个民族还有一些人在仰望天空,那么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别要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复杂、深刻的,用最肤浅的中国元素是不能表达的。下面我来讲一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几个特别要素。

第一个,孔子与儒家学说,这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一部电影《孔子》,我还没看过,我也不知道这么一个伟大的学者,用一个电影两个小时怎么去表达?很难。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是家与社会,孔子的理论、立足点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有家庭、有家族,然后发展到家国,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国家。孔子认为只有家安定,家族才安定,家国才安定,因此这是一连串的,要做到它靠什么呢?要靠礼。这个礼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讲的礼貌,它关键讲的是秩序。有了秩序,社会才能和谐。孔子在全世界的威望很高,因为他的构建是人人都想要的和谐社会。但是,这个世界是以利益作为启动的杠杆,产生了很多人性负面的东西,最后导致了世界慢慢往下走的趋势。因此,大家都很怀念孔子。在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所写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里,有一个“十个最伟大的思想家”排名,第一位就是孔子。孔子不是最早的,但他排第一个,也就是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

第二个,三教合一。公元十二世纪初,朱熹把儒家的思想发展了,创造了一个三教合一的世界,把道家、儒家、佛家综合起来的世界。现在想想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在古代,科技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在茫茫宇宙中间觉得很压抑、很无助,觉得失控,宗教就这样发生了。要祈祷、要崇拜、要求老天给我们扶持,表达了人类的恐惧。有了道家以后想法就不一样了,道家讲的是自由的与天地交流。把自己从宇宙中、自然中超脱出来,什么都不在乎。这就是道家的精髓。特别是庄子,一个人,解决了人跟宇宙万物的位置。但两个人的时候怎么样?你跟社会怎么样?这时候就有了儒家学说,讲秩序,讲伦理。人跟宇宙的问题解决了,人跟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人跟自己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怎么超越自己呢?这时候佛家就出来了,就讲超越自己。一个人如果把世界三个最大的问题都做好了,就能达到真正高标准的自由状态。在西方很多哲学里,这些问题都是分裂的,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在中国三教合一里面完全是水乳交融的状态。

第三个,源于《易经》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为什么地是方的?因为我们有方向,东南西北还有中,阴阳五行里边也是这样的,都可以解释。东面用颜色表示就是青的,绿的,就是木;中是土,黄色的就是土;西就是金,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金;南面是火。用这个方法来表达,就是以人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老天给人很多很多恩赐,人必须对老天要顺从,要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哲学。

所有这一切,中国人叫做“道”。在日本,很有体系,很成熟的,都叫道。做生意要讲商道,医生叫医道,喝茶叫茶道,插花叫花道,打架叫柔道,什么都叫道。对道的理解,比如说师生关系,讲“师道”,在家里讲孝道。为什么孔子最后大哭,他说“哪一天‘道’回来了,我能看到‘道’了,我死也甘心”。也就表明在孔子那个时代,“道”就已经走下坡路了,找不回来了。文化的失落是令人悲哀的事。

当初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老师,你要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我怎样治国?”孔子说:“一个是兵,一个是粮,一个是信。”就是说要治国,第一件事情要有国防;第二是老百姓有饭吃;第三是官民都有诚信。这个国家一定会好。子贡让孔子拿掉一个,孔子说拿掉第一个,他说如果武力不够强,被人打败了,这个国家还可以恢复,可以重建,所以没关系。子贡说还嫌多,再拿掉一个,只给你一个字,孔子说,那就把“粮”字拿掉,他说没关系,饿死了,子孙还会生出来。但第三个绝对不能拿掉,国家可以亡,人可以死,但是不可以没有诚信,有诚信就有希望,没有诚信就没有希望,所以,治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

  

