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霖:新闻传播教学之困和业界人才选择之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9 次 更新时间:2012-05-15 23:57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教学  

王英霖  

一.新闻传播教学之困

1.“有学无学”之争。新闻传播学并不是独立、有成熟体系的学科,它无法自成严谨、独立的结构体系,也没有专属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已经为众人熟知,但“有学or无学”之争仍没有停止,我在实践和复试期间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有学无学”之说本身不重要,完全是态度问题、角度问题,要不然人文社会学科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学派。说“有学”,是因为现代传媒早已成为社会独立的行业,有自己的内容、结构和管理规范,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尽管现在看来还任重道远);说“无学”,是因为在实践工作中,新闻人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更多的内容配置并不来源于教学课堂。业界认为课堂教育只是技能的教育、方法的教育,离规范的学术体系还很远。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这就是争斗的根源。

争论没有解决问题,各路学者仍然倡导自己的学说。但不论学科如何发展,有些基本的特性不会改变:实践永远领先于理论;新闻传媒人才一定是集纳型人才,一定不是单一型人才;研究对象永远是客观世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成熟的传媒教育模式,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新闻媒体必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2.“十字路口”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单一式教学的破产。“十字路口”不是单指两条路的交叉,更是指由一个原点,直达四面八方的一块领域,或者叫枢纽。社会的各种资源、各种问题向汽车一样来来去去、有急有缓,新闻媒体要站在中间观察问题、指挥交通、理顺各种问题的顺序,同时自身也需要接受“规章制度”的管制。这种角色定位对教学提出严格的要求,而当今高校的教学问题很多。

单一的教学模式。新闻媒体关注问题的广度是庞大的,媒体若是有力量,自身必须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家,然而诸多高校的新闻教学将重心放在媒体自身发展上,内容千篇一律,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较少,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会空头理论,仅能应对考试,思维常常就事论事,眼界狭小,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内部竞争加剧,竞争心态压迫责任感。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中,新闻传播学发展最快,学校内部竞争极为强烈,开办本专业的高校数量剧增,学习本专业的人数也猛涨。这也就导致媒体人才需求相对缩小,再加媒体兼并重组,其他领域人士也向传媒领域进军,新闻学子步履维艰。

在此情况下,新闻学子要面对几大问题:第一,想要去媒体实践并期待留下工作,但由于事业性单位转轨不畅,编制有限,再加自己能力不足,最终会失去机会,只能从事其他行业或公务员;第二,想要进一步深造读研,却遭遇广泛的竞争。重点院校要求日渐苛刻,导致“多输少赢”。就算赢,由于可能产生眼高手低问题,同样不可能顺利在未来进入媒体;第三,正式进入媒体的传媒学子仍要面对吃苦的问题、性别歧视的问题、地域问题以及内部协调问题。

在各种错综复杂问题之下,内部互相倾轧、你争我夺、恶性竞争会侵蚀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的降低又会降低媒体质量,削弱独立性,进而恶性循环,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就源于此。

3.社会认知和社会经验缺失是软肋。如果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的指导方针,那么社会认知是实践基础。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认清事物间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谈及解决,这是逻辑。我们所有学子都必须面对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缺失的问题。

高考的应试教育把我们送入大学,欠缺人生体验的我们又学了门急需社会经验的学科。缺少实践经验,理论都是云里雾里,虽然理解不成问题,但除了继续这样学之外,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们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譬如,新闻史教学就是大问题。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业界不受用。实践与理论发生断裂,历史上报人琐碎的办报经历灌输在学生头脑里成了考不过的负担,再加部分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消极教学、考前划题,这都成为削弱学习效果的因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彬教授就此问题就倡导进行“新闻社会史的研究”(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新闻史研究要置身于时代的特点、社会变迁的诉求来考察自身的发展。新闻史就是要历史地表明,新闻媒体(当时主要为报纸)究竟如何影响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职能,并最终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就新闻谈新闻,就传播谈传播,孤立地、“自娱自乐式“的研究都是没有出路的。在研究之前,必定要先有广泛的社会认知。

另外,社会认知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这是个人阅历、背景、阅读量、思维习惯的综合结果。

二.业界人才选择之惑

1.新闻人的多元思维逻辑。信息时代的媒体人应具有多元思维,这给新闻行业人员增加难度。以往的文人思维、文人论政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动笔杆子的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记者要打出一套组合拳,不仅能写,而且能编、能评、能摄。在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更有分量、更具引导性。这就要求当今新闻人要有文人的语言逻辑、学者的审评逻辑、广告营销的经济逻辑、协调社会的公共关系逻辑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逻辑。然而当今记者培训和高校教学没有完善的教学机制,再加新闻业本身又是发挥型、开放型行业,这样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取决于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差异不明显,而绝对优秀的又凤毛麟角,这就给业界人才选择制造多重困难。

2.外部竞争与创新人才。外部竞争至少包括行业竞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跨国传媒间的竞争。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原因很多,这里不便展开。新媒体则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条件下,自然人的延伸。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占据互联网平台,一方面的壮大必然带来另一方的削弱。与此同时,跨国媒体正进入中国挤占中国媒体市场的空间。三种竞争的出现基于多种原因,但每一种竞争的缓和都需要创新型传媒人才。创新内容、创新经营、创新品牌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传媒业仍缺少人才。

另外,传媒业本身门槛低、地方媒体“关系哲学”大行其道、政府改革理念滞后、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泛滥,都阻碍着正常的人员配备。

三.新“四能”

在历史上,黄远生提过“四能说”。四能现在看来实为“一能”,即实务能力。当今时代,“四能”要有新发展。既能高瞻远瞩,宏观地观测学科发展进程,也能低下头来,肯于并善于做具体的业务;既能对本专业内部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更能熟知社会发展方向,独立思考。

不少学生“起飞”落不了地。我曾经听过一个讲座,讲座老师是学界较有地位的博导。我观察到,在提问环节内极少同学就实际问题提出询问,都是诸如“如何看待传媒发展”、“怎么看待微博的现象”、“电影产业发展的”宏大大问题。可见,我们的学生一方面的确关注热点,知道现在学界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但弊病是范围过广、角度过宽,很少有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疑问的同学。另外,实践机会少、学风漂浮、纵横捭阖的态势很难使自己沉下心来做具体的事,这是要不得的。

路还很长,也很艰难,需要有动力作为支撑。实话讲,若以卓越为标准,我们都才刚刚上路。年轻是本钱,但年轻不能用来挥霍,也正因为年轻才有希望,才不畏惧,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修正自己。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教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38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