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飞:素食者、同居者、革命党、教育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83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28

进入专题: 冉云飞  

冉云飞  

冉按:这是我为成都所办的《教育家》杂志所开的书评专栏之第一篇,其中涉及的书籍多与教育有关。即使并不直接与教育有关,也因此而谈到教育。本次所写的民国人物李石曾的诸多社会经历,运用材料乃系台湾所出其所年谱,大陆读者不一定看到过,请有意趣的朋友们观看。2011年11月29日8:25于成都

有人或许会说,这标题未免太长且琐碎,而沦为堆垛之物。我要说,你的确看出了这样不妙的苗头。但像现在这相对清瘦节约的题目,还是我手下留情的结果。我要继续罗列出他一生的行迹,你会感到众多古怪且互相抵牾的身份,像无法配伍的药却令人大吃一惊地聚集在一起。让我再来胪列一些他的身份,以证实我的说法不虚:他是清末宰辅之子,海外豆腐公司的创办人,无政府主义者,文化守成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生物化学教授,第一个用法文完成大豆研究的中国人,多所大学的校长,多个传播新知和革命杂志的创办人,“进德会”和“八不会”的倡导实施者,互助勤工俭学的创始人,多个图书馆的创办者,世界书局的董事长,世界旅行社的发起人,中华民国元老,等等。我们单说这些身份中的任何一个,你都有可能将他姓甚名谁猜错。但如果我们有历史感,将这些身份串连起来比对,并且采取排除法,那么就不难发现其名为李石曾。

老实说,在清末民初社会激荡和人才辈出的背景下,李石曾的名声在那时也不算多么傲人,何况在经历了几十年诸种信息隔绝的大陆。我最早知道他的名字,并不是他喧传一时的“法国勤工俭学”事迹——虽然我认为这件事,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的重要事件,且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是他在北京大学里被称为“中法系”的头面人物,参与人事之争而受人訾议的事。我当然不会愚蠢地只相信一面之辞,把到处都有的人事之争上纲上线到动辄去对人作道德判断的地步,但对他印象的确不那么好是自然的。更加充满疑云的是有关易培基在故宫博物院任院长时的盗宝案,让人颇为费解,因为易培基任此职与李石曾深有瓜葛,且李也是此案里深陷其中的主角之一。当然,最近读了其侄的《李宗侗自传》(历史学者李宗侗是易培基的女婿,也被牵连进盗宝案中)和杨恺龄的《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再加上其它旁证,才总算明了此案系国民党元老张继夫妇与李、易之间的权力之争而引起的。

李石曾和另一位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一样,既对无政府主义有浓厚的兴趣,也对勤工俭学的互助活动着力提倡。对后者的提倡使得他们相信以极小的代价,在海外办大学(吴稚晖去世后,李为纪念吴,还在美国继续办吴稚晖大学,但其无果而终的命运是必然的),聘请当地的教师来教,必然能更多更快地培养出彼时中国所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一般地招揽人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在北京建立中法大学还不够,还要在里昂建立中法大学,实现海外办大学的梦想。与一般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人相比,里昂中法大学的待遇自然优渥不少。二者的对比,加上法国工人失业的骤增,使得留法勤工俭学的人处于生活的漩涡之中,“时留法国俭学生已达二千人,分子复杂,而部分学生仍在校外争取同等待遇,屡至学校游说骚扰,…致有包围驻法公使馆之事发生”(《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P38)。在这次风云激荡的争斗中,里昂中法大学出有苏雪林、狄君武,也有参与争取平等权利最厉害(在校方看来是闹事分子)的勤工俭学学生陈毅、李立三。其实从法国勤工俭学造成的事实后果及影响,我敢说吴稚晖和李石曾这样的国民党元老也没有想到,就此埋下日后国共两党胜负手的伏笔。这说明想用海外办大学来让更多国人能够留学的乌托邦幻想,其实际效果,并不是主办者所能自行控制的。

李石曾参与创办的几所大学特别是北平研究院也有一定成绩,如聘严济慈、钱三强搞物理学研究等。但最令我们寻常人有八卦兴趣的,却是他研究大豆的功用可以代替肉类,并且于1908年便创办巴黎豆腐公司,倡言肉食之害(他认为人类的好斗与吃肉有关),主张素食,即注重“慎食卫生”,发起素食会,甚至扩大为“世界素食同志联合会”。李石曾算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公开倡言并身体力行素食的人,他终身茹素,但在食不果腹和重视口腹之欲的中国社会,其收效甚微是可以想见的。他不仅注重“进德会”之不纳妾,而且在断弦后于美国居住的一段时间里,公开与一位同样茹素的希伯莱族美国藉女士“李茹素夫人”同居,双方约定,一方不再想与对方同居,即可解约,此点在后来他与林素姗女士结婚后,曾公开登报说明,可见其在此点上之坦荡,其新潮也如此。

李石曾贵为清末宰辅李鸿藻之子,他与彼时不少的“官二代”一样,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活动,从这样的趋势和风向,也不难看出清朝飘摇欲坠之一斑。他在法国留学时,即参与创办《新世纪》和《世界画报》,因为倡导排满革命而被禁止在中国境内发行。他很早参加同盟会,与在伦敦、巴黎做革命串连工作的孙中山常相往还,成为党国元老。干革命工作久了,且有多种身份丛集于身,难免有些世故的东西,在做人时掩藏不住地要凸显出来,成为别人诟病的把柄。别人的话,我们可以存疑,他的亲侄子、史学学者李宗侗(史学家许倬云的老师)在道及叔父想让他留学法国,而又不明给李宗侗的父母说时,有一句直言不讳的评价:“五叔作事最喜绕圈子,不喜欢直道而行,对于我之出国计划亦如此。当时我并不明白,后来追随五叔日久,始知其处事每每如此”(《李宗侗自传》P75)。当我们读到《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这样有所隐讳的书时,我们不要忘记李宗侗这样的直言,反过来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李石曾在人事纷争中,时常被人误解而遭恶评的原因了。

(杨恺龄著《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6月第二版)

2011年9月24至26日断续作于成都

    进入专题: 冉云飞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5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