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是中国人呢?在古代,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呢?大人生了小孩出来,就要培养他,让他读书,一到学校读书,老师教的就是孔孟之道,后来就做官,不管做多大的官,都是为朝廷、为社会做贡献的,他的目标很清楚。还有很多小孩子,因为家里困难,或者因为小孩笨没出息,读不下去了,那也没什么关系,那就安安分分的做一个平常人,很勤劳、很克俭、很俭朴,知足心平,没有非份之想,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活的,这就是外国人心目中纯朴的、正宗的中国人。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基本特点,他们很讲和谐,很听天的话。我们以前不用公历的,而是用农历。比如现在还有皇历,上面会说今天不宜造房子、不宜婚嫁、不宜出行……你不要以为这个是迷信,它是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万事万物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现在很多中国人看上去在人种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文化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吃的、穿的、用的,模仿的、向往的、行为追随的、崇拜的几乎都是西方的东西。现在,年轻人结婚用的《婚礼进行曲》、婚纱,都是西方的;开生日Party,唱的都是Happy Birthday;情人节、圣诞节等等。现代社会的一些年轻人结婚很轻率,离婚也很轻率;为了财产分割,杀儿子、杀父亲、杀妻子、杀丈夫,这样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不胜枚举。前面讲到一个观点,就是人伦次序——人跟社会、人跟宇宙、人跟天地、人跟自己的关系,都包括在里面。而我讲的文化,不是文化局的文化,也不是文化产业的文化,在这里,它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中国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大家都围着这个中心思想在活,按照这个标准在互相要求,或者要求自己。

后人这样评价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当然是绝顶聪明的人,绝对是能称为大学者、大政治家的人,但孔子却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著作过任何东西。《论语》,其实也只是他平时讲的语录,是他的学生子贡做领头人,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孔子认为他不需要做什么东西,只要把古代的经典恢复就好了,叫“信而好古”。如果要形容一个地方非常仁爱、乐于助人,对人很热情,我们会用“古道热肠”;如果一个地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我们常常会说“人心不古”,就是说人心不像古代人那样了,道德失去了,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只有你明白“古”,才会明白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就像古希腊、罗马的时候,那是西方世界人文主义和艺术文化达到最顶峰时代的辉煌的历史阶段。后来一个黑暗的中世纪开始了,人性受到了摧残,整个世界开始走向没落。后来13-15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来了个人文主义的高潮,这个高潮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为什么叫文艺复兴呢?其实就是提倡回到古代希腊、罗马辉煌的时候去。在我国唐代中期有一个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提出的,他们提倡要像古人那样写文章。其实,不管是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只要是好的就照做,不好的就摒弃。只要是好的,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好东西,我们都要坚持。而这样的东西,我们失落得很多。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费孝通写的一本书叫《文化的生与死》,里面提到“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这两个概念。现在,很多中国人没有文化的自觉,因此就没有文化的自信,所以,费老非常希望大家通过对文化的自觉,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而这些反应提出了非常迫切的哲学命题——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活着?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本书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它关系到中国的老百姓,也提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文化的观点。

