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陈德 叶再春:关于是非公私真假实虚的哲学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6 次 更新时间:2012-02-09 19:48

进入专题: 是非公私   真假实虚  

刘陈德   叶再春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干部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着力推动领导干部切实解决这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上述“四个问题”,要从哲学的层面上透析“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认识论根源。

关于“是与非”

错误地评判是非,大致有二:一为“是非不分”,另为“是非不定”。前者,说到底是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是与非的判断完全根据主观意志;后者是是非评判不明确、不恒定,认为是也好非也罢,都无关紧要;或者是随意进行是非判断,此说“是”彼曰“非”。

哲学上,“是非不分”的认识论根源主要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派生物质。如柏拉图,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做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由其派生。抱持这种哲学主张的人,评判是非根本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只凭主观意志,凡是符合我的,便是“是”;凡是不符合的,便是“非”。

与“是非不分”不尽相同,“是非不定”的认识论根源主要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不同于相对性。相对性观点认为事物是相对存在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言:“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而相对主义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只承认相对,不认可绝对。庄子的《齐物论篇》通常被引为论据。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是非是相对的,有所是则有所非,有所非则有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庄子眼中,是非还可因主体变化而变化。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说,人认为毛嫱、丽姬是美女,但鱼儿见了潜入水底,鸟儿见了高飞远避,麋鹿见了奔跑逃窜。

无论“是非不分”还是“是非不定”,其哲学基础都存在问题。唯心主义的谬误早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洞穿,不再赘言;相对主义虽敏锐地发现了事物的相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认为是非评判会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的错误在于把相对性无限地放大,以致抹杀了事物的规定性和界限,掩盖了是与非的客观性。讨论至此,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

第一,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是非观?这就是“唯物主义是非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和派生意识。根据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万事万物的是非都有客观标准,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就是“是”, “不是”就是“不是”。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是非观?一方面,唯物主义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的立场;另一方面,唯物主义是非观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观察事物的认识方法,有益于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特别是有益于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对立场。20世纪80年代前后,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在整个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正是因为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进行是非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

第三,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唯物主义是非观?以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为要,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划清政治上的是与非,首先是对待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历史的立场和态度,涉及这些方面的是与非都是大是大非。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善于辨别这些方面的“是”与“非”,旗帜鲜明地坚持“是”而反对“非”,不可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关于“公与私”

公与私,是中国哲学家、思想家讨论非常多的两个范畴。总体看,崇公、尚公是主流。儒家主张:“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以异也”;《墨子·尚贤》(上)甚至认为:“举公义,辟私欲”。不过,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也没有决绝地排斥“私”,认为“私”是人的一种本性。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概言之,中国哲学对于公与私的把握,既主张“公”的重要又不一概否定“私”。我们党承认并发展了这种辩证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问时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

然而,在承认个人利益的认识环境中,有的领导干部大私而小公,甚至私而无公,把“私”凌驾于“公”之上。为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理由,但从哲学层面看,同一思想根源就是信奉利己主义。亚当·斯密有一本世界闻名的著作《国富论》。在本书中他认为,具有市场机制的社会应该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只无形的手使他产生了一个他没有注意到的结果——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去促进社会的利益,往往比他真正有意识地去促进社会利益更加有效”。在这里,亚当·斯密宣扬人要利己。退而论之,通过利己实现利他。

对于利己与利他,共产党人始终主张奉公。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表达了明确的态度。他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公与私的处理上,《中国共产党章程》也作了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所有党员不仅要把“公”列于“私”前,且要把“私”控制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领导干部在实际中真正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信奉“大我”。“大我”是指党、国家、集体。信奉“大我”,就是在权衡利弊时把党、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摆正“小我”。“小我”指的是集体或单位。虽然在总体目标、根本利益上,“大我”和“小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目标、具体利益上,“大我”与“小我”难免出现矛盾。怎么办?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小我”也是“公”,不是“私”。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指出:“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邓小平同志把它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三是摈弃“唯我”。“唯我”就是一切工作只从自己利益出发,对个人有利之事便做。毫无疑问,这不是共产党员的品格,更不符合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今天,社会上各种因素对权力的侵蚀和诱惑不断增多,领导干部随时都面临公与私的考验。领导干部也有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个人利益,也有亲朋好友,但不能假公济私,不能损公肥私,更不能以权谋私。公生明,廉生威。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胸怀大局,增强公仆意识,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绝不能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绝不能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

关于“真与假”

真与假,乃事物属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以本质示人或以假象示人的现象。准确辨别事物的真假,法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真理的实践性,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实践的真理认知,反对经验主义。

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主要特点是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在认识论上,本本主义割断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否认基于实践理解认识。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明确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有些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以为上了书就是对的”,这种心理要不得。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判断事物的真假,不能光看书本、教条,必须把它放在实践中检验。

当然,在反对本本主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本本”,不读“本本”。否则,就要掉入“经验主义”泥沼。

经验主义代表性哲学家约翰·穆勒反对一切从概念出发的、先验的认识论,强调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他说:“借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之出发的根本前提”,哲学以及人类一切知识均应以经验范围为限。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由此更进一步,主张彻底的经验主义,认为人只能以经验中的名词来解释事物。一言以蔽之,经验主义者在哲学上拒绝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而采取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观察问题,判别真假。

对此,深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毛泽东同志表示了反对。1937年,他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觉阶段,主体开始接触外界事情,获得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主体综合感觉的材料,形成理性认识。可见,人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真假判断,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经验),更要有理性的综合。因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除了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经验主义,领导干部还要把握好真与假相互转化的“度”。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中,核心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矛盾不仅具有对立属性,也具有统一属性。统一性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可以相互吸引、结合、贯通、转化。“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就是矛盾统一性的形象表述。真理是随着事物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规律。因此,每个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讲真话、讲实话,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明是非、辨真伪,带头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人。

关于“实与虚”

如同真假,实与虚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

在哲学上,实与虚除了“有”与“无”的判断之外,还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说,形而上的东西就是道,既指哲学方法,又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是抽象的,形而下是具体的。

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由此可见,“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高举真理的旗帜,而且要脚踏务实之地。

至于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务实”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抓落实“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并且,要持之以恒。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工作就不能落实好。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定位于抓大事、管宏观,坐机关、发指示,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不全面、不恰当的。领导干部只有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如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待人处事不实、耍滑头,就干不好事业、得不到拥护,甚至让人反感厌恶。因此,抓落实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同时,也应该看到实与虚必然是对立统一的。《道德经》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思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一个车轮,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装车轴,发挥车的作用;用泥土烧制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发挥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住人,发挥房屋的作用。

当今,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在重大决策和行动之前都必经理论务虚的过程。在中国走上改革开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就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判断,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走向。因此,我们在倡导务实的过程中,也必须避免“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处理“实”和“虚”,还要贯彻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阐释的思想: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主要的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分别侧重“实”和“虚”。

    进入专题: 是非公私   真假实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88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