对于学术腐败泛滥的知识分子群,我个人认为他们不少人学问虽高,但并没有文化。有时我跟山村里的农民聊天,他们很真诚、很纯朴、很热情,而且他对人生很有想法,虽然他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我觉得他们很有文化,这就是我心里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不是来讲学的,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来跟大家交流我们怎么做中国人,其精髓是文化。在《文化的生与死》这本书里提到,有一群土著人,像美国印第安人一样,正在慢慢消亡,但是人没有死掉,人都活着。当文化被冲击、消亡的时候,人也就没有活下去的意志了,也就没有文化了,这个群这个族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灵魂的民族,只是乌合之众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汉族算是一个;当家作主的,到了唐朝很多都是胡人,到了唐太宗那代,很多都是少数民族人;到了宋代都是正宗的汉人;到了元代又变成蒙古人;明代稍微恢复了;清代马上又是满族人。所以,汉人作为主流的种族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没能作主。但是,中华民族一直有,从来没断过,这是因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断过,不仅没断过,汉文化还吸纳大量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成中华文化。余秋雨写过《广场的背影》,里面谈到了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对中华文化、儒家文化的痴迷、热忱、崇拜,这种态度吸引了中国的士大夫,所以他们的朝代非常顺利地替换了明朝,没有受到强大的抵抗。所以,只要重视文化,民族就会好。康、乾时代可以说是清代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文化发挥得最好的时代。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论坛》里讲了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身份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根本理由。”如果毁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结果就必然毁灭这个民族。正如大家常说的“亡国先亡史”,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它就已经亡国了。现在大家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词非常庸俗化地、简单化地理解成“爱我们现在的政权”。当然,政权是要爱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兴盛发展,但更需要的是爱民族的文化,爱我们的遗传基因,爱我们的老祖宗。因此,余秋雨的要求是要学习、要继承、要发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华民族文化非常需要重建。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超强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一直可以延续很久。在“五四”前期,提出要砸烂孔家店、打击封建礼教,那时,有的人采取的完全是一种虚无主义,粗犷的态度,不分清红皂白,全部消灭。但也有人认为,把传统的都毁掉中国怎么活下去?没办法活下去了,不知道怎么活呀!这是个文化问题。因此,“五四运动”的时候,中国所有的有影响力的、有力量的、知名的、优秀的社会精英全部参与到运动中间去,都去写文章、去发表声明。所以,“五四运动”是个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现在,大家一听到“五四运动”就会想到天安门游行,因为它很快就变成了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以后就不停地战乱,国共再次打仗、合作,然后八年抗战,一直到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我们的国力越来越强盛,已经可以跟世界叫板了,而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主流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祖宗的文化基因遗传的问题,而且创造了现代化的版本,造福于未来。因此,我认为民族的灵魂是最最重要的,而且必须自觉的,如果没有这个灵魂,那充其量不过是个乌合之众。说到这儿,我想到温家宝总理前几年在上海交大做过的一次演讲,他最后朗诵了一首诗,他说,当一个民族还有一些人在仰望天空,那么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如果一个民族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为了鼻子底下那些事,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我听了温总理这个朗诵以后,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日理万机的总理、一个务实的总理,他居然还有这样抽象的哲学思考,他在想人与天地的关系、人跟宇宙怎么和谐,在想民族的未来,想这些文化上的问题。这就让我觉得中国就很有希望,这就是我所说的大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易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化”就是一切消失在没有形式、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接受他,成为你的血液,成为你的灵魂,你一讲话、一抬手、一投足都体现它润物细无声的结果,那就是文化。而且关键是成天下,这个天下不完全是指的中国,整个世界最后就是以文化、人文来主张的。

现在的经济危机,各国的专家都从经济上想方设法去挽救,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个经济的危机。其实不然,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本书叫做《展望二十一世纪》,其中谈到了“人出问题了,世界一定出问题”这个观点。什么人提出的?文化人。所以,现在如果还有人把文化理解成边缘的一个点缀,那么,这个世界就有很大的危险。《展望二十一世纪》主要记录了两位文化人对话,其中一位汤因比是英国的历史哲学家,另一位池田大作是日本的思想家、世界和平的活动家,他主张反战,主张和平,曾经获得联合国的和平奖,当年中日恢复邦交,他是一个重要的牵线人。在1972年,他们有个对话,那时汤因比已经83岁了,资本主义还在高峰阶段,他曾经预言:“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他就已经意识到今天了,包括自然灾害。他预言人类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了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的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对照今天发生的一切,是多么英明的预见啊!比较重要的是,这两个人不是中国人,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但他们有惊人的共识,他们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但我有一个困惑,我们拿什么作为核心竞争力,拿什么向世界去叫板,拿什么去拼?是我们的科技吗?GDP吗?我认为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文化。而外国人看中的未来世界,可以起最大作用的是我们祖宗的文化,这也是现代人需要深思的。

  

(本报记者 葛灵丹 根据朱旭初在江海大讲坛的演讲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文化自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3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